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密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是与病毒相关的“信息疫情”的暴发,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在网络中广泛传播,而且传播速度远比病毒本身还要快。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关乎疫情防控期间的网上舆论,让“信息疫情”问题得到缓解,对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更能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使他们成为更全面、更优秀的信息公民,进而带动城市文明程度提升,这对创建文明城市和青年工作意义重大。笔者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信息疫情”的视角切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信息疫情”下呈现出的问题,切实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图书馆、高校、政府和社会等多层面出发,探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信息疫情”(Infodemic)是“information”+“epidemic”的缩写。“信息疫情”被认为是各种繁杂的信息传播速度远比病毒快得多、普通人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将带来恐慌和混乱等系列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病毒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人们遭受生命健康危机时,急切的寻找与疫情相关的各种信息,了解病毒和疾病知识、预防方法、防护指南,帮助自己减少感染病毒和疾病的风险。但是,每个人对信息的认知、评判与品鉴能力不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环境下,谣言和不实信息在网上如传染病一般传播,“信息疫情”随之暴发。
由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强,毒性高,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是易感人群,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世界各国民众关注的焦点。又赶上全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疫情信息的发布渠道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信息疫情”表现得更为严重,呈现鱼龙混杂、快速传播、真伪交织和严重过载的特点[1]。这极大地干扰了人们的信息判断和价值认知,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引起恐慌和混乱等系列问题,因此,需要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来预防和控制“信息疫情”。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首次提出的,简单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产生与传播都较过去有了质的变化,信息素养朝着深层次、宽领域方向全面拓展,信息素养是人们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应用、管理、创新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意等方面基本素质的总和。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后,大学生高度关注,每天接收到各种有关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时,他们缺乏对信息的评判和品鉴能力,认为接收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可靠的,难于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而且,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主要通过日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如:微信公众号、微博、QQ、短视频App、头条新闻等。一些学生在手机上浏览到热点信息时,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期待同伴的认可,不辨真伪就转发评论,存在盲目跟风传谣的问题。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到过量、重复性的疫情信息,但因自身健康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对疫情做出科学判断,以及在面对QQ群、微信的健康打卡疫情日报,大量的通知、留言无法及时回复,害怕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表现过少而被同伴遗忘等压力下,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惧、抑郁等情绪。一些学生还会陷入悲观绝望的状态,认为自己很难面对或解决问题。一些学生通过手机游戏和社交软件来缓解焦虑情绪,过度使用手机导致手机成瘾。
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自主学习的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更强,获取信息的目的性更强,从而能更快地获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便捷,但网络上存在的过量信息、重复性信息、无用信息和不良信息会消耗他们的大量时间。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合理筛选信息、辨别信息、利用信息和挖掘有用信息,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是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面对网络信息的挑战,大学生要学习掌握通过何种方式、多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如何有效地过滤、甄别、挖掘和使用信息,要主动有目的性的获取信息,通过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来提高信息理解和辨别能力[2]。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加强自我约束力,不要盲目转发和评论,有效提升自身对不良网络信息和污染信息的抵抗能力。
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良好的信息环境和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在线资源的整合、服务和利用,给师生提供多渠道、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让师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全面、有效和精准。对于国内外许多机构的开放获取学术资源和免费电子图书,高校图书馆要及时收集整理这些开放获取资源,通过图书馆官方微信微博进行宣传,让师生第一时间获取到这些公开或限免信息。此外,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网络技术支持和升级,优化VPN服务,确保师生能在校外顺畅、便捷的获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素养,提供更为精准的专业化服务,从而间接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校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培养,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高校的教育和引导尤为重要。高校应该将信息素养的提升纳入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将“信息素养”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打造多层次、系统化的信息素养课程。高校要根据大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程度和信息需求,适当、及时地开展信息素养的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是与学科和课程相关的,在学习、科研和生活中所体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可以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即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起来,让信息资源利用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在专业课程中形成学生对专业知识和问题的需求,培养学生筛选、辨别、利用和挖掘信息的能力,全程跟踪学生的信息能力成长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让信息素养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3]。这不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而取得更好的信息素养教学效果。
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便捷的信息来源,但相关谣言、诈骗信息、伪科学等污染信息也不免充斥其中,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迅速变化的时期,抵抗信息的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各种污染信息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鉴于此,政府应加强互联网空间治理,健全治理网络空间污染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互联网虚假、错误信息的监管力度,对恶意造谣传谣和污染网络环境行为加强执法,为大学生的网络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同时,各社交媒体平台对净化互联网环境也至关重要。全媒体时代,社交平台已成为公众信息产生和传播的平台,有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信息发布、评论审核,优化信息推荐机制,提升平台对无关信息、重复信息的过滤能力,提升信息的总体质量,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育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