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兰
(重庆市武隆区第二实验小学 重庆武隆 408509)
身为中华儿女,在汉语作为母语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数学题里的文字极其简单,没有高标准的阅读必要性。可是应用题的出错率和空题率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学生理解不了题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数学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形成终身数学学习观。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并不只限语文学科,各学科皆有自己的语言。数学阅读,即是用数学语言对数学问题或相关资料,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探究和理解,从而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内化数学思想方法和文化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或习题材料进行认读和感知,孩子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阅读所获得的信息与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融合,创造性形成新的认知,进而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逻辑、抽象和探究思维能力,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
由于数学学科有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材内容设置上比其他学科具备了更多的理论性东西,众多的推理和公式演化过程,成为数学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又或多或少地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这些繁杂而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必然会产生生疏感和接受知识的困惑感、迷茫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限,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应首先带领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设置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逐字逐句至少阅读三遍教材内容。这一环节,虽然看似占用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但对后面教师讲解更加抽象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不要马上提问题,而是要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问来创设情境,把枯燥抽象的数学语言浅显化、生活化,让学生由疑生趣、由趣好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索能力,让数学阅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和好方法[2]。
在传授方法后,剩下的就是通过学生长时间的训练来提升阅读能力。最基础的便是通过教材的阅读,日常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接触最多的便是教材,教师引导关键词,学生便会发现隐含条件;在课后习题的练习中,教师仅需讲解并提示较复杂的题目,对于关键信息或易错点进行强调;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提供有研究性的题目给同学们,通过组织小组活动使学生自发探究,此阶段能很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得出结论后,记忆也更清楚,毕竟“实践出真知”。例如,在《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就需要学生的认真阅读,关于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之间的联系,通读课文,完全可以理解大体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稍加点拨,此阶段的内容便牢牢掌握。在习题练习中,重要的是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同时结合对应的学习内容加以运用,解题思路清晰后,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啦。自主探究主要是在单元讲解或课本讲解结束后进行的,一般来说,针对的是知识的联想、总结和提升,包括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和有联系的知识点的串联,这要求学生进行全面且细致地通读教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阅读的方式。掌握方式技巧之后,学生解题会更轻松,主动性也会增强[3]。
(1)类比理顺知识脉络。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需要自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形成体,知识得以组块,便于学生进行存储和提取。为强化学生对于系统化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明确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与一致性,通过类比同类知识进而强化认识结构的巩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数学文本,积极进行思考,就知识脉络加以理顺,促进信息优化重组,进而更好地吸收内化。例如,在“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可将其与“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等进行同化,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巩固。以数学阅读能力为支持,学生得以抽象概括数学知识共同属性,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不断完善,这就为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提升和应用能力的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2)迁移知识促进深度理解。科学方法的运用往往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数学阅读指导,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逐步增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阅读时对新旧、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迁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内化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4]。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地阅读教材,体会数学语言所传递的各种数学信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形成终身数学学习观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