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创锦 游国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军民融合发展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扎实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改革。2016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7 年1 月,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作为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强化对军民融合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近年来,各级党和政府也出台一些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助力军民融合,比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9 年出台《加快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一条措施》,宁德市人民政府2017 年出台《宁德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六条措施》等等。经过努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战略指导和规划统筹显著加强,重点领域军民融合深化拓展,区域性军民融合蓬勃发展。[1]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指出,新的历史起点,对军民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战略要求,当前军民融合发展不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融合发展的趋势(阶段)上看,军民融合目前尚处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阶段,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还需进一步强化,军民“两张皮”问题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从融合发展的成效上看,依然还存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现有资源供给与强军需求还不相适应,我军传统建设发展模式与全面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求还不相适应”等问题;从融合发展的领域来看,目前,军民融合更为重视直接关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硬实力领域的融合发展,主要聚焦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文化软实力领域的融合发展还未列为重点领域,如对具有浓厚“军”色彩的红色文化(包括红色廉政文化)资源和教育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重视程度还不够。
经济虽是骨骼,但文化才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福建作为革命老区,在红色文化资源和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方面,开展过一些有益尝试,比如2018 年建设的福建建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历军民融合纪念馆,将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等革命先烈在马历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同建瓯拥军历史统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提升,充分展现军民融合风采,开馆以来,先后接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1.2 万多人次。[2]又如,近年来,宁德蕉城区整合红色资源,在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地桃花溪地区打造军民融合品牌——桃花溪国防教育基地,这是军民融合的重要载体,在教育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国情感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宁德师范学院作为闽东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在积极融入军民融合中发挥自身独特作用,建成“闽东之光”教育基地(闽东红色文化教育中心和畲族文化教育中心)和林则徐禁烟国防教育基地等,在“三全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述在文化领域的军民融合探索,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但与各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文化(包括红色廉政文化)丰富的育人资源相比,还不相适应。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包括红色廉政文化)对增强斗争精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对筑牢初心使命,坚定广大师生理想信念,对塑造军魂,提升军队内在战斗力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作用。就闽东而言,闽东红色资源是“闽东之光”的重要组成部分,闽东苏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后党在南方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是新四军北上抗日的重要基地。这里有充满忠勇精神的畲族革命英雄群体,有党领导的新型革命群众武装组织——红带会,有党创建的最早的海上红军游击武装等,[3]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闽东红色文化作为闽东军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中形成的产物,在宁德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从整体上看,在包括闽东在内的各个红色热土上,军、地、校三方联动机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红色廉政文化与校园廉政教育的结合程度还不够深,军方相对更关注与提升战斗力关系更为密切的军民融合事项,党史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红色历史史实的考证上,而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做好关于廉政教育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红色廉政文化资源在高校廉政教育中的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1941年8 月,曾担任闽东革命根据地重要领导人的范式人在与中组部部长陈云谈到抗战前福建共产党组织领导机关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时说:“这时期的支部工作,以武装斗争、发展党员为主,其他甚少。”[4]闽东亦如此。因此,后世闽东党史研究学者多将研究视角专注在武装斗争史上,关注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内部廉政建设相对较少。即便如此,闽东苏区军民还是在革命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这对我们做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进高校廉政教育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革命时期的闽东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虽然只是基层区域政权,但要管理好,头痛治头,脚痛医脚,是无法站住脚跟的,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顶层设计,尤其是在关乎政权生命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上。
