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莉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徐州 221000)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西藏班”就成为为西藏地区培育人才的重要办学模式,而内地西藏幼师学生则是肩负西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人才,因此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案,有效落实“美育”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成为建设西藏、为西藏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对于内地西藏幼师学生而言,教师在实施美育教育时需要考虑到西藏学生与中原学生之间的差异,一方面要注重文化差异,在藏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具有巨大的鸿沟,教师应在尊重藏族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也接纳中原文化,并通过相互学习与融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传承发展意识。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审美差异,西藏幼师学生从小接受藏族文化的熏陶,在审美上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审美的特征,并能够借助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审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优劣势,进而找到其中的契合点,让学生能够以“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不同的方向思考审美问题,并在审美差异之中寻求共通之处,在对比中展现审美的特征与要素。
在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针对内地西藏幼师学生的“美育”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实施与落实:
在美术教学中,作品赏析是实施美育教育的第一环节,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而杰出的作品往往可以给人无限的启发与引导,让学生在欣赏之中总结规律,找寻特征,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与观念。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则要注重三个问题:第一,教师可以塑造情境,深化学生的体验,比如在赏析西藏地区的壁画作品时,就可以搭配藏族的音乐作品,以氛围烘托的方式提升学生美的感受。又比如在赏析山水画时,则可以配上古风音乐作品,甚至利用电脑软件将作品中的部分内容动态化处理,比如飘动的柳枝、飞翔的山鸟、钓鱼的蓑翁等,给学生完全不同的感受与体会,帮助他们理解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与艺术处理效果。
第二,要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在作品赏析中,教师并非要强行将自己的理解或者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掌握,而是要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与思维表达。在欣赏之后,优先选择学生进行表达自己赏析的成果,而后再由多个学生的交流与碰撞,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在辩论中不断深化,将学生个性化的审美标准逐步接近统一。比如在赏析藏绣作品时,笔者就会将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由学生进行赏析,并举手主动表达自己的欣赏成果。其次,学生根据提出的不同的观点进行探讨,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内涵,以丰富学生的赏析成果。最后,笔者结合课程表述自己的鉴赏结果,并让学生进行综合思考,找出自身审美判断与意识中不足的地方,也要发现自身独特的闪光点。
第三,要注重不同文化的对比呈现。针对内地西藏幼师学生来说,教师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以此强化学生的审美包容性。比如在赏析西藏壁画作品时,笔者就会整理不同的壁画进行对比鉴赏,一方面从时间上由石器时代到现代;另一方面从地域上,可以选择敦煌的石窟壁画、景德镇的陶瓷壁画以及知名道观与寺庙的壁画等,通过时间与区域文化上的差异,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则要给予学生创造美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思考、尝试、绘画等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美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与审美思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创作思路与审美风格,既要彰显其风格的独特性,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众审美;既要能够突出民族与区域的特色,又要善于将不同文化的美术要素融合发展,从而让内地西藏幼师学生拥有更客观的审美思维。
首先,在创作训练中要给予学生自主性,教师不需要完整而细节的主题方向,而是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具有创意性的创作思路与方向,进而通过思考与判断,找到创作的方式与内容。比如在学习水彩画时,笔者就会选择更为自主的话题选择方式,通过为学生展现一幅儿童水彩作品,让学生由此展开想象进行创作。其可以从形式上进行融合拓展,比如有学生用水彩的方式将儿童画绘制成为唐卡的形式,以此展现出不同文化的交融;有的学生则用水彩的方式回归儿童视角,采取抽象涂鸦的方式完成创作。
其次,在创作训练中要坚持职业导向。内地西藏幼师学生是以幼儿教师为职业目标的学生,因此在美育培育中还应落实职业技能教育。比如在学习素描时,笔者就为学生布置了儿童画的创作任务,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绘本,根据其文字描述画出相应的儿童绘本作品,既展现其职业发展目标,又落实了美育培育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儿歌、情景漫画、诗词等作为创作的条件,以此挖掘学生的创作思维与文化修养。
在美育教育中,除了引导学生创作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现作品的平台与机会,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览、思考与分析,不仅可以让教师找到学生的闪光点与优势,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够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创作根基与审美情感。
因此笔者还建立了学生美术作品展览会与学生作品鉴赏平台,针对学生在课堂训练环节中的作品,笔者会选择其中优秀的作品纳入学生美术作品展,并且每学期举办一次,邀请全校师生进行参观与品评,增强学生的创作信心与审美自信。与此同时,笔者也会将学生的作品数字化处理,并将其上传至校园网平台,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赏析与评价,尤其本班学生要对其中的作品进行品评,并撰写相应的评价手册,在学生作品分析中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得到成长。
无论是艺术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在实施美育教育中,更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与发现美的能力,尤其对于内地西藏幼师学生来说,教师必须全面拓展他们的视野,能够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看到各个地方的山水风景,品味不同地域中的植被、建筑、服装等具有美感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够捕捉其中的美的要素,并将其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为学生设置场景参观的实践活动,利用课外时间走出校门进行观察与体会,将一路上看到的美景通过相机、写生等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学生习惯于用眼睛与双手捕捉美,从而具备发现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内地西藏幼师学生而言,在文化差异与审美差异的影响下,教师在开展美育教育时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与策略,一方面要在作品赏析与课堂训练中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另一方面则要从作品展览与分析、社会实践与观察中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成为具备审美文化的学前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