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贵生》乡土语言英译探究
——基于戴乃迭译本和金介甫译本的对比考察

2022-01-01 01:02:24翟文慧
关键词:贵生戴乃迭求真

翟文慧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一、引 言

沈从文,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出生于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的湘西小县凤凰,善于描写湘西地区的人和事,因此,其许多作品都具有浓浓的湘西地方风情。沈从文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贵生》,创作于1937 年,并于1940 年校改完成,主要讲述了乡下普通青年贵生由于自己的犹豫不决和迷信愚昧而错失爱情的故事。以湘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作者塑造了一个从懦弱、麻木到后来稍有觉醒的乡村男子形象,乡土语言是该作品的主要语言特点。

“沈从文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1930 年代起就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72 个英译本公开发表”[1]。事实上,作为拥有众多英语译本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之一,沈从文作品的英译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一方面,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沈从文代表作《边城》的英译上:王建国、谢飞对比四个《边城》英译本后发现,英语母语译者其结果取向思维突出,译文比原文推进程度大[2];黄勤、谢攀指出中国文学外译效果与译者对于他者文化的态度密切相关[3];李伟棠认为《边城》的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在翻译民俗语言时使用了多种翻译策略以传达文化意象[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从文其他作品的英译研究则较为缺乏,只有寥寥几篇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从而造成“研究篇目单一、研究译本趋同问题突出”[1]的局面。另一方面,沈从文的不少作品具有浓浓的湘西特色,因此,沈从文一直被大多数人定义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作家,但对于沈从文作品中出现的乡土语言及其英译却鲜有学者研究。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拟研究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贵生》英译本,并选取戴乃迭译本(1981) 和金介甫译本(1995) 两个译本为例,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视角,探讨两个译本的乡土语言英译在“求真”和“务实”方面的差异以及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给予合理解释,以期能够对译本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两个译本对于同一处原文的翻译处理得以清晰体现。

二、乡土文学与乡土语言英译

中国乡土文学可追溯至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作品成功塑造了闰土这一深受社会压迫而日渐木讷麻木的乡村青年形象。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精髓和核心,是“一切具有地方特征、口口相传、通俗精炼,并流传于民间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5]。乡土语言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有趣,自然诙谐,这使小说读起来更加真实。陈忠实、贾平凹、萧红、沈从文等作家均为我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乡土文学外译的难点之一就是乡土语言的翻译处理。徐德荣、范雅雯指出,乡土语言体现了文化真实性,译者有必要对其认真处理,尽可能忠实再现原文乡土风格[6]。因此,有研究认为,译者在处理带有明显地方特征的语言时需谨慎,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削弱原作的表现力,作品的原汁原味因此丧失[7]。冯正斌和林嘉新、陈保红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发现,译者韩斌和葛浩文均努力在原作和读者之间取得平衡,采取多种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弥补中西诗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8-9]。在乡土语言的翻译策略上,邵霞和马会娟认为绝对世界化译法、淡化译法和归化译法三种策略是处理乡土语言时行之有效的方式[10]。学者周领顺更是对乡土语言的英译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对乡土语言及其研究范围的界定[5],对汉学家葛浩文在乡土语言的翻译策略、译者行为、译者模式等方面的讨论[11-14]等等。

三、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由我国学者周领顺首次提出的中国本土性译学理论,是对翻译批评的进一步细化,是“集中于意志体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15],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维度。该理论关注译者行为,从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出发,对译文的质量进行综合、客观地评价。在译者行为批评的框架下,译者具有双重身份,是语言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载体,因此,译者行为包含译者的语言性行为(译内行为) 和社会性行为(译外行为),一篇译文是在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相互作用下生成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便是为了描写和解释译者在译文上的表现而建构的。

“求真”是翻译的基础,是实现翻译的必要条件。译者忠实于自己语言人的身份,要将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忠实传递给目标语读者。“务实”是指译者在“求真”的前提下,“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15]。译者作为意志体,不仅要对原文负责,而且还要考虑到其他社会因素,譬如读者、赞助人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兼顾“求真”和“务实”两个方面。“连续统”是来自数学的概念,指拥有多个元素的线性序集。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中,“求真”和“务实”分别位于连续统的两端,中间部分是各种渐变状态,译者行为在这两个端点之间滑动,当滑向“务实”一端时,译者的社会性要高于语言性。译者在翻译中要做的就是努力兼顾两者,做到“求真”与“务实”相平衡。