从1933 年8 月福安革命委员会(福安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政权)在泰逢成立开始,各级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闽东大地上。随着工作人员的增多,在革命高涨的同时,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大吃大喝的不良现象。1934 年2 月,闽东苏维埃政权成立,是年6 月,闽东临时特委成立。为改进各级苏维埃政府工作,遏制苏区腐败现象,防范苏区廉政风险,闽东临时特委于1934 年10 月在机关报《红旗报》发表《苏维埃政府与党组织工作关系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党的领导”这一苏区政权制度设计的关键一环,并对苏区各机关之间的关系作了诸多有价值的顶层设计。《决定》指出:“党是劳苦群众的领导机关,政府是劳苦群众的教育机关。”同时指出:“区委对于区政府的关系,是要很密切的······区委将上级指示或决议讨论或者工作布置后,即将具体的决议(除党直接执行以外)全部交予区政府去执行。区委应派得力干部(或书记)去参加区政府会议,参加他们的讨论,督促与检查他们所进行的工作。”“县政府和区政府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形,不过范围大些就是了。”[5]这既明确了“党的领导”这一苏区建设的根本和命脉,又建立了贯彻落实“党的领导”的执行机制。
除此以外,《决定》还明确了苏维埃政府的性质和工作任务,明确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工作职责及详细工作方法,明确区委等各级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党支部动员群众的工作方法,理清了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各级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和权限。这些顶层设计明确的原则和工作方法,为苏区各级机关开展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指明了苏区建设的方向,对巩固闽东苏维埃政权,防范各级党政机关在工作中的廉政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坚持党的领导和党风廉政建设顶层设计,这些重要历史经验,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光芒。
顶层设计和精细化管理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闽东苏区廉政建设顶层设计是一种宏观层面的整体建构和总体战略规划,解决的是构建苏维埃政权和廉政建设的“四梁八柱”这项基础性工作,它为基层精细化管理提供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向,提供理论和方法。离开了顶层设计,精细化管理也就迷失了方向。而廉政精细化管理,则是微观层面的实践,是确保廉政顶层设计落地的关键一环,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问题,只有具体措施符合实际、易于执行、通俗易懂、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党的廉政政策和基层廉政举措的无缝对接,取得预想的廉政效果。
针对革命队伍中存在的享乐主义,大吃大喝不良风气,苏区政府规定:“各赤卫连、各革命委员会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不是工作人员、没有公务者不得吃〔公家〕饭,各革命团体每日早午吃番薯米并饭,晚饭吃粥。”[6]在当时的条件下,该规定既接地气,具有闽东特色,又规定细致,易执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遏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一定的作用。位于闽浙边区的寿宁、福安、泰顺三县(市)交界地带的岗垅革命根据地,是范式人等同志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创建的,为推进根据地廉政建设,当时的开支作了详细规定:“凡游击队、特务队、看守队和后方伤病员,每人每天给养标准为一角五分小洋(下同);各级领导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天给养标准为一角二分;重要地方的交通员每月给伙食费津贴,参照游击队标准,按15 至20 天发给。”[7]这些名目清晰、对象明确、易执行的廉政量化举措,既符合当时岗垅实际,又没有自由裁量的灰色地带,有力保证了革命队伍的纯洁性,确保岗垅红旗高高飘扬。
虽然土地革命时期的时代背景与现在已有很大不同,但是这种目标明确、量化管理、措施“土生土长”的廉政精细化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对当前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有一定启发作用。
以上率下,方能上下同欲,上下同欲,方能战无不胜。闽东革命领导人在廉洁问题上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带头树好廉洁自律“风向标”,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树立良好家风家规,为领导干部作出了示范。
比如,叶飞同志是闽东苏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共和国惟一一位具有中菲双重国籍的传奇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菲律宾的妹妹爱玛因碾米厂面临倒闭,生活困难,认为在中国当大官的哥哥叶飞肯定能给予资助,于是写信求助,谁承想叶飞这个共产党的官、解放军的官,无金无银,无力予以资助。这令爱玛耿耿于怀,很多年后才明白:他们的哥哥在中国是个大官,但没有钱财,和世界上别的国家的大官完全不一样。[8]又比如,范式人同志也是闽东苏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63 年,中组部拟对时任福建省委第二书记的他加薪一级,却被他婉拒。1980 年范式人重返邮电部工作后,坚决不住部里给他安排的住处(每天住宿费17 元)。为省经费,他出差不住高级宾馆、饭店,有时就住熟人家里。1980 年8 月,他到西安出差,住的是陕西省邮电管理局调剂出来的房间,睡的是硬板床,被褥是邮电招待所借来的,严格按照伙食标准在食堂就餐,不同意食堂为他加菜,不浏览西安名胜等等。1985 年,范式人给外甥叶明旭的信里提到:“清苦一些,对的起自己的人格,也对得起子女后代,以免被人骂名。”[9]这既是他对后代子孙的劝诫,更是他光明磊落一生的生动写照。
