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综论

2022-01-01 00:1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纪 丽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成果,传承是最根本的责任。现如今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对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文化传承的研究现状,以便为今后的文化传承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全面化和科学化有重要意义。

1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

1.1 文化传承的概念界定

在中华文化传承的研究中有很多涉及了文化传承的概念。学者赵世林(2002)对文化传承概念做了一番宏观审视。指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受内在机制的支配而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要求,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呈现再生的特性。是一种在人类共同体内部代际间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且在传递过程中经过人的逻辑组合形成模式化和‘血型’的基本特质,传承的内容和形式以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作为构架支撑。”朱海瑞(2017)从文化本质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文化传承是文化最根本的属性,即人们以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资源为重要载体,进行的保持文化风格、含蕴和特点的活动,该活动受到人类活动的历史条件的影响。

1.2 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失去文化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必要的。众多的专家学者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和哲学等等不同学科角度进行了理性思考。

学者金锐(2011)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对现代青年教育价值。他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内涵和特点在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人文素养的提升上都有着极重要的教育作用。张乐天,王凤芹和李娜(2015)等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指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素养能力的提升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等都是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都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借鉴优秀思想资源指导前行。刘朝霞(2015)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功能进行分析,阐述了文化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她指出那些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资金相对不足,但传统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来说,做好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深挖农村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将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发展。另外,还有学者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陈先达(2015)从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认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但是马克思主义不能够替代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攻守易势’和‘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两条历史经验来看只有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1.3 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从传统文化传承路径上,教育学、传播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文化传承有所不同。

在教育学领域主张将文化传承与教育相结合,试图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从学校课程、教材、课外活动等方面将文化传向学生。如许庆如(2015)从课程的立场阐述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去传承。要在中小学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显性课程的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需把握内容广度丰富性,内容深度基础性,内容编排序列性,内容结合的灵活性的原则。田军提出(2020)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以杨冼为代表的学者从传播学的各个视角探讨了当代社会新媒体的花样传承方式。杨冼(2018)强调,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借助融媒体渠道,将最能代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文化作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对于提升全民族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还有部分学者从宗教学的视角阐述观点,认为宗教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如学者蒋坚(2014)永认为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和传承者。从社会学视角来探讨传统文化传承的学者们也不乏其人。解丽霞(2013)从社会治理层面研究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社会的有效传承,是得益于制度化、精英化、民间化互融共生的传承体系。张菡(2018)以空间社会学的视野,考察土家族摆手舞在传统封闭而又集中的物理空间形态下进而形成亲密而又熟悉的社会空间形态,在这种主客观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通过口传、身传和心传等方式使摆手舞得到传播和传承。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这些年随着管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成果硕果累累,但是传统文化传承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境。

(1)侧重于思想意识领域的困境的探讨。对于思想意识的困境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部分学者认为是由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和渗透,破坏了国人的传承思想意识形态。如学者赵晓敏(2017)认为一方面西方国际依托经济,技术,管理等优势对欠发达国家进行文化入侵,从而改变国人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西方文化里丰富多彩的内容,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和传播载体激发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抢占了大部分中国市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为了迎合市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而另外一种观点是国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淡化,缺乏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传播中自我边缘化和自我矮化,成为其他文化价值上的贴附,对社会传统文化关注度很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知不足,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不够重视等。

(2)探究传播主流的困境。于影丽(2017)认为一方面受现代化影响,传统文化传承载体逐渐被“商业化”和“异化”,使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本的功能价值和意义,而无经济效益的文化载体则被抛弃直至淡出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主流传播媒介双刃剑的特点给文化传承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此外夏欣(2020)指出了大数据所具有的“大容量、多类型、存取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的显著特点,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正遭遇着当前来自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新兴文化的巨大冲击,网络上散布着一些毫无精神内涵的文化快餐,形成了一种娱乐至上的低俗之风。

(3)阐述了体制机制的困境。文化传承机制在文化传承体系中身居核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多个机制相互协调,发挥联动作用。我国在文化传承机制建设上已有一些初步成果,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陷。

程彩霞(2006)分析了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少数民族家庭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乡村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不协调,责任不明确;在社会变迁状态下,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已有的乡村文化认知水平、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转型能力不能满足文化转型、传承、发展需要等。李超(2013)从立法角度点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政策支持上不够给力。齐梦雪,李珂(2020)从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角度讲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存在的缺陷。由于缺乏系统传统文化传承管理机制。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形成了许多无法挽救的局面,而非物质遗产由于传承人的缺乏而出现断层;在内容质量上,文艺与娱乐混淆,低俗娱乐文化兴盛。在文化输出上中西方存在文化影响逆差,中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处于文化赤字的状态之中。

2 国内研究的局限性

2.1 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概念探讨,在目前的研究中,虽有部分学者对文化传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研究数量也不是很多,文化传承内涵和外延也不甚清楚,如李先明,成积春(2016)直接从字面意思理解即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新,并没有概述文化传承内涵以及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各位学者在对文化传承概念定义上没有达成共识。

2.2 研究视角比较偏狭,缺乏多学科综合视角的研究

尽管学者们在尝试跨学科交叉研究,有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经济学、哲学以及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展开研究,如果是研究某一专业专题,确能深入研究加深认识。但是传统文化传承是一个比较复杂,广泛而又活态化的一个话题,绝非某一学科就能研究透彻的。单一学科的研究太过片面化,各个学科之间缺乏紧密的关联度。

2.3 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细化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虽然在文化传承保护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传统文化传承,但是在细化工作和可操作性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冯丽娟和秦尧尽(2019)管提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勾勒革命脉络,将红色文化与教育相融合,打造文化文艺精品以及科学开发厚植市场经济文化根基等五条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但是缺乏更加具体细致的探讨。作者只是在宏观层面展开论述,所以操作性实用性不强还是留有很大的困惑需要进一步完善探究。

3 对未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展望

3.1 深化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理论研究

未来在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等基本理论的研究的同时还需结合新时代、新形势对如何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建设的理论基础展开深入研究,从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理论研究全面发展。

3.2 增强文化传承的实证研究和可操作性成果的探讨

未来在文化传承研究上可加强实践调研,“实践性”研究既不抹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也不夸大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而是力求把握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的现实条件。尤其在解决传统文化传承困境方面,不进行大量实地调查,单纯集中在现象的分析和推理是明显不足的,揭露不了问题的本质,也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所以要增强实证分析。

同时,加大传统文化传承的可操作性研究也是现实之需。虽然宏观层面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且价值不可替代,但如若更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可操行研究,则会增加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对传统文化传承政策的完善和落实都有莫大的指导作用。

3.3 注重多学科的综合视角研究

未来要适当结合多学科多视角综合研究。“对于同一问题,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看到的具体问题也会有别,因而所提出的相应主张必然有异。不言而喻,为更全面、更清晰、更真实地认识问题并提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实效的解决策略,理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对同一问题展开研究。”从我国目前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看,由于明显缺乏多学科视角的研究,因而使得研究成果的价值大打折扣。比如,从学科的角度看,学者在探讨传统文化传承机制问题时,选取教育学、传播学或社会学中某一学科视角展开研究的成果虽不算少,但罕见有两个或多个视角的研究,因而大大降低了相应研究成果的质量。所以尽量立足多学科审视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突破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性,以求传统文化传承能够尽可能全面的透彻的得到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