四、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贵生》乡土语言英译对比研究

《贵生》是一篇典型的乡土文学作品,其中夹杂着众多具有湘西地方色彩的语言。翻译家、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家戴乃迭对《贵生》一文的翻译被收录进由她翻译的沈从文小说集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边城及其他》) 中,此译文集被编入熊猫丛书,并由中国文学出版社于1981 年出版。熊猫丛书在国外曾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对外推广中国文学、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6]。沈从文研究专家、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对《贵生》这一短篇小说的英译被收录在由其主编并参译的沈从文短篇小说译文集Imperfect Paradise(《不完美的天堂》) 中,这部作品共选取翻译了沈从文作品26 篇,1995 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根据周领顺对于乡土语言的分类,乡土语言包括熟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俚语、成语、方言等[5]。下面将从方言和熟语两个大方面,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参考“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比戴乃迭和金介甫在相关方面的翻译处理。

1.方言。方言是承载一定区域文化的语言变体。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对塑造人物角色、表现人物性格、凸显生活真实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极大地拉近书中人物与现实读者间的距离,改善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加了读者对某一区域特有文化的了解。当代语言学家詹伯慧先生这样定义方言:“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它是通行于某一地点或某一地区的交际工具。它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17]乡土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方言元素加大了译者翻译的难度,因为地域方言富含地方文化,要在目标语中找到其对应的表达颇为困难,即使译者采取多种翻译手段勉强译出,译文也难逃丢掉原文文化内涵和意蕴损失的结果,从而导致译文读起来丝毫没有原文的乡土气息。下面以戴乃迭和金介甫的《贵生》方言英译比较分析。

例1 原文:城里那些毛母鸡,谁不知道用猪肠子灌鸡血,到时假充黄花女。

戴译:Those old cows in town,they’ll fill a pig’s gut with hen’s blood to trick you into thinking you’ve deflowered a virgin.

金译:Those feathery hens 18 in town try to make you think they’re virgins by splattering chicken blood from a pig’s intestine during penetration.

例1 是在五爷屡次赌博输钱的情况下,四爷说服五爷娶一个乡下姑娘冲运气时所讲的话。根据上下文,“毛母鸡”此处代指的是妓女。戴乃迭没有按照原文的表达译出,而是将其译为“old cows”。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5 版) 对cow 用于口语时的解释为“an offensive word for a woman who you think is stupid or unpleasant”。文中的四爷一直把女人看作男人的附属品,对妓女更是嗤之以鼻。因此,戴乃迭此处的翻译在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既传达出四爷的轻蔑态度,又方便目标语读者理解,服务于读者/社会。金介甫将“毛母鸡”逐字译为英文,“feathery hens”的表达使英语读者眼前一亮。另外,为方便读者理解,金介甫特意在此处添加注释,注于页末,读者因此可以明白“feathery hens”的具体所指。这样做既保留了原来的语言表达,也传达了具体意义。

例2 原文:不多久在城里听说又输了五千。后来想冲一冲晦气,要在潇湘馆给那南花湘妃挂衣,六百块钱包办一切,还是四爷帮他同那老婊子说妥的。

戴译:Not long ago, in town, I heard he lost another five thousand.Then,to turn his luck,he decided to spend a night with the “Flower Queen”.That would cost six hundred.Fourth Master fixed it up for him with the old procuress.

金译:I heard that he lost another five thousand in town not so long ago.Then, to wash away his bad luck,he decided to “hang up his clothes” with a virgin at the Chez Lin Daiyu bordello who called herself the Southern Flower Consort of Chu.Six hundred bucks to do anything he wanted- Fourth Master helped him negotiate it with the madam.

“挂衣”是在某处留宿的委婉说法。此处指的是四爷安排五爷与一黄花闺女过夜,希望借此赶走五爷的霉运。戴乃迭的翻译传达了“挂衣”的基本含义,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词,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上倾向于“务实”一端,务实度高于求真度。金介甫严格按照原文,译为“hang up his clothes”,显然是保留了原文色彩的直译,读者根据上下句子的表述也可大体推断出此处的意义,因此译者服务于作者/原文,求真度较高。

2.熟语。百度汉语对熟语的基本释义是“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包括谚语、俗语、成语、惯用语等。“熟语具有整体性、规约性和语义不透明性,且不受字数的限制,可以是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构成的词语或者短语,甚至是十几个汉字组成的句子”[18]。《贵生》中含有较多的俗语、惯用语和歇后语。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对比戴乃迭和金介甫各自的熟语英译方法和策略。

第一,俗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树一帜的俗语,俗语形成于人民群众日常的交往交流中,由人民群众创造并在其中流传,是对事物认知、审美意向、思维发展的提炼浓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富有创造性。俗语蕴意丰富、形式凝练,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有助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语言在原有状态下彼此吸收、相互借鉴,从而达到扩展自身语言表达方式的效果。综合来看,译者在面对俗语翻译时绝不可故意省略不译,而应当仔细考量。

例3 原文:望着这退职军官私欲过度的瘦脸,把头摇着,只是好笑,他想起几句流行的话语:“婆娘婆娘,磨人大王,磨到三年,嘴尖毛长。”

戴译:Looking at the lean face of this lecherous retired officer, he simply shook his head with a foolish smile.He was thinking of the saying, “Women are the bane of men’s life.In three years a man is worn down to a shadow.”