“于细微处见精神。”只有在细微处守住每一道廉洁关口,才能汇聚廉政建设的强大动力,闽东走出来的革命者身上的廉政事迹充分展现了两袖清风的廉洁品格,为我们树立了廉政典范,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高校廉政教育与地方红色廉政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工作,要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辩证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从教育的有效性上看,选取身边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作为高校廉政教育资源,同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红色资源相比,更具直观性、有效性和现实教育意义。就比如学雷锋活动,虽然觉得雷锋精神值得学,但似乎又觉得离我们有些遥远,学习身边的“雷锋”事迹,则更为直接,能拉近距离感。从教育对象心态来看,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受制于“围城效应”,潜意识里认为家乡不如外面精彩,身边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不如省内外其它知名红色资源的历史影响力大,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其重大的教育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指出的那样:“有的人由于不熟悉、不了解、不知家乡可爱之历史,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只知道艳羡人家,从而失去自信心。”鉴于此,他提出:“我们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闽东人有自我认识的必要。”[10]我们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有效举措,将包括闽东在内的地方革命置于中国革命的大局中,让教育对象明白地方红色文化在整个中国革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性,破解“围城效应”,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和破解“围城效应”有机统一起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在革命年代,革命家的行事动机有着当代师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他们在饱受饥寒之苦,生存条件异常艰苦的革命时代,特别是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不受高官厚禄诱惑,不被金钱蒙蔽双眼,从不以权谋私,从不计个人得失,保持高尚情操和廉洁本色。他们不少人出生富裕家庭,却义无反顾放弃殷实的生活,加入革命行列,提着脑袋走上革命道路,居无定所,风餐露宿,许多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闽东苏区有1 万多名红军战士、4 万多名革命群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相当于闽东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1 名红军战士和4 名革命群众牺牲。[11]究其原因,就是有强烈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持续引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行事风格迥异,不少人在坚持道德追求的同时,更重视物质利益,讲究劳酬一致,自我为中心观念较为严重,甚至为了蝇头小利而触碰廉洁底线。从深层次上看,是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出现了问题,弱化了。
革命年代大无畏牺牲精神的理想主义和市场经济时代劳酬一致的现实主义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有时难以体会革命家的抉择,更不要说从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了。我们在开展廉政教育时尤其要着重予以解决,让教育对象充分认识到年代虽然不同了,但精神内核是亘古不变的,打通时空隔绝,切实将革命者不为升官发财养家糊口,只图劳苦大众得解放的崇高理想信念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廉洁行动,将学习传承革命年代坚守的廉洁高线和守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廉洁底线有机统一起来,相互交融,切实提升廉洁素养。
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载体都是红色资源,但是他们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红色教育注重精神层面的改造,红色旅游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红色教育是红色遗存的根本价值和本质属性,而红色旅游只是红色遗存的经济价值和外在属性。要理清和把握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之间的边界和内在统一关系,既要注重对红色遗存景点的升级改造,强调红色资源对提高所在地知名度和旅游收入的直接作用,更要注重尽可能保存历史原貌,强调以红化人,切实发挥其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教育中难以替代的作用;既要把握开发尺度,防止旅游开发随意化,更要把握主旋律,防止红色廉政党性教育娱乐化、庸俗化。
需要注意的是,现今留存下来的诸多红色遗存是临时征用当地较为气派、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如宗祠、地主宅院等,加上文物保护和红色旅游需要,进行精心改造后,显得气势恢宏,再加上新建公路、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非常便利,存在“被现代化”倾向。教育对象潜意识中容易以为当年革命条件优越,不能充分认识到当时革命的艰辛,从而弱化学习传承弘扬红色廉政文化革命精神思想基础。因而,我们在开展融合工作时,要强化旅游化和教育化的有机结合,寻找思想改造和物质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利用红色遗存——根据需要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提升村(市)容村(市)貌,增加收入(提升教育对象思想觉悟)——加大对红色遗存的保护修缮(加大挖掘红色遗存的教育作用)”的正循环体系。
高校廉政教育与地方红色廉政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既要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理顺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又要下足绣花功夫,探索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方式新方法,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做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融合工作,涉及军、地、校等方方面面因素,无论是职能、还是管理范畴,各方都相对独立,呈现相对封闭性的特征。我们必须传承好包括闽东在内各地方红色廉政文化优良传统,利用好资源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要深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 年1 月4 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 号)等文件精神,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精准融合方略,采用系统工程方法,紧紧聚焦乡村振兴,紧紧聚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级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等现有组织架构,借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示范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区域协同发展区等平台建设,借助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渠道,千方百计做好高校廉政与地方红色廉政文化深度融合工作。