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模式改变下学术期刊编辑的素养拓展

2021-12-31 20:57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齐 昆

(内蒙古大学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目前是学术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即纸质印刷时代与数字化时代交替的节点,稳定的传播秩序与传播样态因新兴传播方式的出现而改变。在传统以纸质为主渠道的传播路径下,学术期刊之间以“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生存着。它们大多打着“单位”烙印,以地区为界,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扩散,具有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这些学术期刊的开放度不高,以促进本地区科技发展、繁荣本地区学术研究为宗旨,将不同学科或问题域的论文聚合在一起,具有综合性、封闭性、分散性的特质,但究其根本,这些学术期刊存在着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学术垃圾场”等来自社会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学术期刊的学术“中心”地位遭遇严重挑战。学术编辑在学术期刊的几经变革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被不断拓展,从编辑职业化到编辑学者化再到“学术引领者”,从具备选题策划能力、编校能力到互联网运用能力及学术信息整合能力。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不断改变,要求学术编辑一直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探究学术期刊发展之路愈显艰难。学术期刊编辑带着期刊如何发展的焦虑,走进传播大变革时代。

一、旧传播秩序中学术编辑的基本素养

编辑出版性质赋予编辑人以文化色彩,学术期刊编辑以传播科学文化成果为宗旨。学术期刊的发展及其影响力,是编辑工作追求的最大目标。传统学术期刊在经历数次变革之后,大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即以特色栏目为基础的发展之路,其学科边界及问题边界都有比较明显的设定,期刊的特色、风格以及编辑“为他人作嫁衣”的价值体现都蕴含在期刊中。学术期刊的制作完成包含了编辑、出版、传播等过程,凝聚了编辑团队及其背后学者的群体心力。他们内嵌于相应的学术信息源,是构建学术新思想、新理念的主角。在旧传播秩序中,学术期刊编辑大多是单一角色,他们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学术编辑将大量精力倾注在如何进行选题策划,如何吸引优质稿源,如何扩大期刊订数。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如何提高编辑业务能力成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编辑需具备选题策划能力

学术期刊是传播作者优秀学术成果的平台,而如何得到学界和社会的认可,进而推动期刊的构建及发展,是学术编辑苦思冥想之事。学术期刊根据自己的办刊宗旨与内容定位来凝聚读者,学术期刊“具有独特的话语权,引领学术研究方向”[1]。选题策划是办好刊物的重要途径。学术编辑的优势是拥有广泛的作者、读者资源,且学术视野较宽,能为选题策划提供有利条件。学术编辑应摒弃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做“二传手”的角色,不断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好具有学术创新的选题策划。搜集学术信息,邀请专家、学者对某些重要领域的问题做科学解读,在主题宣传方面做大、做足,为学术期刊在学术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方面创造动力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科的学术价值并逐步构建期刊的话语体系。一些前沿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容易引起一些社会问题,需要学者以科学的理论态度进行多角度分析,因此,学术编辑应积极策划与之相关的选题,引领学术发展。

(二)编辑需具备丰富的编校能力

编校能力是对论文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审读、加工的能力,是学术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编辑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编校能力,是编辑水平的基本展现。除了具有所学专业知识外,学术编辑还应具有发现、订正论文中的错误、疏漏以及查证资料的能力。论文中的标题、标点符号、数字使用、表格公式、文献标注等,均应严格按照学术论文出版规范来操作,并将差错率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唯有不断强化编辑的规范意识,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帮助读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视上级部门每年的“期刊质量学术检查”,积极参加提高编校能力的培训班,与参会专家和一线编辑人员进行交流,将所学技能应用到编辑实践中,以高度责任心对待期刊中的文字差错、语法差错、标点符号差错、格式差错以及知识性、逻辑性问题。这些都是影响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术编辑应以过硬的编辑功底,将学术作品以最好的样态展示给读者,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编辑需具备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学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只有具备服务意识的学术编辑,才能树立期刊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学术期刊的持续发展。学术期刊不仅仅是发表学术成果,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学术研究,服务于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学术信息。内容是期刊的根本,服务是期刊的本质特性,学术期刊一定要以内容和服务为核心,增强服务意识,践行服务理念。学术编辑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应主动介入,以平等之心对待读者,耐心回答读者的问题,并在必要时给予读者一定的学术指导。通过探讨学术问题,提高读者的科研能力,增强学术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亲和力。只有从幕后走向台前,学术编辑才能了解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及时对其研究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学术论文不仅仅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也体现着学术编辑的编校风格。

二、新传播秩序中学术编辑的素养拓展

商业化期刊数据库的出现,打乱了学术期刊传统的传播秩序,即从读纸质刊变为读数据库。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的意见》指出:“依托优质学术资源或优质出版平台,构建统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升级。”新的学术传播模式是对既有传播方式的革新,改变了过去获取散布于各地的学术信息的方式,它以无障碍的形式超越了传统印刷期刊。至此,传播信息的格局被打破,实物传输被武装起来的传媒集团打败,知识和信息瞬间传遍学术界的每个角落。但无论传播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学术期刊的“本质都是学术内容以不同形式在不同载体上的传播和呈现,内容始终是核心和灵魂”[2]。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不可替代的中心。学术编辑需以独特的视野和跨越性的反思,探索学术期刊的发展路径。

