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31 17:03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稿件基础创作

钟 淯 媛

(内江师范学院 范长江新闻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在新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进入了一个转型的重要阶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播音主持专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播音创作基础”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学生的各项专业实践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后期的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新媒体的出现让一些传统教学内容不再适应原有的课程教学。要让播音教学在媒体变革中发展下去,课程教学改革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当今社会,媒体不断发展并相互融合,越来越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部分。2020年1月新冠肺炎在我国迅速蔓延,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让即将结束的寒假也跟着按下了暂停键。全国的各大高校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线上实施教学,进行首次“网课”。高校教师都投入到网络授课的教学当中。当然,只有老师还不够,还需要有授课软件,如“钉钉”“腾讯会议”等。同时,还需要有授课设备,比如耳机、音响、麦克风,甚至有些老师还自购直播灯光设备。一时间直播设备成为各个网购平台的畅销产品,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网课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家也能够认真听课。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网课”,也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的授课形式已被打破,而且正在向着深度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型和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艺术类专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国家和社会需要播音主持人才具备更加全面、综合的技能[1]。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 “播音创作基础”课程能无疑需要重点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借助新平台、新技术的实施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适应媒体岗位的多种需求。

一、“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播音创作基础”作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是引导学生进行播音有声语言表达的“敲门砖”,其新闻播音实践性较强,在整个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

(一)现有的课程教材编排不合理

从中国传媒大学最早培养播音与主持专门人才的高校,到各大综合性大学,再到地方性院校,其播音与主持专业使用的都是《实用播音教程》这套系统性教材。教材中涵盖整个播音有声语言表达,从准备稿件,再到内外部技巧结合的整个过程,理论知识鲜明易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设置了较为丰富的课后播读及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基本功以及专业素养的训练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发现,教材中还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第一,在“准备稿件”这个章节中提到,“备稿六步”中的联系背景包括了“上情”和“下情”,“下情”又分为“主流”和“支流”,尤其是“下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忽视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而在《实用播音教程·语言表达》第2册(以下简称“教材”)对“主流”的描述为与稿件有关的现实情况及其变化中的成绩方面、好的方面和代表事物发展的前进方向的方面,“支流”则是与稿件有关的现实情况及其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好的方面[2]。主流和支流都描述为结合稿件有关的现实情况,但教材中《一碗炒面》的分析笔记对主流和支流的描述中提及稿件中的相关情况较少,支流描述为“也有少数人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缺乏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对“结合稿件有关情况”这一点还不够清晰明确,对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还描述得不够具体。针对学生在“备稿”过程中的“联系背景”这一步骤的学习,可将所播稿件结合其中所提及的事件或者故事进行展开,同时也要根据当前的时代特征。虽然稿件中确实体现互帮互助,但在行军途中因为一碗炒面突出的是战友情,毫不犹豫的血肉亲情;在第四个步骤“目的”当中,教材写到“发扬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做‘四有’新人”。这样的稿件目的已经不能够体现现今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改为“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新青年”。

第二,教材所选用的播读稿件应该灵活多样、符合时代特征。能够让学生依据稿件材料,通过直观的看文字、读文字,到对文字在稿件当中所饱含的句句深情进行理解,并升华成对受众的感染。但是根据目前具体情况来看,大多学生已经不再是80、90后的学生,而是00后的年龄层次。他们对生活的接触面较广,对新生事物比较偏爱,有特立独行的个性特征。而在教材中的课后稿件材料中,有很多内容学生比较陌生,这使他们在对稿件的理解和处理过程当中,很难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形成切身体会。播起稿来,语言生硬,传播目的不明确,更不用说结合内外部技巧了。在“语气”这个章节,课后有一段对《高山下的花环》内容的节选,体现雷军长性格的刚直不阿、坚持原则的形象。在对学生进行播读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大多学生播起这段节选稿件,目中无人,对人物心理状态和当时所处环境的感受拿捏不到位,根本就无法表现出雷军长在遇到有人想通过走后门,不愿意上战场的激动、愤怒再到愤慨的过程。

