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南京工业大学 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9)
学术评价是以学术标准为尺度对学术活动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1]。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科研团体不断壮大,科研成果的评价方式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科研发展的需求。高校是科研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机构,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对高校的科研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进行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既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个人利益,也有助于科研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调动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教育科研的最优化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大学学术评价体系按照评价方法划分,主要经历了行政评议、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国际科研计量评价4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主要借鉴苏联的教育经验。在此阶段,科研机构往往与行政级别挂钩,形成了部级、局级、处级等研究机构的行政体系,科研人员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国家行政级别和待遇,体现了我国最初的科研评价制度[2]。行政评议制度在建国初期推动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科研脱离实际、机构臃肿等缺点,甚至至今一些科研机构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
19世纪末,西方现代大学制度传入我国以来,“同行评议”成为学术评价的基本方法[3],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科研活动过程中,旨在通过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形成正确的科研评价。我国的学术评价方式主要是建立学术委员会,管理部门将部分行政权力委托给学术委员会,完成在课题申请立项、优秀人才选拔、科研成果评审、职称评定等科研活动中的评定工作。但是,在这些科研活动实践过程中,主要还是在行政层级领导之下的同行评议,自主权受到行政部门的诸多制约,而且专家的学术视野、学术结构、学术偏好等都会影响学术评价的客观性。
由于同行评议制度受到我国熟人社会的影响,不能够规范化实施,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采用以客观和公正作标榜的科学计量学,作为同行评议的补充手段[4]。指标量化评价方法引入我国,给科研人员带来了评价观念的变革,科研评价体系中的量化指标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了明确的评价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激励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提高了我国科研效率、加强了我国科研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但是,这样的评价模式依然存在有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兴起的科学引文分析法传入我国,成为至今最为流行的科研评价方法。目前该评价方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引证检索系统,在国际科研领域广泛传播,成为当前国际科研评价的主流方法。国际科研计量评价相对于指标量化评价方式,评价指标更加详细完善,评价对象不仅只关注量的增长,更关注评价对象质的提升。
每个阶段的学术评议方式,都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是适应当时社会需求的。而且,每个阶段的评议方式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是多种方式并存的、相互补充的,不断完善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了对科研经费投入的重视程度,但是我国主要还是以行政部门主导科研绩效评价,科研项目严进宽出,重视科研项目经费和论文数量,与国际发达国家的科研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术评价体系有待根据中国国情进一步实践与完善。
学术评价体系建立之初是为了便于管理者进行科研管理,但另一方面,学术评价也是同行对于评价对象的一种价值认同感的体现。当前国际上的量化评价制度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社会科研机构及各大高等院校,激发了我国学者的国际发文积极性,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是,我国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仍处于向国际科研评价过渡的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势必会引发评价对象对指标的迎合和追求。唐红丽的一份学术调查报告中显示,48.7%的受访者认为是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了学术乱象[5],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国引入科学计量研究方法以来,极大程度地补充了同行评议的定性评价方法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逐步渗透到我国科研活动的评价环节。但是,科研成果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成果体现,量化评价的方式扼杀了智力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探索性等特点。科研管理部门将学术产量与奖励制度挂钩,导致科研人员为了科研而科研,对于这种评价方式产生了狂热的数量追求,滋生功利思想,严重干扰学术研究的纯粹氛围。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在年会期间,75家机构的150多位著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6],共同倡导禁止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科研人员的影响力。2015年英国《Nature》杂志发表的《莱顿宣言》针对科研评价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评价指标如何正确使用的十大原则[7]。我国教育部也深刻意识到了科研评价中的过度量化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积极肃清学术不良行为,摆正学术评价的指导方向。
