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与前瞻
——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

2021-12-31 21:42于晓陆
青海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宁市民族团结共同体

◇于晓陆

早在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1]一书中就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他认为社区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人群组合”,其基础是“本质意志”。在“社区”概念界定的一百余年历史中,这一基本研究单位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通常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2]。当代中国,社区作为国家大厦基层和城市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载体,是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基点和切入点,也是推进新时代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化、具体化、形象化、落地化的重要场域和广阔平台。

西宁市共居汉族、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4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0.51万余人①数据源自西宁市统计局、西宁市第七次全国人民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宁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全市常住人口情况》,《西宁晚报》2021年6月18日,第A12版。,所占比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高。长期以来,不同民族在西宁众多社区交往交流交融,“谁也离不开谁”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进入新时代,西宁市让“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城市特质”[3],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西宁市民族工作着力点、基点和切入点的多民族社区②文中提到的“多民族社区”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构成的民族成份较多的社区。青海省西宁市不同民族交错杂居,城市社区基本呈现多民族交错居住的现象,各族群众相互依存、友好亲近、守望相助、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推进西宁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化、具体化、形象化、落地化的重要场域和广阔平台,为省内外其他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范式。

一、西宁市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效

西宁市将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主阵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把手”工程,并推动其落地化、具体化,在社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平台,提升社区精准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营造“嵌入式”社区新风尚、新生活,全市先进社区创建率达100%,在实践中筑实了工作基础。

(一)党建引领西宁市“一社区一特色”品牌建设

近年来,西宁市多民族社区充分发挥党对社区民族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社区工作方法,通过激活“红色引擎”,引领社区品牌建设,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4]的西宁品牌。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依托党建联盟平台,建设“五融五筑·和睦家”①“五融五筑·和睦家”品牌是指“融邻里情 筑友爱和睦家”“融组织情 筑共建和睦家”“融民族情 筑团结和睦家”“融警民情 筑平安和睦家”“融家园情 筑同心和睦家”,文亭巷社区通过深化“五融五筑·和睦家”社区品牌建设,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民族团结工作格局,也打造了辖区各族群众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社区品牌,通过“支部共携手”载体,搭建“四方联动”机制,形成区域化“五级联动”大党建格局,促进了社区共驻共建②文章中未标注出处的数据资料及个案均为调研考察期间获得,对于在调研中提供过帮助的部门和个人,在此一并表示致谢。。城北区朝阳街道祁连路西社区党委成立民族团结工作站,创新“红4立方”工作法③“红4立方”工作法是祁连路西社区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而探索创新的新型民族工作法,即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站,以“邻里解忧铺”“百姓议事厅”“智慧服务站”“移动办公桌”4个阵地促作用发挥,以“红马甲”(中年)、“红喇叭”(青年)、“红草鞋”(老年)、“红领巾”(少年)4支队伍促资源整合,一站式、上门式、预约式、代理式4式服务促幸福升级,以社区党委、联点单位、小区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的4方承诺促社区党委治理水平提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激发了社区民族工作的活力。,打造“朝曦·秀水里”民族团结示范街,社区党委吹哨统筹、部门报道、群众参与,以承诺促治理增效、以队伍促资源整合、以服务促幸福升级,荣获2021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称号。

(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

西宁市多民族社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受众,积极拓展“靶向”宣传方式,投放宣传展板、手册书籍和户外广告,开展民族理论政策知识讲座、竞答活动,打造标志性建筑和民族驿站,为25家社区授牌“石榴籽家园”④2021年10月22日,西宁市举行首批社区“石榴籽家园”授牌仪式,为城西区文亭巷社区、城东区东兴社区等25家社区授予“石榴籽家园”称号。,切实提高了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晓率和认知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香格里拉社区的“民族团结石籽”雕塑,形象地喻示了各民族“多元”和中华民族“一体”的关系,时刻提示各族群众牢记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要相互尊重、包容和学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城中区南川东路街道兴旺社区党委编排“红色小喇叭”节目,由物业和服务队将民族团结及治安防范等知识全面推广播放,使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积极搭建完善多民族社区便民服务阵地

在全市新改扩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通“一站式”便民窗口,仅2020年就对45个城镇社区投资2080万元进行升级改造,现已初步实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300㎡标准全覆盖;积极践行“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至哪里”的理念,在社区建设116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通了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为各族群众交流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便民服务试点工作,建成了3个县(区)级孵化中心、1665家社会组织,7130余名各族群众直接受益。⑤主要数据源自周建萍:《提升社区为民服务能力 西宁探索社区治理和服务新路径》,《西海都市报》2021年7月8日,第A4版。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和协商制度,减少压缩社区承担事项,落实“四议两公开”的社区协商制度,引导居民主动有序参与社区事务,强化了多民族社区各族群众自治增效。

