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怎样认识入学适应

2021-12-31 10:04冯喜珍
山西青年 2021年24期
关键词:新生建议大学

冯喜珍 周 娟

(1.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一、问题提出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也是个体由校园步入社会的过渡期,而大学一年级又是能否顺利有效度过大学的关键阶段。大一新生面临着不同于中学的新环境,开始了不同于中学的新学习和新生活,新阶段的开始对更多新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大学第一年往往成为影响大学生后续发展的关键期。[1]因而大学生的入学适应一直是被学界关注的话题,并围绕入学适应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促进适应展开了探讨。[2-4]然而以往多是从研究者角度进行的探讨,少有站在大学生角度进行的研究。[5]而有效促进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有必要倾听多方面的声音。作为大一新生他们又是如何认识入学适应,升入大学后感受到大学与中学存在哪些不同,升入大学后要适应哪些方面,期望从外界获得何种帮助或指导。本研究拟以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从新生的视角探讨入学适应,以期多角度认识新生的适应问题,为学校管理、教学实践以及大一新生自身主动性的发挥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此促进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二、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某师范大学大一新生,使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进行调查。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出与大一新生入学适应有关的几个方面编成问卷,主要包括四个开放式问题:1.进入大学后,你感觉到大学与中学有哪些不同?2.进入大学后,有哪些方面不适应?3.你对学校有哪些建议?4.你对授课教师有哪些建议。共发放问卷361份,收回有效问卷353份。问卷收回后,剔除答非所问等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归类,形成编码框架。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按照编码录入,进行频次统计。例如,将“没人约束,更多的是自主学习,需要自己安排没有课的自主学习时间”归类于大学不同于中学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加”项目,将“教师授课进度快、授课内容多且重点模糊,跟不上节奏”归类于大一新生学习不适应的“授课方式剧变,难以跟上课堂节奏”项目,将“希望老师能有课堂小结,梳理章节知识脉络,帮助建立知识框架”归类于对教师授课方式建议中的“要有课堂小结”项目。学生提出的某一项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可推测此情形发生率越高或范围大。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

大一新生感受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及人际等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在学习方面,新生感受到的最大不同是“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和“课堂容量增大”。有新生写到,“没人约束,更多的是自主学习,需要自己安排没课的自主学习时间”,“每堂课所需掌握的内容变多,接受的知识量更大”。“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授课方式变化”“课程容量增加”“学习资源丰富化”“学习目标的变化”也是新生感受到的不同。有新生写到,“高中时期学习方式是单调重复的,而大学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大学课程数量虽有减少,课程容量却大大增加”,“老师板书减少,抓不住课堂重点,课堂内容很难及时消化”,“高中时期学习目标仅为考上心仪的大学,而大学的学习目标则因人而异”。

表1 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N=353)

在生活方面,新生感受到的不同是“自理和自立”“住校”“合理支配自己的钱物”等。有新生写到,“高中时期只需专心学习,生活起居由父母一手操办。进入大学后,首次远离父母,与同龄人吃住同行,当上‘小大人’,需要自己自理和自立”,“在上大学前一直住家,而大学需要住校,需要独自打理生活,合理分配生活费”。

在人际方面,新生感受到的不同是“人际圈子扩大”“与老师的距离变远”“朋友间的关系疏离”等。有新生写到,“大学的人际交往范围更大,参加社团、学生会可以认识许多不同院系的新朋友”,“没有班主任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有问题不知道去哪里找老师解答”,“朋友之间的选择不同,大部分时间都各忙各的”。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和“课余时间增多”也是大一新生感受到的不同。有新生写到,“大学有更多的课外活动,在放松中增加见识,提升能力”,“自己支配的时间增多”,还有新生写到,“课余时间的骤然增加,挑战着自我的约束力”。

(二)升入大学不适应的方面

大一新生升入大学后的不适应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学习方面的,也有生活和人际方面的。