我国高校的学术评价制度主要是遵循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按照既定的评价方法对所有被评价者进行打分,然后进行统一排序筛选,最终公布评价结果的单向性评价方式。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获取信息欠缺,评价结果难以令人信服,而且不利于激发学者的科研积极性。另外,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当前的哲学社会学术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该学科领域的科研水平。而且,我国学术评价过程的监管措施不够完善,大学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评价的监督部门,在学术评价实施过程中,由于地位低下,缺乏主动监管的意识,未能很好地肩负起监管职责,单靠学术界自发的学术“打假”,并不能很好地维持学术评价的良好秩序。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频繁出现学术造假、一稿多投、学术泡沫等学术不端行为,这是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结果。鉴于我国人口众多且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基本国情,我国的教育体系相对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道德教育则有所缺失,进入大学以后也没有进行规范的学术道德教育,最终导致科研工作者缺乏基本的学术道德认知,容易在科研活动中做出一些学术失范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也逐渐多元化,科研活动作为一种投入产出式的经济活动,直接催生了科研人员的物质欲望,我国的学术评价结果直接与科研人员的职称、地位、奖励等切身利益挂钩,这就导致部分科研人员丧失了学术研究纯粹的本质追求,研究目的变得功利化,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于是产生了弄虚作假、剽窃、杜撰参考文献、搭便车等学术失范行为,严重破坏了大学的学术风气。另外,科研部门颁布的科研指南,仅是作为指导、参考,没有任何约束力,学术失范的行为被揭露出来才能进行相关措施的弥补,这也暴露了学术监管部门的检测漏洞。监管流程的滞后性,导致学术失范行为不能得到严惩,也是造成学术失范行为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正处于阶段转换时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以上这些学术异化现象。虽然暴露出了我国当前大学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但也有助于我国学术界和相关管理部门看清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现状,激励我们能够积极探索更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
美、英、日、澳等国家的高等教育起源较早,他们的学术评价发展历程已探索多年,逐步构建了适合自己国家的学术评价体系。我国仍处于学术评价探索初期阶段,可以有效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教育发展少走弯路,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
通过对这些发达国家的科研评价体系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发现每个学术评价体系具有本国独有的特点,但本质中却存在着显著的共性特点。
美国是非营利性质的民间机构——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英国是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以独立于政府和高校以外的评价机构参与到学术评价过程,日本是独立于政府、高校、社会以外的企业评价机构进行专业的学术评价,这3个国家是典型的第三方学术评价机制,减少了政府对学术评价过程的干涉,增强了学术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4个国家都是采用了同行评议为主,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美国的学术气氛自主性强、学术自由,评价方法以同行评议为主导,对于定量评价的态度较为谨慎,较多讨论的是关于同行评议的发展历史、构成、规范化等问题。英国同行评议的专家遴选制度严格,每个专家来自不同的机构,仅代表个人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并与海外专家共同探讨,以达到国际评价标准。日本根据评价对象及评价目的从不同研究领域遴选合适的评价者,以提高评价的公正性。澳大利亚将专家遴选作为学术评价流程的第一环节,通过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实现学术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美国主要是从科研活动、学生支持与成果、教育环境的多样化3个维度进行评价,英国是以成果、影响力、环境3个维度进行评价,日本的评价范围主要包括论文发表情况、著作情况、演讲被邀请次数等,尤其是将专利申请与授予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促进了科技的创新性。澳大利亚从科研质量、科研数量及活动、科研应用、声誉4个维度进行学术评价,不仅体现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而且从科研绩效、科研投入与产出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保证了学术评价的全面性。
注重评价过程及结果的公开性,学术评价过程能够被大众监督,保证了学术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与科学性。英国评价机构在初期会向社会公布评价标准及方法,为评价对象提供详细的提交材料说明书,各界人士均可行使监督权。日本的评价过程不仅包括评价前期、中期和后期,跟踪评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检验前面各阶段评价的合理性。
通过对美、英、澳、日四国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梳理,第三方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抑制行政权力的介入,提高学术自由性,充分发挥学术领域的专业化评价水平。同行评议与量化评价方式有效结合,可以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的完美互补,提高学术评价的合理性与高效性。评价过程及结果的公开展示,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并及时提高学术评价的结果反馈,有助于学术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当今,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符合各国实情的学术评价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我国教育体系正处于发展中,学术评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合理地借鉴国外的经验,有助于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促进我国教育体系的良好发展。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从不同层面制定了详细的学术评价发展计划,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行着积极探索。
