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宇,段静,朱晓梅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出自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这是每一名医者一生的诠释,也是每一个医学生在医学路上的方向标。作为一名医者,为患者提供的不仅是医疗的救助,更重要的是医学人文的关怀。广大医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希望,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医学技术,更要怀有一颗救死扶伤的纯净心灵。人文素养教育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专业学习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此发起医学生人文素养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对医学生问卷反馈情况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方法,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男生616 人,占比32.52%,女生1 278 人,占比67.48%。其中大一1 210 人,占比63.89%;大二260 人,占比13.73%;大三179人,占比9.45%;大四118 人,占比6.23%;大五93 人,占比4.91%;毕业生34 人,占比1.80%。有效填写人数为1 894 人。其中真正清楚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453 人,占比23.92%;仅仅听说过的有1 222 人,占比64.52%;没听说过的有219 人,占比11.56%。总体来说,医学生对医学生人文素养仅停留在听过这一层面,并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1.医学人文素养的现况和发展趋势。(问卷是:您是否了解“医学生人文素养”和对自身人文知识和素养的客观评判) 认为自己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有一定了解,但希望能加深对其了解的人占比最多,认为自己欠缺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了解也占比很大,有29.25%的人选择;有44.24%的人认为自身人文知识和素养不欠缺,但自己不满意;有23.81%的人对自己关于人文素养的认知持满意态度;仅有2.69%的人认为自己十分欠缺人文知识和素养。结果显示,医学生人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重技能、轻人文”的理念导致了医学的技术化,忽视了医学实践中的人文精神,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比较欠缺。这对于医学人文建设的发展和未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不利。如果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降低受教群体的年龄,从小抓起,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学生对医学人文素养的看法和观点。(问卷是:你认为医德和医技相比哪个更重要) 76.24%的学生持有“医德与医技同等重要”的观点,认为医德更重要的学生占比20.12%,仅有小部分人(3.64%) 认为医技更重要或处于迷茫状态无法比较出来。这体现出大部分医学生仍将医德看得很重。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医学技术和人文素养对于医学生就像鸟的两个翅膀,翅膀的平衡是对未来腾飞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63 号) 中提出,我国新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在新世纪的医学模式指导下,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经转变成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这就亟需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并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医学中的融合[1]。
(问卷是:你认为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问卷结果显示,54.01%(1 023 人) 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影响最大,28.67%(543 人) 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影响最大,选择人文课程教育和校园文化在参与学生中分别占比8.87% (168 人) 和8.45%(160 人)。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实践影响也较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院校要确立明确的人文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言传身教,以患者为中心,以自身示范来促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同时要注重加强医学生学习、沟通、实践、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医学院校还要构建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更应将所学知识及理论应用于实践,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使命担当与人文情怀,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3.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看法。(问卷是:你对当前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情况和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哪些方面满意) 大部分人(77.88%) 认为学校的相关医学人文教育做得不错,其中对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态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课堂氛围这几方面较为满意,认为学校在考核方式上有待提高。部分人(19.32%) 认为学校的相关医学人文教育还需加强,极小部分人(2.80%) 不满意于学校现今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由此可知,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也在逐渐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学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应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育手段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可以采用床旁教学、小组讨论、医患沟通、专题讲座、写论文甚至学生参与教学等形式,以此增加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具有同情心、 同理心的医学人文关怀精神。
4.学生关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态度和相关意向。(问卷是:你能够投入到人文课程学习上的时间与精力和对人文素养教育方式的选择) 学生们对于人文教育方式的选择丰富多样,其中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占比最多,二者之和达到47.69%,也有不少同学喜欢通过讲座和社团活动来接受人文教育。有52.38%的人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到人文课程的学习,但高达43.40%的同学投入到人文课程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还是较少的。
(问卷是:你认为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应该开设以下哪些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学校开设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和医学伦理学占比较大,有19.34%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医学心理学,有18.49%的学生希望能对医患沟通学有所了解,有15.48%的同学对医学伦理学这方面感兴趣,还有小部分的同学希望开设《医学导论》《卫生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等课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医学生对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只有尊重并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情,构建出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系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校园充满向上的人文气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王丽宇教授指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对于医学生,就像鸟的两个翅膀,翅膀的平衡是未来腾飞至关重要的一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是医学的本质要求。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并总结出一些问题,给医学生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1.转变思想,树立新理念。理念决定思想和行为,当代医学生要打破传统医学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医学理念。医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一流的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对人进行全面的关怀和尊重,学会如何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提高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能,培养医学生“视病人为亲人”的道德情感理念,做到重视病例中的每一个精细环节,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的病例,认真研究相似病情之间的差异,要把医德和医技看作同等重要。
2.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医学也是人文学,两者密不可分。医学生除了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以外,还需要在平时注重如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文学可以弥补医学生对人与社会的体察;艺术可以让医学生产生心境的和谐[2-5],接受美的熏陶,耐下性子,认真聆听。另外,医学生要自觉养成人文关怀的习惯,在诊疗实习活动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体谅病人疾苦,传递给病人爱与鼓励,给予病人信心和灵魂上的温暖。有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医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时才能快速做出诊断。
3.推进人文素养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提高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保证人文素养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首先,要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医学院校要全面贯彻《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把培养具有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进现有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要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构建“三段式”人文素养教育模式,使其具有整体性和进阶性,克服教学的碎片化。如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开设《医学史》《医学哲学》等课程;第二阶段为专业阶段,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律与医学礼仪学等;第三阶段为职业阶段,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沟通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和一些专题讲座来向学生传递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可以举办各种有关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如人文论坛、社团活动,走进乡村和社区开展爱心医疗等社会实践。加强传统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弘扬“大医精诚”“仁者仁术”精神,使医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产生巨大影响力。
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对医学生的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考试,这样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并未真正学到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也未得到提升。而国外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考试、评价形式比较灵活,如自己确定主题进行医学讲座和报告,或者参加教学、研究项目等,同时注重平时的考核,考核方式灵活且贴近实际。因此,学校必须改变单一、机械的考核评价方法,将考试采取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制定人文素养考核清单,通过学生平时表现进行反馈评估,将其录入档案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做为一名医生要同时具备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大医精诚,精于医术精湛,诚于医德高尚。通过医学院校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修养和医学技能,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从而构建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