从表2可以看出,大一新生提出学习方面最大的不适应是“授课方式剧变,难以跟上课堂节奏”“课余时间增多,不会合理安排,效率低下”。有新生写到,“难以跟上教师上课节奏,教师授课进度快、授课内容多且重点模糊,课堂上来不及消化,课后也无法及时复习巩固”,“课余时间增多,确实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做出更多选择,但面对自主时间也使得习惯于被安排的我们感到力不从心”。“学习失去目标和动力”“大班授课,课时长,注意力难以集中”“体育变成考试科目”也是一些新生提出的不适应。“高中的学习目标大多是老师制定的,升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目标”,“大班上课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注意力无法完全集中,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体育课也要考试,害怕挂科”。

表2 大一新生不适应的方面(N=353)

大一新生提出生活方面的不适应是“想家”和“首次住宿,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有新生写到,“第一次远离家乡独自生活,经常思念家人”,“第一次住校,什么地方都不习惯,离开了父母,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生活”。“南北方差异,饮食气候的不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匮乏”也是一些新生提出的不适应。有新生写到,“天气和饮食很不习惯”,“之前高中没有学会打理生活,每次收拾床铺和衣柜都让我很头疼”等。

大一新生提出的人际不适应主要体现在“融入集体困难”和“自卑不愿社交”等方面。有新生写到,“陌生的环境,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翼翼,总感觉融入不了集体”“高中的同学情更真挚,现在大家都各忙各的,难以融入集体”,“我是从小地方来的,各方面和室友差距都很大,每次他们说出去玩我都不知道怎么拒绝,总是拒绝又怕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

(三)对学校的建议

大一新生对学校的建议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表3可以看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生提出最多的建议,学校要“增加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公共学习场地,定期检查与维护教室桌椅、宿舍的硬件等设施,扩大食堂规模和改善伙食”。“多举办讲座和学术交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增加体育活动”也是新生对学校的建议。有新生写到“课外多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讲座和学术活动,不仅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还能让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热情”,“学校多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能够锻炼自身综合能力,检验学习成果”,“体育期末要考试,我想在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希望学校多组织相关的体育活动”。“加强安保”“加强课堂监管力度”“减少强制性活动,增加自由选择空间”也是一些新生给学校的建议。有新生建议学校“要加大安全教育与监管力度,减少安全隐患,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大班制教学在课堂上会忍不住玩手机,希望学校重视课堂管理,帮助提高自控力”,“学校有些活动不太愿意参加,但又做强制性要求,建议校方能让学生自由选择”等。

表3 对学校的建议(N=353)

(四)对授课教师的建议

大一新生对授课教师的建议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

从表4可以看出,大一新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多种建议,如建议教师“增加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老师讲课时语言生动,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不要照本宣科”“把握课堂授课的进度和速度”“希望老师不要念PPT,多增加板书,讲课时尽量慢一点”。还有新生建议教师“鼓励学生探索、质疑与创新”,“在上第一次课时要详细介绍学期课程安排,以便我们课前预习”。“要有课堂小结”和“授课方式多样化”也是新生对教师的建议,新生“希望老师能有课堂小结,帮助建立知识框架”,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让我们学起来更轻松”。

表4 对授课教师的建议(N=353)

“教授一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教授一些生活、处事方面的经验”“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是大一新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建议。有新生写到,“高中常用的学习方法已经跟不上大学课堂节奏,希望老师讲授学习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平时的生活与处事方面的心得我们也想多借鉴,可以帮助缩短适应期”“老师讲课时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等。

大一新生还对教师提出了其他的建议,如“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与学情”“布置课堂作业”“对学生有耐心,多鼓励”等。有新生写到,“老师多与我们沟通,了解我们真正的想法,除了师生关系,也希望与老师建立朋友关系”,“希望老师能够多留课后作业,不做作业总感觉没有参与学习”,“大学的学习更具有专业性,刚开始会有难度,希望老师能够给我们一点缓冲时间,多鼓励我们学习”等。

