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音
(湖北美术学院 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2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具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等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献内容丰富多彩,与其他学科有很多的交叉部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会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载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因而同样具有历史、艺术、研究价值。而文献的形式也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最广、影响面最大和传承效果最好的形式之一,它既可以避免传统狭隘的方式导致的失传问题,又可以有效保留和传播。因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助力教育教学,可以同时具有活态传承和文献传承两种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种类十分丰富,可分为不同学科类别、不同专业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或可分为文本文献、超文本文献、音频文献、视频文献、多媒体文献、3D虚拟文献、实物文献、真人文献;或可分为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学位论文、地图、机构知识库等文献;或可分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也可分为联合国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5个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助力教育教学所处的宏观环境可通过这4个因素来分析。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府的态度以及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非遗助力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早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中就提出支持各地将传统工艺纳入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和中小学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也提到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见,非遗文献在教育教学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对其在教育教学方面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有利于全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发展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意义。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包括成本、机制、需求等。非遗文献在助力教育教学方面同样也离不开经济环境。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科学研究中节约成本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为学科的历史追根溯源。很多时候由于资金时间问题或者其他情况,没有办法实地考察,可以通过查找文献了解实际情况,如非遗文献中墓碑可以为区域史和书法研究提供多层次多角度支持,节约研究成本,可无须去实地考察。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增加文化知识,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机制。通过非遗文献可以更好地践行教育教学。审视非遗文献的价值,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方面多角度审视非遗文献,推动非遗文献在多个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朝着深层次,多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开发利用非遗文献资源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要素和知识结构,加快推进校园的高品位建设。
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为教育教学需求提供有力的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在补充、丰富历史文献过程中具有独特价值。中国自春秋以来就有了写史录史的传统,但是由于书写史书的权力大多被统治阶级所垄断,流传的历史也大多以帝王个人或经济、政治大事件为主线索而展开。而关于广大的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些民间社会的记载也就相对较少,但我们可以从“非遗”中的民间文学、民俗等了解往昔历史文献中所没有的历史,如民间文学的徐文长故事,对于绘画史、楹联史、典当史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非遗文献助力教育教学所需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文化背景,年龄结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作为世界历史的记忆,是巨大的知识宝藏,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非遗文献只是大学生或者研究人员使用。非遗的实物文献有的会对公众展出但是展品比较分散,比如武汉建筑科技馆只展出一些建筑工具。或者有的非遗文化馆是小而现代感十足,如扬子江非遗文化馆将非遗与扬子江糕点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非遗无论哪种形式的文献都可以拓展到不同年龄结构的受众人群,这将对教育教学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技术环境是指是否提供与师生进行沟通的渠道,是否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服务。在当今社会中,网络高度发达,提供的技术服务也是多种多样,这也为非遗文献助力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如多媒体技术、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这些技术让师生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所需知识,感受其中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可以针对幼儿的发育特点,选择图片或者实物的非遗文献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皮影就是不错的选择。可在幼儿教育中开展观看皮影表演、皮影动画片、制作皮影、欣赏皮影纸质文献或者数字文献。除此之外,非遗文献的剪纸也可以应用到幼儿教育中,比如闫淑凡在《让剪纸“红”起来——幼儿园剪纸艺术的渗透与教学实施策略》中提出通过剪纸这种民间艺术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同时它也可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比如《司马光砸缸》《花木兰》《愚公移山》等,这些民间文学类非遗文献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可以让幼儿在当前的认知水平理解文献内涵,比如有的是遇到紧急事情沉着应对、冷静思考,有的颂扬中国传统孝道,有的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可见,民间文学类非遗文献对幼儿具有重要的知识启蒙的作用,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中,既有利于丰富幼儿园教育的课程资源,又有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自信。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二者缺一不可。而非遗文献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意义重大。目前来说,“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语文教材中加大传统文化比重,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目前关于“非遗”在具体学科中运用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艺术学科中的研究,如曾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一文中,以铜梁龙文化为例,具体论述了如何开发和利用本土“非遗”文献来提高当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在质量。《丰富多彩的河北民间艺术》也提出通过小学生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步了解,在文献中感受民间艺术。在绘画鼻烟壶之前,可以根据文献描绘的壶的形状设计绘画出各种题材的作品,易于儿童理解、模仿、学习与运用[4]。
中学教学中引入非遗文献更侧重于知识的强化记忆以及相关知识的拓展。在探寻历史教学与“非遗”的契合点时,应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的实施。“非遗”资源在课堂上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①对于教材中直接提到的“非遗”,可以在教学上加以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这些“非遗”的文化价值;②对于教材中没有直接提到的“非遗”,可以挖掘符合教学标准要求的“非遗”资源进行补充。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学习西汉的和亲政策时,教师可以通过木偶戏展示昭君出塞的场景,相比于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故事更加生动和有趣。在推动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将“非遗”相关文献知识运用到教学中,通过相关知识的普及,加深历史渊源的学习等等,使学生感受其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在高中教材中直接提到“非遗”的比较少,以人民出版社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直接提到“非遗”的主要集中在必修的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如雕版印刷术、汉字书法、京剧等等。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除了讲授课本已有的内容之外,可以适当补充其他相关的“非遗”内容,比如讲授高中历史必修《宋明理学》的第二节时,教师可以展示现今人们参拜朱熹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朱熹祭典的一个基本情况,有助于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讲授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可用的“非遗”资源有胶东大鼓,将胶东大鼓引入到历史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对胶东大鼓有所了解,认识其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且初步认识其传承的价值;另一方面借助该资源,让学生更全面更好的理解“全民族的抗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可用的“非遗”资源有尧、舜、禹传说,泉州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等祭祖习俗。讲授到宗法制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根据不同地区介绍相应的祭祖民俗。如泉州祭祖习俗、客家祭祖习俗等等,体会宗法制对现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的特点。讲授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可用的“非遗”文献有搬运号子,可以向学生讲述搬运号子、川江号子等劳作音乐,由于四通八达的公路而面临衰落,让学生了解近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变革[5]。
非遗文献与历史、民俗、文学、地理等学科息息相关。通过学习非遗文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不同表达形式的转换,让学生在多领域更全面地了解各个学科所传达的人文内涵。与“非遗”相关的期刊类文献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文化遗产杂志》《文化遗产》《民俗学刊物》《民间文化论坛》等,均可被教育教学利用。
利用非遗文献跨学科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多领域的知识碰撞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学生通过非遗文献了解其他学科发展的起源、过程,了解传统文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综合实践和探究发现能力。
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渗入丰富了非遗的内容及形式,比如开发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献资源,以渠县“刘氏竹编”为例,选材多来自典籍人物、神话故事、戏剧脸谱、龙凤图腾等,图案真实、精细、传神,在其独特造型之下则是拥有深刻文化内涵的造物观,可为汉语言文学、戏剧、设计等学科利用。再如将民间工艺美术文献融入高校图形设计教学,学生能了解民间艺术的造型、构图、构色和表现技法等内容,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的图形创作提供素材和设计思路,又能实现对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高校图形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图形设计课程中,通过非遗文献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讲解,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现状、文化内涵、历史渊源有初步的了解。课后再利用非遗书籍、网络等手段,自行收集整理文字和图片资料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PEST分析非遗文献助力教育教学,可以看出在宏观环境中非遗文献能够较好地助力教育教学,所以可将非遗文献贯穿教育始终,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用其辅助教育教学,让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