(四)构建多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包容互嵌格局

西宁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社区群众正确树立“五观”①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增进“五个认同”。充分尊重辖区各族群众的风俗习惯,通过结合传统节庆开展民族特色演出、比赛等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以民族文化引领社区建设,以民族团结推进为民服务,促进多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共融繁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蓄了思想文化正能量。城东区东关大街街道慈幼社区的“民族风艺术团”将辖区各族群众集合在一起,通过民族服饰歌舞表演等形式抓文化引领,既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了民族文化,也助推了辖区民族团结进步。城西区兴海路街道依托区域特色文化优势,打造“幸福社区·幸福家”品牌,成立“民族文化活动站”,举办“湟滨睦邻”邻里文化节、小区楼院民族美食展、体育竞技等活动,增加群众文化自信,铸牢了思想根基。

(五)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多民族社区共同体

西宁市多民族社区积极构建“管理为主、服务跟进”的社区网格化管服结合治理模式,借助“邻里牵手群”社区网络平台、民族服务热线及社会组织的力量,为社区各族群众在经商、务工、求学、婚育、社保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疑惑提供咨询和服务,维护了社区和谐团结稳定,构筑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多民族社区基层治理共同体。城西区虎台街道海晏路社区建立“红色网格民情驿站”,网格员分人分片为群众讲政策、解难题,征集和圆梦“微心愿”,提供“一对一”服务,做好社区工作,以“红色网格”连民心。香格里拉社区实行“网格长带网格”制,在网格内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邀请法律顾问进社区宣传、提供咨询、参与调解矛盾纠纷,促进各族群众知法、懂法,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慈幼社区在全省率先成立“民族团结理事会”,由党员组建矛盾纠纷调解队,以关爱帮扶弱势群体、调处矛盾纠纷、增进民族团结为己任,成为促进多民族社区和谐稳定的“助推器”。

二、城市多民族社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瞻性思考

多民族社区是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落地、见行见效的重要阵地。西宁市多民族社区在铸牢工作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并形成了具有西宁特色的实践做法,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城市多民族社区可从加强党对社区民族工作的领导、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构筑社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依法保障社区和谐团结等六个方面加强实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夯实政治基础:加强和完善党对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统一集中领导,是城市多民族社区开展好各项工作、确保正确导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健全领导责任制度,开展好“一把手”工程,整合社会与市场的助推力,统筹协调各方关系,创建良好的社区民族工作新格局。要发挥社区党组织推动作用,成立铸牢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其提上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年度工作规划和重点,利用联席会、周例会等“提一提”“问一问”“讲一讲”,定期检查考核工作落实情况。配齐社区工作专职管理员、群众联络员、联席会代表等,搭建好“领导小组+协商联络+民族事务处理+民族群众联谊”等组织网络,完善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体系建设。将党支部建在小区里,推动党的力量下沉,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理念,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化思想教育引领,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社区扎根。针对社区工作人员特别是青年社区工作者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素养的培养需要,给予资金政策差别化保障和支持,按需扩大有关提升分析解决民族问题能力的专业培训的规模,增加培训频次,培养新时代社区创新型好干部。

(二)夯实思想基础:推进城市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

不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城市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志愿服务队、宣传队及民族知识分子和精英骨干的作用,以点带面深入小区楼院、住户和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开展“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讲民族风俗”“讲民族团结故事”等各类宣讲活动,将宣传教育落细、落实。邀请周边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进社区,结合受众群体的兴趣和接受度,采用“精准滴灌”等形式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座,组织观看《同心共祝中国梦》等专题片,切实提高各族群众的基本知识储备量。定期开展模范小区、楼院和“最美家庭”“最美社区人”等评选和授章活动,选树先进典范,推进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示范点和体验馆的建设,强化示范引领氛围。利用城市主流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以及社区宣传牌、海报和横幅标语等进行全方位显性文本式宣传,在帮助社区各族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时传达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进行隐性教育式引导,引发群众主体共鸣,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依托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兴社区传媒平台,推进“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传播相关政策方针、热点新闻等知识和内容,同时搭建各族群众网络互动交流的“留言区”“论坛区”,构筑“人人知晓、全民参与”的大宣传工作格局。