金译:Gazing at the lecherous old ex-army officer straight in his thin face, Guisheng just shook his head with a foolish grin.The man’s haggardness reminded Guisheng of a phrase that was going around:“Your wife,your wife,the bane of your life?three years’trying to meet her demands will wear you all down,till you’re nothing but glands.”

例3 中的俗语是用来形容男性过度纵欲后,其身形会变得憔悴和消瘦。此处是指贵生第一次见到四爷后,脑海里闪现出的话。整句话节奏感明显,且三处押韵。对比观察两个译文,不难发现戴译本将此句俗语的意义完整传递出来,在内容上基本对应,却舍弃了原文的形式。因此,戴译本没有很好传达出这句俗语的乡土味和俗味。金译本采取了文内阐释的译法,“婆娘婆娘,磨人大王”被译为“Your wife,your wife,the bane of your life”不管在内容还是风格方面都与原文大体契合,体现出了原文词语重复、押韵的语言特点。但后半句的翻译却有些差强人意,失去了原文语言的土味。两位译者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求真与务实的平衡。

第二,惯用语。“惯用语是相对固定的短语形式,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变体,表达的意义具有整体性,表达内容丰富多样”[19]。惯用语通常精辟简洁、明晰了然,显示出中国民间独有的民风民俗,为众多劳动人民喜闻乐道。这类表达总是能够显露出使用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和思考方式,本身也幽默诙谐。

例4 原文:贵生倒还拿不定主意,等风向转。真是白等。

戴译: But Guisheng is still shilly-shallying.There’s no point in his waiting.

金译:But Guisheng still can’t make up his mind.It’s like he’s waiting for the wind to change.He’s wasting time.

“等风向转”意为“等待事情发生转机、等到时机成熟时”。“等风向转”是对前半句话的补充说明,是对文中贵生犹豫不定原因的进一步阐释。戴乃迭没有对其进行翻译,而只翻译了前半句话。这样做虽没有使整句话的意义出现较大缺失,但是淡化了说话者的个人语言特点。金介甫没有直接将其略过不译,也没有将其直接译为“he’s waiting for the wind to change”,而是将其转换成比喻句,既和前半句话发生了联系、力求传递原文语义,又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是译者在“求真”和“务实”之间努力寻求平衡的表现。

第三,歇后语。歇后语是“由具有一种内在关系的前言和后语两部分构成的修辞话语”[20]。歇后语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委婉含蓄,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日常实践中对认知模式、生活情感的提炼,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歇后语的翻译是译者要面对的又一挑战,因为其英译“只能以一种解释性翻译的面目呈现,无法在形式上再现原文,语言的民间性和通俗味儿大受折损”[21]。

例5 原文:花脚狗不是白面猫,各有各的脾气。银子到手哗喇哗喇花,你说莫花,这哪成!

戴译:People are made differently.Silver flows through their fingerslike water-they just have to spend it.

金译:A spotted-leg dog’s not a white-faced cat.Each has his own temper.When a fortune comes to you,you spend it,jingly jangly jing.How can you not?

鸭毛伯伯在跟脚夫瞎聊时谈及五爷驳了四爷的美意,而执意去赌钱一事,脚夫们皆认为放弃姑娘美酒去赌钱是一件傻子才会做的事情。鸭毛伯伯借助这句歇后语来说明各人有各人的兴趣和想法。显然,戴译本是意译,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句歇后语的核心思想,便于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金译本译出了“花脚狗”和“白面猫”,将两者并列在一起,生成别样的效果。后面紧接一句解释“Each has his own temper”,这使得前半句的意义和作用变得一目了然。金介甫在此处的处理能够体现出歇后语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而戴译本却不能。综合而言,戴译本更侧重读者/译文,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上偏向右端,体现其作为社会人的特征;金译本更倾向作者/原文,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偏向左端。

五、戴乃迭与金介甫译者行为差异原因探究

由上述具体译文的对比分析可知,戴乃迭与金介甫在处理原作中的乡土语言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戴乃迭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了归化策略,而金介甫似乎更倾向采用异化策略。译者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译者的身份角色、翻译目的、翻译时的客观环境、目的语读者等。短篇小说《贵生》两个英译本中的乡土语言翻译,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异,是与不同译者在平衡“求真”和“务实”两个方面所做的选择密切相关的。

