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骅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6)
智能制造背景下,自主创新已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围绕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设人才资源强国;职业教育纳入行业新技术、新工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1]。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将增强区域创新竞争力,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经济增长。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协同创新,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在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时刻的时候,占全国高职总数46.21%的地市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方面应大有所为。地市高职依靠与地方政府、企业、产业合作方面优势,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地市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对提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影响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成为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制造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市场巨大,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数字化方面需要突破核心技术、制造业人才资源需求大、资源利用率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
某市地处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某市地区大部分制造产业处于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制造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需要加强区域经济划分及协同发展。原材料、能源浪费严重,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先进制造的很多关键技术、专业设备、核心器件、重要配件大多采用进口形式,自主创新能力低仍是某市先进制造业创新与发展的阻碍。
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将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撑,虽然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存在一定问题[2]。
在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组织、机构缺乏互动,造成区域产业与高职教育处于隔离状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产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专业实践能力滞后于企业用工需求。地市级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在资本和技术创新方面缺乏前瞻性,难以与学校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单一、局限于表面,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地市高职教育融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构建政策与制度环境,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地市高职在区域内与行业、企业联动,实现产业与教育的融通。一些地市高职服务区域办学理念缺失,未能深入调查与分析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盲目开设新兴专业,专业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对口情况不乐观。地市高职机电专业需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积极探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变革人才培养策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区域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地市高职由于与地方政府、地方产业合作方面有着地缘优势,在校友资源,服务地方经济、产业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结合最为紧密。地市高职院校在专业服务产业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分析,高职专业开设与产业形成无缝对接,引进企业教师授课,学生在校学的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高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亲情姻缘,企业从高校引进能工巧匠,与企业加强创新项目合作,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及工作平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高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政府政策和经费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背景下,在区域产业转型之际,地市高职为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持续改进和提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水平,开发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项目式课程。项目课程符合高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3],通过培养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改变历史遗留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按照地方产业的布局和技术水平,特别是当前智能技术快速渗透的趋势,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地综合,把握好“职业性”与“对接性”。课程设置要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交替尤其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根据前期调研及参考国内外先进做法,搭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使地方产业规划、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与项目需求、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与科研能力进行对接,使专业设置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产业生产实际过程,课程项目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教师拓展企业研发项目经验。高职院校针对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培训企业急需实用人才。
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了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监控机制,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在信息交流,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参与性,建立了可行的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在绩效文件中强化考核机制,重视二级管理考核和教职工导向作用,将教师进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锻炼纳入教师日常考核中。教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学生参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的实习。毕业设计选题与生产实际对接,通过工学结合培养企业用工需求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校企的良性互动。经过改革与实践,改变校园形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地方经济。
通过实训基地,了解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地缘方面的优势构建地方特色高职,鼓励教师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在专业设置方面结合地方的紫砂文化、机电行业特点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如智能立体汽车停车装置、异型陶瓷产品自动控制成型机项目的研发,结合陶瓷产业需求与特色,突破了传统成型工艺的局限,提高生产效率。紫砂壶数控雕刻、紫砂壶逆向造型设计及制作、茶壶RFID识别等新工艺,在传统的紫砂陶文化基础上融入智能制造理念与技术,在产业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方面促进产业转型。
通过专业与产业发展结合、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对接、师生教学实践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解决与地方产业结合问题、专业设置问题、办学模式问题、运行机制问题、工学结合等问题。通过对接促进人才、资源、技术的流转,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在创新创业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面向区域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依托校企合作,构建专兼合理的师资队伍,引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专任教师的企业经历,促进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实践技能与岗位需求对接,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以科技创新促进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训基地内,面向地方产业结构,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按照职业技能的最新标准,开展教学、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面向区域产业,建设生产性、创业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生产线,将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形成工厂式、校中店、校中站、校中社等形式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名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培训班,推进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创新高职校园文化,渗透企业文化,培育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与地方企业文化有效衔接、融合。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地市高职专业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设置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按照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需求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并建设专业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建立主动适应、动态调整的专业发展机制,解决好人才培养的市场性与区域性之间的矛盾,使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