(一)在开放的学术视野中守正创新

数据库平台的建立,一改学术期刊过去的封闭状态,实现跨界传播,学术信息量陡然增加。读者突破了地域、范围的限制,凭借聚合式数字平台,依靠检索关键词来获取所需信息,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无限制的阅读,并可以精准把握学术动态、捕捉学术热点,进而调整并推进自己的研究热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因读者获取信息源方式的改变而被彻底改变。只见论文,不见期刊,期刊的整体性被虚化。过去强调的编辑业务能力,包括栏目策划、设计风格、编排特色等一系列要素,随着数字传输方式的兴起被冲击得荡然无存。一本完整精美、集结着编辑、作者心血的学术期刊,在数字化时代被瓦解而“支离破碎”。以单篇论文为主体的传播基本格式的改变,直接导致期刊整体学术价值被碎片化、空泛化。学术期刊学术传播中心地位的丧失,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

在不舍弃现有学术期刊的前提下,实现学术传播的最大化,学术编辑应遵循学术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学术期刊的学术发展之路。从传播环节来看,编辑、出版、传播,数字传播只参与完成了传播轨迹的后半程,没有危及学术期刊学术研究中心的地位。因此目前,学术编辑不应该单打独斗,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运用新理念、新技术联合构建一个有效的、有影响力的传播、交流平台,成立以多刊编辑人员组合的“联合”编辑部,打破刊域界限,以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和学科为基础,组成“系列专题”,将分散的学术资源整合起来,面向学术市场,科学合理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创立以学科分类、学科发展相配套的数字化传播中心。个体数字化转型无法实现从编辑到传播全过程的融会贯通,无法全面完成学术期刊的专业化、数字化转型和规模化发展,亦无法保持期刊融合发展的持续能力。平台呈现的学术信息应无条件地对所有读者开放,同时开放评论,开放在线对话,以此加深读者对期刊的印象,实现与读者的零距离对话,使期刊拥有固定的作者群及一定数量的读者群。

学术传播模式的改变,使得读者获取研究成果更为便捷,也更能激发其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生发出更多的学术创新点。学术传播模式的拓展,使学术成果真正面向社会、进入大众传播领域,满足学术话语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的积极作用。

(二)在“双核心”评价体系中精益求精

传统传播模式被打破的同时,加剧了学术期刊的生存危机。在中国学术期刊界,学术评议已多年,其评价指标的选取虽为人诟病,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无法舍弃,各家学术期刊不得不加入迎合的队伍。学术期刊的周期性评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直接以显性直观的方式呈现。其排行榜将学术期刊分为三六九等,影响了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同时不符合学术研究及传播“百花齐放”的客观要求。数字传播方式的发展趋势,挑战学术编辑的学术眼光。学术编辑如何在知识视界中独辟蹊径,如何在宏大的学术共同体中权衡辨析,如何增强学术研究的传播效果,这些都是影响学术期刊传播的直接因素。

首先,新传播技能要求学术编辑提升综合能力,以适应学术期刊数字传播的时效要求。传统学术期刊,编校流程相对漫长,期刊编辑出版的节奏相对固定,这种惯性的工作方式与数字传播的时效性要求产生矛盾。学术编辑应加强主体责任意识,当好学术摆渡人。其次,面对目前学术领域不断拓展、不断交叉的实际情况,学术编辑应以更为扎实的学术积淀、学术水准,以更真诚的学术心态,完成小到标点符号的把握,大到文献资料的核对,助力作者学术成果的质量提升。学术期刊的精心策划,精准推送,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态,都离不开学术编辑的心力付出。再次,由多刊编辑人员联合打造的数字交流平台,在整合资源优势的同时,亦存在读者在长篇幅论文中阅读体验不舒适的劣势。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学术编辑需对论文进行二次加工,发挥专业水平及能力,提炼出完整有效的学术信息。在此环节中,学术编辑应该重点推介一些有影响力的、引人关注并赏心悦目的论文,使其主体责任重复显现。学术编辑的再创造能力,体现了编辑的职业素养。

(三)在海量的学术论文中精准推送

“以自己为原点,构建自己的小圈子,新媒体为纸质期刊价值链条上的一种延伸和补充。”[3]新媒体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承载着学术传播的任务。通过此渠道,读者获取学术资源的能力增强,获取信息的效率空前提高。每一个读者都是潜在的作者,因此,如何将学术论文精准地推送到目标读者手中,是期刊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利用多媒体这一载体,增加编辑与读者的互动频率,使编辑能充分了解读者的目标需求。定期组织研讨,就某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一方面,凸显读者的价值,经过不断重组来优化读者群,同时加大期刊的宣传效应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编者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可以让学术编辑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跳脱出自己的学术视界,刊发有学术价值的论文,策划出内容具有竞争力的学术期刊。其次,传播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术论文的呈现方式亦要有所突破。链接在网上、经过二次加工的学术论文,以简洁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等多元方式展现给读者,以更生动、更具体、读者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学术知识。 再次,随着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及其对阅读感受的内在需求,要求学术编辑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力、多媒体综合使用能力、论文宣传能力。推送论文时,学术编辑要利用大数据关注读者的浏览信息,分析其知识结构及学术研究领域。同时,把握期刊论文的特征信息,从多个论文子集中筛选出目标论文推送给读者,捕捉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作者及其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的精准推送,要求学术编辑改变以往单一、线性的工作特点,建立立体交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2],及时有效地利用各种新传播技术传播学术成果,从而实现学术成果的共享。

学术期刊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它促进知识转化、推动社会进步。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改变,使学术编辑面临着从旧传播秩序向新传播秩序的转型,克服陈旧观念,重新定位并转换自身角色。在具备编辑基本素养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新的职业素养。学术编辑应立足实际,认清发展形势,探索期刊转型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