四、讨论与建议

(一)为学生的适应搭好支架,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变化

对新生来说,大学里的一切都是新鲜且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充满着挑战和变化。[6]大学环境的全方位变化,必然引起学生适应的多维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大一新生感受到大学与中学在学习、生活、人际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既是新生不适应的方面,也是新生要适应的方面。

在学习方面,大学和高中具有较大的差异,不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目标都发生了变化,使得一些新生出现“难以跟上课堂节奏”“课余时间增多,不会合理安排”等不适应。在生活上,部分新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离家、住校的经历,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安排好的。升入大学后,住上集体宿舍,生活需要自理,因而出现“思乡情结”“生活自理能力匮乏”等问题。在人际方面,高中忙碌的学习使得高中生交往范围多在班集体内,交往内容多以学习为中心。而升入大学后,交往范围扩大到学院甚至学校。在此过程中,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个体,自觉不再拥有中学时令人羡慕的“好学生”光环,与其他同学相比无特长,显得普通、平凡,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再加上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老师也不再是每天学习的陪伴者,上完课就走人,因而有新生感觉到与老师的距离变远,同学关系比中学时疏离,无法融入集体生活。

大一新生适应新环境中的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可以自己摸索或寻求帮助,而学校适当的引导,搭好支架,能够促进新生缩短摸索期,尽快步入正轨。因此,学校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制定促进新生适应的规划,如可通过开设专业概论课,向新生介绍大学学习的专业性以及与高中学习的不同;引导新生主动询问老师教学安排,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指导新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保证自主学习时间利用最大化;利用主题班会,让新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敞开心扉,交换彼此对新环境的感受与困惑,分享生活经验;组织老乡聚会,让新生在活动交流中感受家乡的亲切与温暖,排解思乡情绪;引导新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还可设立导师制和“学长学姐指导制”,让新生有问题能及时得到解答等。

(二)完善教学设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不仅需要学校相应规章制度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学校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物质环境。新生对学校的建议或期望是其学习需求、安全需求、发展需求甚至选择需求的体现。满足新生的多种需求,减少学生的缺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新生因欠缺而出现的不适应。

高校公共基础设施保证了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有吸引力的环境使学生感觉更愉悦,更加愿意参与学习任务,并且更加愿意帮助他人。[7]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能够开阔眼界,活动过程中思想的交流碰撞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校园安保可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能提升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在实践中夯实理论。课堂监管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减少强制活动,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有助于学生找到兴趣所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因此,学校应定期维护教学设施,加大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如图书馆、自习室的扩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与使用,创设专业性更强的教学基地,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专业性。结合教学任务开展相应的学术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保工作,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环节,丰富和充实社会实践内容,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成长、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8]加强课堂监管,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控好校园文体类活动的数量及质量,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以此发挥最大的效能。

(三)加强师生交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引路人,具有引领方向、答疑解惑、人生榜样等作用。而课堂是教师联结学生的纽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要途径。升入大学后,虽然群体没有变化,但与教师的相处方式、教学模式、生活方式都不同于中学,因而产生了许多不适应。大一新生对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建议,是其学习需要或期待的体现。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期待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而对学生需要或期待的适度满足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和行为,促进适应新学习环境。学生的建议启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需要、动机等方面的了解,在遵循教学目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增加学生需要的内容、选用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实现以教促学[9]。重视了解学生现阶段的疑惑并给予一些引导,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业和个人成长。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准备好每一堂课,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并在课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准备进入课堂,“心中有数”参与课堂。课后要布置作业,加强新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应用,领悟知识的价值。重视课堂小结,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以教师的善教引导学生善学,定能促进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好大学第一步。

总之,入学适应是每位新生都可能面临的问题,而多元化的引导与支持是促进大一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关键举措。聆听大一新生的心声,了解他们对入学适应的需求,有利于新生适应教育开展的针对性,促进新生尽快融入新环境,早日成人成才。

猜你喜欢
新生建议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枯蓬新生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