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1-12-31 20:57王玉玲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庭

王玉玲

(内蒙古开放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古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之释义,亦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民间训诫,这说明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过程中责任共担的问题在古代已经被引起关注和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被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社会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谋生发展的基本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主体各自功能的发挥。学校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上薄弱及缺失,难以靠家庭和社会教育弥补,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发展;家庭教育失当,易导致孩子品行不良,给学校和社会教育增添难度;社会教育环境欠佳甚至恶化,又可能使家庭和学校教育处于事倍功半的境地。因此,和谐、融洽、稳定的学校、家庭、社会关系,对优化育人制度建设将发挥“1+1+1>3”的良性倍增效应。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我国教育事业“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相结合的实现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单一化、封闭式教育将被更为开放、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取代,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也日渐成为教育的常态。为此,应以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水平为重点,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为抓手,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氛围的形成,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在分析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在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实现路径。

二、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实践状况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全国各地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对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已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实效并不显著,尚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学校教育“重智轻德”,不注重青少年全面发展

在人的一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然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一直都是应试教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轻视德育教育。以往就曾出现占用德育教育课堂,猛补语数外等课程的情况。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得他们难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校园霸凌事件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味重视成绩,缺乏挫折教育,使孩子不能积极正确地面对挫折、困难和打击,甚至个别孩子遇到挫折后选择了自杀等极端行为。

(二)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不足,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于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发展、性格形成等。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主体主要指的是父母和子女,作为家庭教育的参与者,父母的文化教育背景不同,教育孩子的能力也不同,个别父母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没有教育的能力,又缺乏教育的艺术,这都会制约和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有的家长经常因为工作事务繁忙,忽略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缺乏陪同孩子玩耍的时间和精力,更缺少与其交流和沟通,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而有的孩子家长则又对孩子过分溺爱和纵容,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对于子女不正当的言行,也不能及时给予制止和纠正,从而导致孩子们之间物质上的攀比之风盛行,性格表现为既娇气傲慢,又任性脆弱。

还有个别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信奉棍棒教育,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他们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绝对权威,常常对孩子进行命令式的发号施令,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而不能采用正确理性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暴力独断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有的孩子接受不了来自父母“期望”名义下的学习压力以及棍棒教育和语言暴力,甚至选择了轻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却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优良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 社区支持家庭教育存在明显不足

1.缺少专门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法律

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纲领性文件是社区支持家庭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 年-2020 年)》 提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负有主体教养责任,坚持需求导向与政府主导,出台家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政策框架。”从政策法规方面来看,我国尚未出台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已有的社区家庭教育政策法规主要强调的是社区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理念。总体上看,属于宏观指示范畴,并没有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规定。

2.社区教育资源未能发挥应有价值

社区教育要良性发展,必须拥有充足的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社区管理机制的建立、社区教育形式的选择和社区教育组织的构成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家庭教育与社区支持的管理和协调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新旧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统筹,现有的人员设备、技术信息、经费等没有充分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和价值,个别地方甚至还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社区活动中心成了聚众赌博的赌场,不但影响了社区文化阵地的建设,而且妨碍了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进程。

3.社区专业人员不足

社区支持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的社区人员队伍建设。从高校聘请的专业人员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开展以知识讲解为主的讲座等面对面的家教活动,但是,活动开展的次数和时间有限,不能实现“师”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展开针对性的后续工作。但社区家庭教育专业人员较少,专业水平有限,缺乏系统、专业、有效的指导服务,影响社区支持家庭教育的实施效果。

4.社区支持服务单一

讲座、亲子活动、定期家访、公益交流课堂是目前社区开展支持服务的主要类型,虽然活动形式逐渐增多,但从社区举办的实际活动看,服务形式仍比较单一,基本都是单向传授式的讲座活动。部分社区不能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即使开展了此类活动,也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活动质量和举办频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形式化趋势,不能很好地体现和发挥社区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有些家长对社区家庭教育活动根本不认可,缺乏对活动的基本认知;有的家长虽然参与了一系列的社区支持家庭教育活动,但是活动所取得的效果也不理想,很难达到理解、内化并将其运用到教养子女过程中的预期教育效果。

三、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家庭教育法》立法进程,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2021年教育部“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列入工作日程,并明确其目标任务: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2021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正式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家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家庭教育立法让“家事”不再仅仅是家事,而是成为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大事。国家应尽快出台《家庭教育法》,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家庭教育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品德

家庭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承担着繁衍后代的生育功能,而且还承担着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着重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强调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强调价值观养成对孩子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就要培养孩子的思想、品行、习惯;强调家长需承担起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的责任,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行动、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孩子。

1.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典范

家庭是人成长发展的最初场所,家庭中的情感互动对家庭成员人格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家庭生活方式对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以及长辈们是孩子们学习效仿的对象,家长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习惯甚至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子女判断是非、分辨对错的风向标。所以,父母需要不断转变观念、开阔眼界、提升素养,树立良好典范。

2.尊重孩子,懂得倾听,换位思考,进行非暴力沟通

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改变固有的老旧观念,改变教育方式,要以平等的关系状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命令,不打骂,尊重孩子的感受,用同理心去换位思考,深入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不片面、不主观,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用爱和善意去聆听孩子的需要,进行非暴力沟通,在沟通的时候把握沟通的本质,而不是被一时的情绪控制。

总之,家长要引导孩子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养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和体育锻炼,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自觉培养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的意志。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和心灵纯净的人,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三) 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主导作用,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目的是为了治理规范校外培训,同时要求切实落实校内主责,做到“三提”,即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落实“三管”,即管好教育教学秩序、管好考试评价、管住教师违规补课。要深化学校在教学管理制度各方面的改革,并配套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学校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同时,学校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还要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定期给在校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生价值观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充分发挥社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

1.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优化社区人力资源

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是有潜力的、多用途的、稀缺的,需要社区挖掘和开发,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合理整合和配置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育功能。例如,资源相对匮乏的社区与物质资源丰富的社区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共用体育场馆、休闲娱乐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共同推广科普知识讲座,一起建立兴趣小组等。

社区可以选择一些家长代表,组成社区家庭委员会,社区家庭委员会平时可以多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对社区教育改革的方案进行讨论。同时可以经常“面对面”与教育专家、家长、社区管理人员进行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确保社区家庭教育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需要在社区培养一支有责任心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他们具备新知识、新观念,可以保证社区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承担教育活动课程的专职教师可以从专职机构聘请,或聘请本社区一些有专长、特长的离退休居民。同时成立社区工作志愿者服务队,形成强大的管理组织。

2.明晰家长的教育诉求,提高社区家庭教育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是一种教育上的有益指导,因此,社区首先要分析家长的教育需求,探究教育困难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指导方案。家庭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社区工会和团委的作用,实现活动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社区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采用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来充实,如举办专家讲座、开通专家热线,组织文体娱乐竞赛,组织家长座谈会,开展亲子互动游戏等。可以通过开展社区生活知识竞赛的形式来评比优秀家庭;举办社区家庭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还可以创建社区报刊,并在报刊栏目中设置单独的家庭教育板块,宣传国家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法规、社区活动预告、家长心得及成功案例分析等。

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发展使得社区家庭教育支持服务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社区可以通过微信、小视频、QQ、抖音等新社交平台,来拓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渠道。以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作为呈现社区教育资源的载体,可以实现随时可学、处处能学,更加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学习需求。社区还可以通过媒体资源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有效实现社区支持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功能。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庭“煮”夫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