(二)实践思维技能培养滞后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播音创作基础”侧重于实践,注重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即兴口语表达的创作过程,但在这个环节大多数学生却多在“背稿”,把即兴创作视为“有稿播音”或是新闻播报;教师则重视节目整体的完整性和与受众的沟通表达过程,而忽视学生课后思维准备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即兴思维能力得不到扩展,由词、词组扩展带动出的社会现象、新闻事实很难立即上口,通过各个媒体方式获取关注到的新闻,很难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总是被动地“说”别人的内容,组织成一档完整的节目即可。在实践语言表达过程中,外部表达的语言总是能够反映内心的思维,正是因为思维的滞后产生“心里有”而“说不出”的情况。学生总是一味地“背”,在播报中想稿件、想文字,对节目内容和节目的中心思路没有形成框架性的思维。

(三)授课质量无法满足培养要求

受到来自于各个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才需求的影响,自1992到2010年四川的部分地方高校都相继设立播音主持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专业大量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成倍的增长,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实际就业岗位的需求与毕业生人数出现了严重失衡的情况,同时再加上融合媒体的发展,媒体行业不再需要只会见字出声的播报员,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上了一个大台阶[3]。

播音主持专业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铺垫。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因为要考虑到学生考试等原因,使得大量的实践知识被省略。自主合作探究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它不是让学生各学各的,而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可以跟随教学习大纲的内容,自行理解所学知识,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目的是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每节课都设置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但一节课45分钟,要分配给教学的各个环节,能留给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只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那学习效果难以实现。要想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就需要在课前布置好作业、预留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收集学习材料和资料,真正地主动学习。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和学法。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着重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总是考虑用什么样的教法尽快让学生学会,却忽略了学情,没有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不感兴趣,很难做到主动的自主学习。

从专业课课堂授课情况来看,大部分专业课都是通过分小组授课,学校都会根据教师数量和对教师的研究方向进行分配,例如一个班60人,会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授课时间为90分钟[4]。 按照这个授课时间进行分配,教师能够一对一指导每个学生的时间只有3分钟,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理论知识接收之后获得的信息反馈程度,播读稿件时的播讲愿望是否强烈,回课作业是否能够保证质量等等这些方面都会在90分钟时间去完成,经常是教师利用课间10分钟上连堂课,也觉得时间不够用。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像播音主持专业这样专业实践性较强又需要教师现场指导的课程。既要完成授课内容又要保证课堂质量,面对一个小组30人的小班,要想提高授课质量,只有通过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来实现。

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技能总是脱离不了理论知识的支撑。播音语言表达能够反映学生基本功,有声语言表达建立在对稿件的情感和态度之上,情感态度影响着稿件整体的质量。因此,“播音创作基础”应当从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有声语言表达技能入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整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和驾驭有声语言运用的能力。此外,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挖掘出相应的声音特色,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播音创作基础”必须是在普通话语音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普通话语音为“播音创作基础”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语音面貌直接影响即兴口语表达,甚至是整个节目的播出。口头聊天往往不能等同于规范的播音口语,方言也将会制约着播音时口腔的开口度、唇舌位置及整个口腔状态。只有有针对性的分析当前课程所处现状,才能够顺应媒体的发展变化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与内容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相关课程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楚理论脉络,遵循课程发展规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广泛传播和融媒体平台的提升,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已经不能让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在新时代环境下有大的改观,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要逐步地从受众需求和媒体发展变化去考虑,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课程,如开设《网络新媒体》《多媒体信息编辑》《网络营销与创意》等实践操作性较强的选修类课程,逐渐培养学生的媒体意识,将传统媒体熟练运用到新媒体当中,改变只会见字出声的习惯。

受众的听觉记忆转瞬即逝,不易将百分之百的注意力聚焦在播音员身上。为了给受众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8],新闻播音的目标是能将受众快速带入新闻画面和情境当中。因此,播音主持人要重视在语言、声音和多方面的创新发展,通过《主持人形象设计与塑造》《主持人礼仪》《形体艺术》等课程不断塑造良好形象,提高受众在视觉、听觉和整体的媒体视听效果,为“播音创作”在融合媒体的环境下,打造出更为真实精准的创作效果。

在新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建设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基于对课程精华内容保留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基于学生特点与现代社会媒体发展需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在现代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新闻效率观念与敏感性具有明确的认知,将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融入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确保学生能够对现代播音与主持形式迅速适应,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展时进行相关技巧训练的有效融入,通过进行针对性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未来课程创新的突破口重在树立个性化的融合媒体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拓宽和挖掘相关专业课程发展体系,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平台,形成与社会互动、与媒体对接的专业特色环境。

