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课程意蕴

2022-01-01 03:12昌庆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昌庆钟

(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系统阐述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 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实施和质量评价四个方面, 分析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课程意蕴,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

教育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 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1.关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讨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是要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究竟为谁服务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1](P641)初步明确了人才培养为谁服务的问题。 2016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提供“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P376)这就非常明确而具体地表达了我们党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该为谁服务的思想。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系统阐述了 “九个坚持” 的教育改革发展新思想,其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和“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3]的要求,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战略眼光, 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服务定位。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和“四个坚持”,简而言之,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这就为高校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提供了重要而明确的指导, 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关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讨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是要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P641)党的十九大报告继承十八大报告的提法,在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P27)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 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完整地阐明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3]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认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5](P5)所要求的人。 放眼未来,习近平要求高校培养能够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2](P377-378)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 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高校要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高校要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必须依据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建设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习近平强调要遵循“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要完善课程体系, 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6](P332)。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构建“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此外,还要求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7]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的指导意见,2020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 号),要求本科高校在开好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一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 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 二要结合本校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 门课程;三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8]2020 年教育部印发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程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9]以上是国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思想,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统一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还高度重视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在2016 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强调指出: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P378)。 目前,全国高校立足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 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 但还存在活动内容分散而不聚焦,活动目标依据不够明确,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未实现全覆盖,活动成效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校园文化活动, 其目标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它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总目标,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建设, 需要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各专业的毕业要求 (这是课程教学向校园文化活动延伸的基本依据),遵循“按专业点提需求、按专业类整合定方案”的原则,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要让纳入活动体系中的每一项活动都与专业毕业要求中的德育要求建立直接的关联,使活动的开展目标明确、 全员参与、 可衡量可评价, 充分体现第二课堂活动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提升第二课堂的有效度。 各个高校应依托本校学科优势、 地方资源优势和社区环境特点, 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兴趣和毕业要求,开发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 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贯彻《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构建目标明确、类型多样、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体系建设

关于教学体系建设,2018 年,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围绕“怎样培养人”问题,系统阐述了人才培养的“六个下功夫”,即“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 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和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3]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的“六个下功夫”,科学地阐明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

(1)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之“本”、政治之“魂”、精神之“钙”。 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就是要在思想上树人之根,在政治上筑人之魂, 引导青年大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习近平指出,要塑造有理想有信念、能奋斗敢担当的时代新人,就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3]

(2)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基于文化传统、民族血脉、国家历史塑造中华民族之魂的教育。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就要求遵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通过加强国情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习近平指出,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就需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3]

(3)关于加强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涵养人心、锤炼人格的修身教育。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就要求通过以文化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榜样案例等形式多样的教育, 让品德修养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心田, 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整个人生打下向好向上的价值基础。习近平指出,“如果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10](P2)因此,习近平强调,青年学生要以品德修养筑牢价值基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11]

(4)关于增长知识见识。知识见识教育是基于牢固的文化知识根基而进行的拓展视野、 丰富阅历、增长智慧的智识教育。 当今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就要求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 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 看待外部世界, 成为能够明辨是非、 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人才。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3]

(5)关于培养奋斗精神。培养奋斗精神就是倡导进取精神、实干素质和坚韧品格的教育。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就要求注重融入历史先贤、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 了解新中国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开展劳动体验教育等,激励广大青年在艰苦奋斗中养成吃苦耐劳、 实干苦干的顽强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指出,要“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 在成长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3]

(6)关于增强综合素质。增强综合素质教育就是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就要求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 加强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审美能力教育,培养体格强健、精神刚健、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人格魅力的时代青年。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3]

如何贯彻落实好“六个下功夫”?习近平认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2](P4)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要“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 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13]因此,加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 可以为贯彻落实好“六个下功夫”提供重要支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方案、 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教育观念、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手段和教育环境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理念、育人机制、教材建设、方式方法、实施主体、实施途径等方面, 系统阐述了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主张。

1.教学理念

为了使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 “八个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14](P17-23)这“八个相统一”并非相互割裂,而要通过有机组合“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14](P23)习近平关于“八个相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 是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 为思政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理论涵养、创新教学内容、增强辨识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性地实施好思政课程,提供了教学论指导。

