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孝感 432000)
职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在近年来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认可,职业教育的进步直接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背景下,要切实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必须以长远的目光、宽容的心态面对未来发展。所谓职业教育,其所凸显出的应当是教学的职业性特征,不管是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可行性[1]。例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其应当树立服务幼儿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性、综合性。对于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大多数专业而言,其充分贯彻落实了全实践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策略手段,搭建起健全高效的实践平台,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迎合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思路,立足于企业及社会对于现代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利用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将高职院校、企业、学生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及教学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高职院校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化的指导帮助,将社会及院校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以此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三方共赢。
一带一路是近年来国家针对国际发展现状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其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互动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此搭建起利益、发展、责任一体化的社会网络。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各个主体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征,为一带一路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优秀的技术人才、资金资源,以此推动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多方共赢。例如,广西政府职能部门在一带一路发展的背景下抓住机遇,通过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对发展优势、发展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宣传推广,使得东盟地区更好的了解我国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的向外输出教育优势资源,扩大自身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和宣传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了东盟地区的教学发展及服务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是秉持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和理念,明确合作意向,实现优势互补,二者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相应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价值,使得高职教育立足于一带一路战略方向能够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寻求自身发展的切入点,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创新改革。
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是基于我国特有的国情,立足于改革开放所进行的战略调整,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创设出符合国家需求的新型经济增长框架模式,同时提高了社会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挑战日益多元化,而人才应当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思想的根本原因和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必须为其服务,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出大量的优质人才使之更好的适应战略目标任务,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技术水平,思维活跃,具有创新性,这也是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教学的改革创新,储备大量的优秀人才,总结成功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价值作用,对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传播。
为了充分发挥出高职院校的服务作用及价值,贯彻落实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高职院校必须与周边优秀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院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基于目标任务的制定、教师能力的提升、资源共享、校企管理等等多个层面和角度搭建起健全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院校、企业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深入挖掘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及实践资源,立足于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任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机制及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管理,制定出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以此实现教学共享。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方式途径以及现阶段的发展状态,明确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需求,并将相关的教育信息反馈至高职院校,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利用联通岗位的方式方法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创设出真实的职业工作场景,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紧密联系,彼此有效匹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共赢[2]。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思想的提出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经济体制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在国际中搭建起政治互信、经济往来、教育共享等等多元化的互动平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都可以在此平台中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对专业人才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高职院校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岗位胜任能力,基于一带一路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紧抓机遇,寻找有效的教学切入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等等多元化的方式方法贯彻落实现代学徒制教学理论,革新优化教学组织、教学结构,立足于学生的专业特征及个性特点开展实践教学,以此实现理实一体化发展,明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方法及实践取向,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使其在未来工作过程中快速上手,实现与企业、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