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 渭,石 晶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a.科技处; b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礼仪维系着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礼仪又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仪是学习、生活的根基,是健康成长的臂膀。身处象牙塔中的学子们,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首先应该学会做人,争做文明人,抢做“礼仪之邦”中的社会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的深厚底蕴,随着对非遗文化的日益重视和对其价值研究的逐步深入,特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它的重要性后,我国制定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如何挖掘非遗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并与高职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规范,塑造学生的良好形象,既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
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囊括的范围很广泛。有口头传统,有传统的文化艺术表演,有民间的民俗民风活动和礼仪庆典,有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技艺,有人们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和实践活动等。各种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神韵。如裕固族人生礼仪、太昊伏羲祭典、甘肃先民遗风的傩仪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就涵盖了丰富的礼让之礼、尊重之礼、约束之礼、和合之礼等思想。
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新时代、新思想、新任务的指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领域的重要工作,它渗透于文化发展的多个领域。[1]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2018年成立的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在“非遗小院”中,建有唐卡、剪纸、彩陶等9个大师工作坊,引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常年外聘非遗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20多人,先后获批“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传习所”“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其特色化、差异化的教育教学,着力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同时,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蕴含始祖祭祀、人生礼仪、民族融合等礼仪文化内容的非遗项目,在学生中持续开展“六项人格教育”,不断探索非遗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与高职教育的最佳结合模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魅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中华民族是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礼仪深含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宽容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因此,探究伏羲太昊陵祭典礼仪文化,甘肃特有少数民族如裕固族独特人生礼仪,番、汉、傩礼仪等,达到寻根问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非遗文化的弘扬提振民族文化的自信。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非遗+高职礼仪教育教学模式,以开设“礼仪文化”课程为主体,探索其他教学模式,如参观非遗工作坊,举办非遗礼仪知识竞赛,模仿传统形式举办成人礼,结合开学(毕业)典礼举办仪式等,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感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非遗文化的巨大魅力。对甘肃省地方民俗类非遗文化进行研究,挖掘传统礼仪文化,如和合之礼、尊敬之礼、礼让之礼等,并探索将其运用到高职教育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文明修养。
通过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礼仪文化,积极搭建平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找到甘肃非遗中的多元文化,如民族背景、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探究,进行非遗文化挖掘、弘扬与传播,探索“非遗+高职礼仪教育”的教学新模式。
通过阅读传世文献,挖掘非遗文化中的优秀礼仪文化,以非遗传承人、地方学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适时访谈,收集非遗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丰富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料。
利用课堂教育,向学生传授关于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礼仪训练。从非遗的角度,学习传统的仪容礼仪、服饰礼仪、常用交际礼仪、言谈礼仪等,在开设的与非遗相关的课程中汲取营养。诸如通过了解洮砚雕刻、剪纸、兰州雕刻葫芦、木刻版画等这些非遗传统技艺流传下来的原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深刻认识;从学习了解茶道、香道等传统礼仪文化,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做知礼、用礼的高素质职业人,让学生明白礼仪对于提升职业能力、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走向成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的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非遗课程在“成人礼”,传统节日中贴窗花、送年画过程中体验传统礼仪文化,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教育。无论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时间,教师都能从自身仪表、语言举止、文明诚信、热爱劳动等方面,影响、熏陶着学生。
以大师工作坊为平台,探索开启现代学徒制。以专业课和选修课为平台,带动学生进行工作坊式教学,进行现代学徒制模式推动非遗技能传播,培养创新能力传承人。
根据不同的非遗传统技艺,学生与教师结成“对子”,举办“拜师仪式”,真实体验传统礼仪文化,加深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自身的职业认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操作的演练。从传统文化着手,以理论为指导、大师为主体、项目为载体,面对面传授活态非遗技艺,推动技能传承,着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遵循文献整理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秉承研究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将理论付诸实践,独立承办了第三届敦煌国际文博会甘肃非遗展,与西北五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了2019丝路记忆·西北五省非遗展,对2019年第七届国际非遗展甘肃展馆进行设计和布展,承办了以“创意丝路·礼遇甘肃”为主题的“经开杯”首届甘肃省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以及兰州市“我们的节日·活态非遗”系列活动等,成效显著。
仅从2020年,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四大传统节日前后,以非遗项目为抓手,举办了8期15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让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受众群体在学习体验过程中,了解、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实践证明,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礼仪,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再现中华礼仪之邦的基础工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创新是手段,传承是目的。只有在充分挖掘“非遗”这种文化形态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精耕细作”,既不抱残守缺,也不舍本逐末,切实找准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守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魂”,把那些独有的特色当作活的生命体现出来,才能做到活态传承,有效创新。[2]
2020年11月,在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中,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参赛作品,以工时短、做工简,寓意深的特点脱颖而出,学生所创作的“非遗”作品,更具亲和力、感染力,让观众没有疏离之感,这再一次应证了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探寻非遗传承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借助高职院校这个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探索民间非遗与当代人文化生活的契合点,在形式与场所的设置上,要以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的作用。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与参与,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实现非遗资源的存储、管理和展示,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借助非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礼仪文化在院内外的普及教育,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探索形成了“课堂·网络·实践”融通性的教学模式,参与式、互动式、辩论式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非遗中蕴含的中华礼仪,转化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构建了“文化润德,行为铸德,孝善养德,挫折砺德”为内容,以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总之,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礼仪相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高职院校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从而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