(二)强化语音基础与实践技能

“播音创作基础”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性较强的播读训练。因此,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进行有声语言表达的创作性劳动,通过这样的劳动不断发现个人在语音方面、口腔方面、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结合,还有即兴口语表达的综合运用能力等。虽然说“播音创作基础”是在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基础之上开始学习的,但是虽然经过大量的训练和观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音方面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一个播音主持专业班60名学生,大一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的仅为百分之二十。不规范的语音和不科学的用嗓都会制约和影响流畅的有声语言表达。语音是进行播音创作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都来自各个省份,方言各不相同。四川方言较丰富也较为形象,地区不一样,表达同一个词汇也不一样,四川人说聊天、侃大山为“摆龙门阵”,而在东北方言中表达为“唠嗑”。不同的方言都有着各自的地域特征,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在学生当中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还容易出现方言与方言之间相互影响、语言混乱的现象。但把这些方言运用到规范的播音语言当中就不是特别恰当。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学生自身入手,首先由小到大地解决在语音当中出现的字音、舌位、唇齿位置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就南方和北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指导纠正,结合播音发声课程进行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叉课后训练,从最基础的四字词和绕口令开始,能够增强口腔各部位的灵活度,为之后的即兴口语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网络媒体,定期制作属于自己的声音平台或者微信公众号,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美文进行播读或者配音。通过这些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并及时从听众中获取意见,会比在课堂上老师指出问题获得的收效更直接,也能够促使学生能够及时地纠正问题。这样的实践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优势特点,去大胆尝试,及时获得受众关注点和媒体的发展趋势。在巩固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声音特色,搜集更多的优质资源和信息,为专业实习和工作打好丰富的基础。

一直以来,“播音创作基础”课程都围绕着教材进行即兴口语表达的实践训练,包括了从理解到感受,再到表达的内外部技巧结合的整体结合性训练;经过对学生长期的实践训练发现,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能够结合教材课后稿件,配合章节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维训练,并赋予稿件所对应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把稿件播得生动有趣。看似学生已经能够把握住章节的主旨,并结合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理论联系进行“及于受众”的表达过程。当要求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融合做5分钟的新闻节目时,就会出现嘴巴、内心、思维相分离的现象,表达出现思维跟不上语言、逻辑思维混乱等情况。一味地去背诵准备的文字内容,还容易使新闻节目内容突然“卡”,不利于整体的“播、说、讲”的过程,使播音员主持人在受众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为了合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在学生心中树立课程的整体意识和整体观念,需要强调有声语言表达综合能力的技巧,突显学生各自在节目中的优势发展,通过“节目化”的形式,把一学期的实践环节制作策划成一档自己喜爱并感兴趣的新闻节目,从节目名称、节目开篇,包括每一期节目的新闻选题,最后到结尾的策划都由学生亲力亲为,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熟知主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个人的认知和思维表述去充分体现作为播音主持人的语言功力。这种整体性的创新课程实践模式,把学生的创新专业技能与现今的融媒体相结合,同时加上传统的“播出”的方式,打造一种学生就是媒体人、播音员的身份。结合这样的实践方式,鼓励学生开辟个人自媒体直播平台,为自己打开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传统“师本教育”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观念在人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虽然近些年很多学校已经实施“生本教育”,但这种传统观念仍占据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并未从根本转变,导致“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流于形式。要想实现“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的理想授课,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坚定“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通常的教学中广泛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注重学生平时的考勤,在乎各种比赛结果,只看重眼前学生成绩的快速提高,忽视“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给学生带来的长远效益;第二,对学生缺乏信任,低估他们的认知和专业实践能力。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实现“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加强教师的理论及业务学习,定期分批次组织教师去示范校观摩学习,并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要定期在校内组织相关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如发放学习资料、从网络上观看“播音创作基础”相关课程实录、主题报道、名师讲座等等,让每位教师都能将自己教学理念方法与“播音创作基础”相关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理念细节化,真正落到实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型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对学习的影响越来越深远,积极的反馈与主动的接受代替了传统传播中的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播,传者与受传者之间的活动是双向互动的,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也具有双向性、互动性,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反馈者。教师要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优势相结合,适当刺激学生感官,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熟悉掌握现代媒体的使用方法,预见在课堂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好解决方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而言,在以往对播音主持专业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以“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为主,特别是在专业课分组当中最为常见[5]。教师以示范的教学方式来纠正学生在发音咬字、吐字归音,舌位动程、内部技巧缺失、语速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通常也是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这是在专业实训课程当中运用最多的方法。就目前来看,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教师在一对一指导学生的同时,其他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在之后的实践训练当中还会继续出现同样的问题。反复的“示范”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找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还会出现学生对老师的播读风格、语言表达进行一味地模仿,失去个人本来的声音特色。在播音创作当中,关键是讲求真情实感和对稿件中人、事、物的真情流露,对于学生来说对声音的模仿只能流于表层的听觉,没有通过文字稿件中的故事产生出对应的内心的刺激和反应,造成“目中无人”只会张嘴的说话机器。