近年来,我国科研行业事故频发,韩春雨事件、国际期刊大面积撤刊、基因编辑婴儿、“404教授”等事件反映了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学术道德问题。为了扭转我国科研领域的不良风气,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我国教育体系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3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出通知——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高校能够做到“破”、去掉“唯”的学术评价方式,才是科学全面的学术评价体系,才能够合理地体现高校的人才培育能力。
4.2.1 代表作制度。所谓代表作,就是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技能水平的证明材料。英国的RAE评价体系以及荷兰的大学协会的科研评价原则中明确要求提交的评审材料中包含“代表性成果”。我国最先是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始试点实施,随后,教育部和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方教育厅也明确规定了代表作评价制度在教师职务评聘中的实施。当前,我国代表作评价制度主要应用于高校在人才评价和成果奖励方面,评价内容主要是同行专家对代表作的观点、方法以及论证的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这种代表作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围绕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进行评定,是对当下的量化评价和同行评议的一种超越性尝试。同时,评价过程中实行的同行专家的评审方式,能够抑制评价过程的行政化,使得评价过程更加注重成果的学术性,对于强化质量与创新评价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4.2.2 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人构成的群体,成员是由一批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或者是接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并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专业人员。随着学科划分得越来越精细,不同学科领域形成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如数学共同体、物理学共同体等。美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主要依托于自律的学术共同体,我国早期引入的同行评议制度出现水土不服,主要受到我国社会环境和文化取向的影响。借鉴美国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性,我国学术共同体的每个成员在达到学术专业性的基础上,也养成对自身行为意识的约束性,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保证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4.2.3 评价体系多元化。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评价指标虽然部分能够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但是两者是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评价对象、不同的研究成果,应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会导致结果有失偏颇。首先,需要树立学科分类的意识。建立不同的学科分类评价体系,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能够体现出各学科的差异性以及学术评价的合理性。然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科差异,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具有针对性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可以增强学术评价的科学性与公信力。再者,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我国高校的学术管理机构行政化,导致我国的学术管理机构自身缺乏自主权利,受到行政机构干预过多,非学术性因素削弱了学术评价的学术性。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第三方学术评价制度,明确行政机构在学术评价中的职责,形成多元的学术评价主体,加强学术评价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才能够保证学术评价的公正性。
4.2.4 “网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术发表的平台不仅局限于传统文献,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研究传播,传统的学术观念及评价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学术评价的需求。2016年美国社会学协会发布的报告《什么算数?评价终身教职与晋升中的大众传播》提出了构建“网文”评价的3个标准,即“网文”的内容、质量和公众影响力。我国的浙江大学于2017年9月发布的《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将发布在报刊、电视、互联网上具有广泛网络传播价值的优秀原创文章、影音、动漫等作品纳入教师学术成果评定范围[8]。国内外当前对于“网文”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阅读量、下载量、转发量等指标,但是评价过程未能有效执行同行评议,同行认可度有所缺失,这种评价方式难免存在刷流量的可能性。尽管如此,“网文”意识的出现已经是对传统学术评价体系的一大重要补充,虽然对于“网文”学术价值的评定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将“网文”纳入学术评价体系已经是大势所趋,它的学术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的学术体系构建过程,是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以来,经历了行政评议、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议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4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向第4个阶段过度的过程,相应的学术评价体系发展不够完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不可避免。我们应该怀着失败中探索前进的态度,借鉴国外成熟的学术评价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不断调整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全方位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一套适合我国教育发展体系的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