根据廉政教育需求,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建立军地校三方廉政教育协作、廉政资源共享、联席会议等体制机制,加快红色廉政文化“进校园”、“进部队”、“进地方机关”,军队、科研院所、党史部门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作配合,推进高校廉政教育与地方红色廉政文化深度融合工作“入五年规划、“入政府工作报告”、“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优化配制和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军地校多方多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立体化格局。
军、地、校要将“融”字作为重点,根据地方红色廉政文化资源多分布在乡村的特点,以乡村振兴作为突破口,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同步开展,寓廉政教育于乡村振兴之中,在乡村振兴中突出红色廉政文化资源色彩,提升廉政教育成效,自觉有效整合各自优势,打通各自壁垒,融入到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1+N+X 体系和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中。其一,军地校党史研究机构充分发挥智囊作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研究成果,在乡村振兴中提供红色廉政文化史实支撑。同时,军地党史研究机构与高校建立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协作机制,定期赴高校开展红色廉政文化讲座等。其二,军队要发扬双拥工作优良传统,做好驻地和红色革命基点村结对共建工作,继续做好医疗扶持、选派“兵支书”“兵委员”、植树造林等工作。同时,用好军训、国防教育军校协作平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其三,地方政府突出政策支持,基础设施保障作用,做好最新政策的解读、宣传、落实工作,做好红色廉政文化遗存规划所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地方领导进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定期赴高校讲授廉政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其四,高校要加快构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在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的同时,做好高校科技成果和技术转让工作,持续深入实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发挥乡村振兴学院和旅游院系专业优势,统筹做好红色廉政文化遗存的旅游开发、整体规划,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军、地、校戮力同心,努力形成“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地方:落实乡村振兴职责;军队:落实拥政爱民行动;高校:服务地方办学要求)——接受乡村红色廉政文化洗礼——思想得到教育升华——提升责任感使命感——更高热情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形成更大优势”的螺旋式上升良好循坏,将绿水青山和红色旅游有机结合,将感悟革命老区的“绿皮”和传承“红骨”一体推进,让“绿”常在,让“红”传承,实现“以红助力乡村振兴、以红化人”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任何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都应注意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的运用”。[12]要做好融合工作,必须要在方式和手段“新”上做足文章。一是活动内容要新,着力实施“六个一”工程。将红色廉政文化纳入思政课程并作为课程思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借助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围绕红色廉政文化这个主题,开展红色廉政文化进头脑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实施“六个一”工程:深入了解一个廉政革命人物,精读一本红色革命书籍,重走一条红军路,讲解一个红色廉政故事,演唱一首红色歌曲,撰写一篇红色廉政文化调研报告或者心得体会等。二是方法途径要新,着力推广师生廉政体验式教育模式。其一,积极推动高校同地方党史工作部门如研究室、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实习等方式,鼓励师生参与地方红色文物普查,红色文献档案整理,重要文献扫描、录入、保管,红色网页维护和宣传工作以及红色廉政文化遗迹的讲解、卫生维护、督查等志愿服务工作。其二,积极鼓励学生特别是本科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教师党史研究科研项目,在项目中承担红色廉政文化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等工作。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以红色廉政文化为研究选题参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邀请专业教师担任项目指导教师。其三,鼓励师生参与到以红色廉政文化为主题的红色影视节目拍摄和制作工作。2006 年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出品拍摄的反映闽东革命历史风云的21 集电视剧《生死相随》,就有不少高校师生参与。这些举措既能增加党史、文保等部门和课题组、摄制组等单位的人手,又能节省经费投入,还能切实起到育人作用,一举三得。通过内容和途径的创新,让广大师生在参与红色廉政文化工作中切身体会廉洁的重大意义,自觉增强拒腐防变的定力,推动廉政教育在高校见到实效。
注释:
[1]钟新:《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人民日报》2017 年11 月16 日。
[2]《福建建瓯:马历军民融合纪念馆》,《学习强国》2020 年8 月16 日。
[3]游国斌、黄德焱:《闽东红色历史的鲜明地域特征》,《福建党史月刊》2021 年第2 期。
[4][7][9]缪慈潮、顾铭:《范式人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年,第120、54、8 页。
[5][6]邓家锴、倪国振、缪慈潮:《闽东苏区的政权建设》,《党史研究与教学》1981 年第5 期。
[8]《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叶飞纪念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27 页。
[10][12]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22、23 页。
[11]缪小宁:《闽东苏维埃》(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年,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