基于专业的特殊性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首先,融合媒体设备与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把原有固定的语音授课教室更改到模拟演播厅进行,演播厅教室可以满足新闻节目和电视综艺节目的需求,还可以满足在教学上音视频的需求,在视觉上也让学生有一种现场体验感。在空间上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空间认知,有利于打造节目的整体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切身体会到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同时还能够打开有声语言表达的创作思路,从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上去拓展学生的节目内容,通过全方位的角度去探究“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的整体认知,在相对封闭的演播厅中达到课程的最佳教学状态[6]。其次,在以往的回课作业中发现,大多学生为了应付检查没有将布置的稿件进行系统地备稿播读,失去了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也让学生长期对回课感到倦怠,对课程提不起兴趣和热情。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以学生自主讲授为主,并将稿件“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全过程讲授给同学听,详细地展示在整个稿件作品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整个体验过程,找出稿件的主题、中心思想和基调,为之后的播读稿件打下更深的基础。其他学生提出并指出问题,这样的方法还能够培养其他学生学会“听”的能力,在这种“回课”方式中,可以更加细致地关注到学生对稿件的从文字到声音的创作思路,增强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全面性体验,提高学生对回课的积极性,不断找出问题,扎实专业功底。以《军礼》为例,整个稿件只有三个自然段,通过在红军长征路上对军需处长将御寒的棉衣和辣椒留给战友,自己冻死在雪地里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播读时,尤其需要注意人物的内心感受和语言环境的烘托。“棉衣,棉衣呢?为什么没给他发棉衣?”通过回味军长对警卫员的提问,看到战友穿得如此单薄的情景,由景生情,在回课中让学生对人物的对话和内心进行巩固和分析,从而再次激发起对整个稿件作品的创作思维和丰富充实的感情体验,用“情”打动听众,将播读的稿件推向听觉的高潮[7]。最后,在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师授课团队能力,采取不同章节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讲授和指导的方式,使得在不同教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最有价值的学习环境和共享资源,可以接受全新的授课理念与教学思维和方法,在这样的课程团队模式下,还可以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了解最前沿的媒体信息;由被动学习模式变为主动学习模式,探索在有声语言表达中的个性化特色,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

三、结语

无论是现在的电视媒体还是广播媒体,受众对于媒体的需求越来越高,信息更加透明化,为了让受众的“无意”变得“有意”,只有先从课程入手进行创新尝试,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注重理论综合性和全方位的课程实践。学生作为播音创作的主体,只有不断培养内心创作思维和无稿播音的即兴语言能力,抓住语言的核心细节进行扩展,形成稳定的框架性思维模式,并落实到各个语言层次的逻辑联系。由内部到外部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和实践知识框架,提高由文字稿件到节目框架,并赋予结合自身实际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过程,营造出连绵不断地现场画面感受,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形成共鸣意识。播音员主持人不再是播报员和传声筒的角色,而是对生活有着不同感悟、不同态度,能够站在受众角度进行体验的媒介。在新形势下,作为高校专业教师,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对“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结构和实践方式进行调整,找到能够让学生提高较快的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进一步拓宽“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知识范围,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强化语音基础与实践技能,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而促进和帮助学生提高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稿件基础创作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不等式”基础巩固
征集汽车电子类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 征集优秀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征集优秀稿件
《一墙之隔》创作谈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