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莉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合肥 230601)
由于涉及的范围广、人数多、表现形式激烈,群体性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如何防范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今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很多,美国的社会学家帕克最早从社会学角度将群体性事件定义为“集合行为”,他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法国的波普诺认为“集体行为”是“当群体处于无组织、相对自发和不稳定时,由于受到普遍的影响和鼓舞产生的行为”。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提出集体行动理论,他认为“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在理性的作用下,不会为了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国内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展开,主要集中于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成因、对策分析。
群体性事件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是“部分公众基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和纠纷,参与的严重威胁社会秩序和社会基本价值的事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性事件是“有一定人数参加的、通过没有法定依据的行为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是一群不特定的人受到高涨情绪的影响,进行请愿、游行和示威,并不一定具有反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从治安的角度来看,是“一定数量的群众因人民内部矛盾,采取游行示威、上访请愿、阻断交通、聚众围堵等非法手段,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群体行为。”“是少数不法分子基于特定或不特定的目标,煽动群众不满情绪、扰乱公共秩序,具有不法的反社会性和破坏性。”上述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在语言表述、价值判断上各有不同,在研究我国群体性事件时,要注意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群体性事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国外的相关研究着重分析群体心理和行为,对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具有借鉴意义。
1.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理论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会形成心理群体,由于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个人责任感随之消失,加之群体易于相互传染和接受暗示,因此,群体心理呈现出去个性化、情绪化、无异议、随机易变和理性趋零的特征。
2.格尔的相对剥夺感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格尔的相对剥夺感理论认为社会具备一定的价值能力,而个人则具备一定的价值预期,当个人的价值预期大于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价值能力,此时,个人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如果相对剥夺感增加到某种程度,群体极有可能造反,而造反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更严重。当被剥夺感强化时,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3.刘易斯·科赛的安全阀理论
作为社会冲突理论代表人物的科赛提出了安全阀理论,他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认为“冲突是因人们之间的价值观不同,信仰不一,为争夺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地位的分配而产生的斗争,主张在不威胁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提供替代性对象让人们适时的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怨恨,”从而达到缓解社会冲突和矛盾。
从经济因素、体制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角度,《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认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因素是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与矛盾加剧,体制因素是利益表达诉求渠道不畅,社会因素是社会控制机制的偏差,个体因素则是群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与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素质不高之间的矛盾。
从群体心理的角度,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部分群体心理失衡状态下的过激集体行为,主要由权力异化、官僚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教育机会、卫生费用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社会管理方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等因素引起的。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学者们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从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原因分析,群体性事件是民众监督意识等民主观念的提升与政府治理观念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不同群体间的利益矛盾,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社会分层带来的阶层矛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比较,国内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称谓最早突出治安性、突发性等政治属性,主要经历了从 “群众闹事”“突发事件”“治安事件”“紧急治安事件”到“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转变,在此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这一表述更加突出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没有直接进行价值判断。国外的研究着重分析群体心理和行为,以勒庞的群体理论、科赛的安全阀理论等为代表,对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具有借鉴意义。
《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好的医生能够发现疾病的迹象并在疾病开始前进行干预,防微杜渐。自媒体时代下,网络群体性事件易发,环境群体性事件、劳资纠纷、征地纠纷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提供“安全阀”,让群众的不满情绪得到纾解,让民众利益通过一定的渠道得到表达,从而达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