第一,两位译者的身份有差别。戴乃迭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传教士家庭,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在与杨宪益结为夫妻后定居中国,二人双双供职于中国外文出版社,担任翻译专家。杨氏夫妇合作翻译过众多中国文学作品,体裁丰富,种类繁多,如《魏晋南北朝小说选》 《儒林外史》 《红楼梦》等。除合译外,戴乃迭也有诸多独译作品,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孙犁的《荷花淀》、古华的《芙蓉镇》等。金介甫则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亚州,以博士论文Shen Ts’ungwen’s Vision of Republican China(《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成功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对沈从文和其作品都曾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最终通过与沈从文面对面交谈与亲自到访湘西考察,基于其博士论文完成了有关沈从文的著作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沈从文传》)。这部著作是之后的学者研究沈从文不可或缺的绝佳资料。因此,金介甫这位醉心于《边城》的沈从文研究专家,对沈从文的文笔风格和作品中涉及的湘西文化了解颇深。由以上论述可知,由于身份及学术背景的差异,导致戴乃迭和金介甫在翻译《贵生》一文中出现的乡土语言时两者会采取截然不同的翻译方式再现原文。

第二,两位译者的赞助人不同。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提出的改写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操控与改写,因此不能够如实反映原作的本来面目。译文的生成过程中主要受到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赞助人被视作最为重要的因素。勒菲弗尔在其著作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 中将赞助人定义为“可以促进或妨碍作品阅读、创作和改写的力量,包括个人和机构”[22]。戴乃迭婚后一直供职于中国外文出版社(官方出版机构),和丈夫杨宪益同为专职译者。选择哪些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如何翻译等方面均受到官方规范的制约,因此,其作为译者的选择度和自由度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金介甫作为学者、教授,并非专职译者,他对于将翻译的作品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Imperfect Paradise 于1995 年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出版。该出版社是大学出版社,属于夏威夷大学系统的一部分。“与商业出版社和学会出版社相比,大学出版社面向大学图书馆和师生需求,更为重视学术专著出版”[23]。再加上金介甫在西方的沈从文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有较高权威性,拥有较高的象征资本,所以,不把销量作为重要考量因素的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对金介甫的干预相对较小,他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自己对于翻译的观点和看法行事,其译文的自由度就相对高一些。

第三,两位译者的翻译观存在较大分歧。不同于丈夫杨宪益坚持“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理念,戴乃迭认为翻译家应当具有创造性,避免因拘泥于原文而导致译文平庸不堪、读者接受效果不佳。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主要任务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作家及作品。出于对这方面的考虑,戴乃迭十分重视译作的流畅度与其在目的语读者中的可接受性。由于在翻译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时,最常见的翻译方法是加注释或文内解释,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常常导致译文拖沓嗦,降低了译本的可读性和连续性。基于这个原因,戴乃迭独译时,“对待中国文化元素的原则是‘不增可减’,或者说‘宁减勿增’”。她把翻译作品的可读性置于首位,更加关注译本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接受情况。与戴乃迭恰恰相反,金介甫在访谈中曾提到自己的翻译观点。作为一名学者型译者,他认为自己译文的读者大多数是学者和学生。为了达到向读者全面传授知识的目标,他反对删减和漏译,认为全面准确地呈现原文面貌是十分重要的,这就为金介甫在翻译目的语读者不熟悉的地方习俗、方言表达等处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提供了合理解释。他将原文放在第一位,注重原文内容和形式的双重传达,向英语读者展现原作语言的独有特点。

综上,译者身份、赞助人和译者观是造成戴乃迭与金介甫两位译者在处理《贵生》中乡土语言时采用不同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译者受制于赞助人,需要把赞助人的看法、建议纳入考虑范围中,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翻译;另一方面,由于译者自身角色和观点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必然会受到其潜在的影响,从而显现于译文之中。

乡土文学带有浓浓的田园诗意,意境恬淡宜人。乡土语言的大量使用是乡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璀璨的民族风俗,使读者置身于一种陌生却又淳朴美好的环境中,领略了不一样的风景。笔者选取中国现代小说家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贵生》,以戴乃迭译本和金介甫译本为研究对象,并以“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为参照,对《贵生》中乡土语言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两位译者戴乃迭与金介甫在处理乡土语言时的差异。研究发现,戴乃迭在面对充满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时,倾向于采用归化策略,注重故事的流畅易懂,关注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金介甫作为汉学家、沈从文研究专家,更加注重原作中文化意象、地方风俗的传达,因此多采用异化策略,以达到向读者全面传授知识的目的,力求再现原作的湘西特色。两位译者的不同处理方式皆是赞助人、自身角色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终使译本无限接近“求真—务实”之间的最佳平衡度。

猜你喜欢
贵生戴乃迭求真
一双布鞋
张锦绣
书香两岸(2020年3期)2020-06-29 12:33:45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34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46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遇盗
爹的宝贝疙瘩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
救救我
文苑·感悟(2012年12期)2012-12-13 01:53:52
读者(2011年9期)2011-05-14 16: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