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敏 刘苗 王贵梅 张华灿 李力聪
(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河北邢台 055550)
晶硅电池 LID(Light Induced Degradation,光致衰减)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 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Local Contact,钝化发射极和局部背接触)工艺推广以后,由于PERC工艺中氧化铝钝化膜的引入,增加了硅片中氧元素的浓度,从而导致LID现象更加严重。关于LID现象的原理解析,目前业界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解释,即晶硅电池在阳光模拟器下曝晒过程中,在光注入条件下,硅基体内部形成B-O、B-Fe对或还有其他缺陷,这些缺陷成为复合中心导致电池功率衰减。
单晶硅由于拉晶过程中使用的石英坩埚(主要化学成分有:单一高纯度的SiO2)且坩埚内部采用高纯SiO2作为涂层材料,而多晶硅铸锭过程中采用陶瓷坩埚,内部涂层材料为Si3N4,所以单晶硅内部的氧含量较多晶硅偏高[1]。因此单晶硅的LID也较多晶硅偏高。
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却出现多晶硅LID严重超标现象,这与之前理论不相符[2],本文结合现场实际运行工艺参数,通过研究验证得到:印刷烧结曲线也会严重影响晶硅电池LID性能。同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更为合理的烧结曲线,以确保电池LID性能的稳定。
试验选用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东海基地,铸造掺硼P型多晶硅硅片,半熔铸锭多晶中部区域,硅片中晶粒尺寸均一,硅片厚度(180±10)μm,尺寸为157mm×157mm,电阻率为1.4Ω.cm~2.0Ω.cm,采用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法)对样品进行抽样测试,硅片碳含量均值为2.7×1017(atoms/cm3),氧含量均值为 0.11×1018(atoms/cm3)。
试验电池样品,以P型多晶硅片作为基体材料,经清洗,去除表面损伤层,表面制绒,扩散制结,去除磷硅玻璃及边缘刻蚀,氮化硅减反射层沉积,丝网印刷电极及共烧结等工艺制备而成。具体试验步骤:
(1)制绒。对1600片多晶硅片利用RENA多晶酸制绒机进行酸制绒及清洗处理,去除硅片表面损伤层、金属离子,清洗制绒减薄量控制在0.4g~0.5g。
(2)扩散制p-n结。将制绒后的硅片放入扩散炉中,在800℃~900℃的温度下,以氮气作为载体携带POCl3气体进行40~60min的磷扩散,在硅片表面形成深度约为0.3μm~0.5μm,方块电阻为70Ω~90Ω的n型发射极。
(3)去磷硅玻璃。采用RENA湿法刻蚀机进行边缘刻蚀,减薄量控制在0.2g~0.25g。
(4)制SiNx减反射层。本试验采用通过的捷佳创管式PECVD进行沉积,厚度约为78nm的SiNx膜层,同时还生成了大量的氢原子,对电池表面具有很好的钝化作用,减少表面复合。
(5)丝网印刷。采用普遍的丝网印刷法印刷正面银栅线,背面为全铝BSF,以形成正负电极。
(6)烧结。将1600片试验片分为两个试验条件,每个条件800片,对烧结炉调试两种不同工艺,对两种烧结工艺的烧结曲线进行了备份,如图1所示。从曲线可以看到,A、B工艺主要差异在降温速率和峰值温度的差异,A工艺,峰值温度在750℃左右,烧结区,从550℃~750℃阶段升温速率约为50℃/s,冷却区,从峰值750℃~400℃阶段降温速率约为58℃/s;而B工艺,峰值温度在770℃左右,比A工艺高20℃,烧结区500℃~770℃阶段升温速率约为65℃/s,冷却区从峰值770℃~400℃阶段降温速率约为92℃/s;770℃~600℃阶段降温速率达到100℃/s。两种工艺条件,各投入800试验片,专人跟踪确保不混片,对两个烧结条件的试验片的主流档位,选同一档位电池各抽样10片,编号A(1-10)和B(1-10)。然后将20片电池送往实验室进行5kW•h LID测试。测试方法:将20片电池置于阳光模拟器下曝晒,总辐照量达到5kW•h。同时收集样品LID测试前后QE数据作为测试分析依据。
图1 不同烧结曲线
两种烧结工艺电性能参数以及LID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烧结工艺对应电性能参数及LID
试验结果:B烧结条件生产的电池在经过5kWh-LID之后,LID严重偏大,如表1,数据汇总了两个烧结条件下,对应的10片试验片的电性均值,B工艺10片电池功率衰减均值达到4.36%,从电性参数看,UOC衰减了约0.01V,ISC衰减了0.124A,FF衰减了1.121%,而相对的A烧结工艺生产的电池,LID只有0.61%。电性参数也有衰减,但衰减幅度相对很小。
随后,针对B烧结工艺条件生产的电池,我们选择了几片衰减偏大的电池进行了QE测试,与LID前的QE曲线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电池在经过5kWh-LID之后,650nm~1000nm的中长波段响应变差,我们认为这是导致电池功率衰减的主要原因。650nm~1000nm的中长波的主要吸收区域在电池的硅基体内,基本在空间电荷区到铝背场之间的区域。硅基体内复合增大导致电池Isc,Uoc,FF各参数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图2 B烧结工艺对应电池LID前后QE曲线
硅基体内的复合中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业界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解释,即多晶硅电池在阳光模拟器下曝晒过程中,在光注入条件下,硅基体内部形成B-O、B-Fe对或还有其他缺陷,这些缺陷成为复合中心导致电池功率衰减[3-4];本试验中,两组样品出现明显的LID差异,唯一的变量就是烧结工艺不同,B烧结工艺生产的电池衰减更大一些,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 B烧结工艺峰值偏高及降温速率过快,770℃~600℃阶段降温速率达到100℃/s,硅片在非常快的热瞬态中容易出现位错缺陷,可能属于热应力所致的滑移位错。这些位错缺陷,在后期会成为新的复合中心,导致电池的功率衰减[5]。A烧结工艺峰值温度较B工艺低了20℃,降温速率约58℃/s,工艺的相对均匀性,避免了对晶片的损坏。
对于晶硅电池LID现象除了业界公认的B-O复合导致以外,本文还发现不同的烧结曲线也会影响成品电池LID性能,经过优化烧结曲线,最终得到峰值温度在750℃左右,烧结区从550℃~750℃阶段升温速率约为50℃/s,冷却区从峰值750℃~400℃阶段降温速率约为58℃/s,此烧结曲线对于多晶硅电池LID降低非常明显,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