(三)夯实文化基础:构筑城市多民族社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支柱和情感依靠,对其构筑也是城市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文化共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的作用,从城市多民族社区各族干部群众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四史”学习,有针对性、分群体地设立专题或定制课堂,深化各族群众“五观”“五个认同”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凝聚和感召的作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联系辖区学校和幼儿机构,组织学生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活动,强化思想政治和感恩教育,结合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培育时代新人。鼓励动员社区各族群众共同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并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道德廉政大讲堂”“中华民族一家亲”等系列实践交流活动,搭建各族群众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根据社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增设免费文化活动场所和开放式学习空间,强化群众现代文明教育,建设一批展现共同体意识、彰显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标识,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尊重保护辖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俗,深入发掘其时代内涵和发展潜力,结合社区文化建设,打造“一区一品”民族文化产品,促进社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夯实社会基础:促进城市多民族社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理论政策有效融入社区治理体系的彰显,也是在城市多民族社区开展铸牢工作的重要社会基础。从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到实现各民族空间、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心理等全方位、各层面的互嵌,需要依托社区便民服务阵地资源,搭建社区“协调会”“联席会”“评议会”“石榴籽家园”等平台,使各族群众走出“私人空间”,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培育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引导辖区党建联盟单位参与社区活动,鼓励社区各族群众建言献策,多举办一些如“社区邻里节”“民族团结百家宴”等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的文化活动,并协调好活动时间,提高群众共同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推动社区各族群众自觉结对、认亲和联谊,逐步推进群众在生活中相互关照、共同进步,增进邻里感情,强化社区族际信任网络,为建设“社区石榴籽家园”夯实情感基础、凝聚心理认同。创新“双向交流”方式,在“请进来”的同时组织社区代表参观团“走出去”,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经验交流和考察学习等活动。同时,也要发挥社区“石榴籽家园”和示范单位的榜样力量,鼓励有条件的多民族社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凝练工作特色与亮点,提升品牌度,高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社区”活动全程化、生活化。

(五)夯实物质基础:持续增进城市多民族社区的民生福祉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城市多民族社区开展铸牢工作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发展成果实现各民族共享、“一家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各族干部群众才能更好地自觉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过程中。要加大民生投入,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提高改善社区民生结合推进,系牢多民族社区经济纽带,使各族群众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福利。持续加强社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卫生服务中心、儿童游乐公园等的新改扩建,完善社区“健身圈”“生活圈”,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社区“公共空间”。发动社区各方代表的力量,组建“美化社区环境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辖区垃圾死角清理和环境整治活动,号召社区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绿植花草栽种、苗圃培育等社区美化绿化亮化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需新建“爱老幸福食堂”“老年之家”“儿童之家”,推广餐饮企业门店作为“爱老幸福食堂”、家门口“日间照料+社区护理”及“养老+托幼”等普惠型服务模式,重点解决多民族社区“一老一少”问题。打造“社区民族事务智慧服务平台”,以“服务者”姿态面向各族群众,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为社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点单派单”“社区移动办公桌”等精细化便捷服务,开展如刺绣、家政等基本职业培训和“创业交流分享会”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就业不平衡、信息不畅通、政策不了解等就业创业困难。

(六)夯实法治基础:善用法律和制度为城市多民族社区和谐团结保驾护航

城市多民族社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善用法治为社区和谐团结保驾护航。要鼓励各级民族事务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进社区开展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城市和社区管理规章制度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各族群众民族团结意识和法治理念。坚持每季度一主题,将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援助与社区群众日常法治需求相结合,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营造社区尊法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让法治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信仰。在社区定点设置“举报意见箱”,鼓励社区干部群众提供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线索,引导各族群众主动参与反分裂、维护社区稳定的活动。依托社区少数民族“志愿者”“翻译官”,及时入户走访慰问,深入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定期开展排查并制定应急预案,守好城市多民族社区意识形态阵地。结合具体实际,对社区铸牢工作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制定“关于城市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意见”和“五年工作规划”,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城市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法治保障机制。

结语

在新的征程中,城市多民族社区各族干部群众只有顺应时代大势,埋头苦干、共同团结奋斗,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物质、法治等全方位夯实基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共同性”,形成凝心聚力的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胜各类风险挑战,才能共同创建更加美丽和谐幸福的“石榴籽家园”。

猜你喜欢
西宁市民族团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西宁市人民政府大事记 2022年6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人事任免 2022年6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大事记 2022年7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人事任免 2022年7月
爱的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