2.育人机制

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习近平认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 ”[14](P27)。 大学实施立德树人,不是“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和校园生活”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类课程功能互补、课内课外耦合对接、显性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的结果。 大学的整个学习经历, 是各种因素协同、 有序作用下的教育之旅。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P376)2019 年,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14](P24)习总书记提出的“三全育人”改革思想, 为高校从顶层设计层面创新育人工作机制、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提供了重要指导。

3.实施途径

要实施好“类型多样、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需要“三全育人”机制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开辟“思政理论课 +课程思政+校园文化 +社会实践” 四条同向同行的实施途径, 建立起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渠道。 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P378)“课程思政”改革遵循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广阔、更加有效的途径。2019 年,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习近平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14](P20-21)因此,高校要从专业德育目标出发,立足相关支撑课程(或实践环节),建立与之相关联的系统化、 精品化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开辟活跃而有效的综合育人途径。

4.教材建设

课程目标确定之后, 教材就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习近平认为,当前思政理论课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14](P7),要求重视“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14](P27)。 他要求思政理论课的教材内容要 “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 ”[14](P15)他要求思政课教材要有历史视野,在“事实、案例、素材”中,“要有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 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 多年斗争史, 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 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发生的历史性变革”[14](P15)。 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既要立足国家统编教材,保证内容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又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地方资源和优质网络资源,融入自身的研究心得,对国家统编教材实现校本化重构。教材内容的重构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教材建设思想为指导,坚持内容的守正创新,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整合网络资源与新媒体技术,以保证教材的可读性和时效性。

5.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要以习近平关于 “八个相统一” 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为指导, 以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习近平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分别提出了以下主张: 一是反对“简单照本宣科”,主张“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体验、深入探究;二是反对“空洞的价值观说教”,主张“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 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三是反对“搞填鸭式的‘硬灌输’”,倡导“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四是反对 “脱离实际谈思政”,要求“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14](P17-22)通过思政理论在实践中的“融入、嵌入、渗入”,实现知行统一、理实结合;五是反对“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主义,主张利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 2019年,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参观时,习近平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5]他结合自身的体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回忆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 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1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学观, 为高校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6.实施主体

课程实施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校长。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 任何课程理论与课程方案,都需要教师的充分理解与转化,才能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没有教师的积极与主动参与,课程实施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2019 年,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并提出了他关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观、师德观、选用观和评价观。 在专业素养上,他认为教师要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有“学”,更要有“道”,要实现“术”“学”“道”的统一。[14](P25)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习近平认为,只有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为此,他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P379)在思政课教师的选用上,习近平提出了六个标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4](P12-16)要求“在思政课教师的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解决好学风问题”。[14](P25)在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上,习近平要求“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 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 ”[14](P2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观,为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选用、培训、考核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7.教育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教育手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使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新特点,习近平倡导“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P378)这就要求高校正确把握新媒体的交互性、民主性、个体性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载体,使教育形式适合心灵沟通,教育途径更加便捷高效, 教育形式和载体更具时效性和吸引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 引导学生追求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同时,思想教育过程是心灵的沟通、灵魂的对话,平等、尊重、坦诚、包容、体验与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主旋律, 因而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同等重要。单纯的结果测量和描述式评价,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需要。 主体参与、价值多元、民主协商和共同建构, 应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会议的讲话中, 从三个方面阐明了他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 为我们突破传统思维框架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 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启发与方法指导。

1.好的思政课应该是一门“有温度的课”

习近平认为,思政课“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 ”衡量思政课教学是否有“温度”,主要看思政课教师是否“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14](P13-14)因此,我们要贯彻“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把“教育情怀”作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重要维度。

2.好的思政课要善于“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 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14](P14)因此,我们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

3.好的思政课要善于在知识传授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也就是说,要在知识的“种子”中孕育“真善美”的价值观。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 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14](P18)因此,我们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原则,把“寓知识传授于价值观教育之中” 作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好的思政课要充分体现“政治引导功能”

“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14](P19),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习近平认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 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 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14](P17-18)“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 ”[14](P19)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 ”[14](P19-20)因此,我们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原则,把“政治引导功能”的发挥作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