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蕾
(四川省德阳市第三中学 四川德阳 618000)
新课改下,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提升历史育人功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德育内容呢?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教材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也是进行传统文化德育渗透的重要媒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加强对教材的利用,将德育内容体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品质得到培养[1]。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其它方面的培养。在高中历史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德育教育,将传统文化内容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育质量。将课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有效的提升历史教育效果,促使学生文化传承与发展意识的形成。
例如,进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延续至今的手工业产品,如青铜、纺织品、炼铁技术等等以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内容呈现在课堂上,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手工业占据了怎样的地位?是什么推动了手工业经济发展?面对流传至今的手工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自己对手工业的认识。通过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爱国之情。课堂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此实现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提升德育教育工作效果,教师需要提升对教学资源拓展的重视,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课本知识,拓展教学内容。在当前教育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资源进行德育教育活动,增加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历史课本中,虽然有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若是一味的利用此进行德育教育,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拓展教学,可以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教学效果放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课本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以此实现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目的,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并因此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2]。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优化德育教育工作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促使教育工作有序的开展。
例如,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抗日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呈现在课堂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教学活动开始前,利用互联网收集与日本侵略中国有关的记录片,如《大抗战》,并将此作为德育教育的媒介,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及记录片,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当时列强选择侵略中国?使什么原因使我们获得胜利?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国家变得壮大?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以展示我们对国家的热爱。通过纪录片的运用,可以将教材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国家经历的一切,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在战争时期我们国家经历的创伤,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一教学资源的运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民族责任意识,使其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课本知识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习方法下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意识[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课堂活动,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就课本知识进行讨论学习,以此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同时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促使教学活动有序的进行。
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例,进行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可以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特点产生正确的认识并形成科学发展观。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火药的制造、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技术展示出来,并对学生问道:想象一下,在没有网络、飞机、过车、汽车的情况下,拥有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技术,在当时那个朝代,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1:我会觉得非常厉害,技术什么技术都没有,但是我们仍热可以看到烟花、用纸写字。教师: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家发展产生了哪些的影响?然后引导学员进行课堂上的探究与讨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传承意识,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课堂活动中,可以通过教学资源拓展、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德育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