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教育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实践探究
——以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声乐教学为例

2021-12-30 18:52:07张晋伟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声乐思政音乐

邓 江,张晋伟

(1. 兰州城市学院 幼儿师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他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实施 “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学校在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主阵地外,还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通识教育等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因此,在声乐课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迫在眉睫。

1 在声乐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1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是做好思政教育的基础

我国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的“诗乐文化传统”,可以说诗乐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六艺”中的“乐”,即是音乐、舞蹈。孔子更是把“音乐”列为他的“六学”之一,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开始于“诗”,建成于“礼”,完成于“乐”。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体、智、德、美各育并重,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美”是“德”的基础,离开了“美”,“德”就无从谈起。

1.2 加强艺术教育是实现高校所肩负使命的重要举措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而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两项使命的重要途径之一必然是艺术教育。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是一种态度,是海纳百川的气势,“扬”是一种态势,是继承之上的发展。“文化自觉”不是简单的回归与复古,“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人的自信,而自信的前提是自觉,文化自觉是基础性的,要朝前看的,是要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变革中去创造和发展的。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应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以一种宽容与超越的态度对待本民族以及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不同民族的生活智慧和文明方案在碰撞中得到融合和发展,文明只有姹紫嫣红,才是对人类世界整体的贡献[1]。

2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

2.1 有效渗透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是课堂当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种教育过分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获得学分,而对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认识现实社会生活却作用有限。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发生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的变迁结果是与文化之根发生严重错位,严重割裂了与自身文化本体的联系。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且主体意识日益凸显,集体意识日渐淡漠,重视现实利益,存在轻视理想信念现象。

2) 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艺术素养普遍缺乏是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的一种较大缺陷。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文求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善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应该也是追求真善美。而艺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恰恰需要完善而丰富的艺术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作为接受艺术教育主体的学生存在着学前、小学阶段艺术教育薄弱,在初中、高中教育阶段中,艺术教育又因中考、高考的影响而相对脱节或缺失,大学阶段学校艺术教育引导落实不力和自身没有学习艺术的积极性,所有这些原因造成当今大学生艺术素养普遍缺乏。

3) 声乐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声乐教学忽视了“以美育德”的美育实践。“德”是中国古代乐教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内涵,社会道德成为先秦乃至后世艺术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因此古代就有“和则乐,乐则有德,观乐而知德”的论述。然而,自20世纪初中西文化发生碰撞以来,严重地割裂了诗与乐的必然联系,造成当下声乐课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掌握,丢弃了古代乐教的内核。所以,声乐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独的技能技巧的教育而更应该是一种以声乐之美育人的美育实践。

2.2 在声乐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2.2.1 以精美的歌曲选材激发爱国情怀

1) 以诗词经典歌曲激发学生对传统诗乐文化的兴趣。首先,诗歌, 是文学中的文学,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中国经典的诗歌。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诗乐根植于人们心中, 诗与乐的关系在我国经历了由“以乐从诗”到“采诗入乐”到“倚声填词”三个阶段[2]。在文化的变迁中诗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诗歌中的静、气、韵是歌唱的灵魂。“静”是人的一种自然安静,正中平和的心境,中国画留有“余白”富于想像,诗歌从来不会和盘托出,只有安静下来读懂诗词含义才能有感而发。 “韵”指的是音乐感,有气韵的诗歌,文字与音符背后存在着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3]。其次,大声朗读歌词,既练习了发声技巧中的吐字咬字,又通过诗词原本的韵律节奏以及呼吸的运用来用心体会诗歌中“静”“气”“韵”的神奇,从而实现诗歌的审美功能。不仅如此,孔子曰:“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意思是说诗歌具体蕴含的艺术形象,可以让人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对人具有感化、教化的作用。诗歌是用以抒情言志的,读诗可以找到情感的共鸣,认识生活的真相。由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吟唱诗词发挥诗歌的教育功能。

2) 以“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经典歌曲加深对国家历史的认同。“五四运动”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作曲家们创作了一大批抗战时期中国革命歌曲,这是中华民族近代音乐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篇章,其题材之集中、创作速度之快、流传之广、数量之多、演唱者热情之高、歌咏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革命歌曲是获取抗战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仅对于抗战救亡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经典歌曲,当代生活景象无疑极其丰富而复杂。与人们所称的红色经典所产生的那个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与战争年代比较,当代中国虽属和平发展时期,却也在发生着深刻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史所罕见。中国人民正在以自己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直面挑战,向着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前行。这样一种生活景象给音乐创作提供了无尽资源,也提供了巨大的表现空间。因此,作为精神镜像和文化遗产的红色经典更能突出声乐的道德教育功能,有效达到对国家历史情感认同的目的。

2.2.2 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提供渗透基础

1) 小组授课。在声乐课教学中采用学生小组集体授课方式进行,即让学生3~5人为一组,主要任务是声乐技巧的讲授、查阅资料和分析研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以及歌词的含义,每位同学都要大胆表达,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歌曲中的相关信息,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反思学习内容,加强合作沟通,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2) 多媒体试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声乐作品欣赏首先可以针对课堂布置的歌曲先要求学生自己下载音频,要在课余时间反复去听,目的就是要熟悉旋律,然后全身心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其次,专门设置一个视听模块,教师可以按照主题进行视听内容的设计,视听中国经典歌曲作品、传统诗词歌曲、爱国主义歌曲及合唱歌曲等,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舞台实践。舞台实践在教学改革中是一个新的模块,通过学习声乐后让每位同学都有现场表演的机会,每学年有一周的时间作为教学模块在艺术周上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把平时学习的歌曲通过独唱、重唱、小合唱、大合唱的形式在舞台上展现出来。舞台实践能力是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2.2.3 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实现有效渗透

在声乐教学中要实现有效渗透思政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且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敏感度,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深度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声乐教师并不是要把课程中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单独挖掘出来,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而是要把教学内容中与思政相关的因素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感悟、内化,再外化成要表达的符号或者行为。要从欣赏或演唱的音乐中去实现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1) 声乐教学中要以国家认同为“刚”,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此我们在声乐教学中专门设置了“中国红色经典歌剧片段”模块,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红色经典歌曲唱段,并选择曲目进行学习排演。在学习的过程中,除对学生的声乐技巧进行辅导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感知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浸润式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 声乐教学中要以情感认同为“基”,有效渗透思政教育。人的情感是音乐中认同的主要基础。当多民族杂居在一处,期望情感的沟通受控于语言时,音乐表达着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表达着一些有关生与死、爱与恨以及人类为实现某种愿望和精神和平而进行的努力。因此,把音乐作为构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4]。

3) 声乐教学中要以文化认同为“魂”,有效渗透思政教育。“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乐谱、曲式调性、声乐或是现代音响等“所有音乐组合的材料都只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音乐成了文化,便不容置疑地成为人类精神和物质总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音乐在构建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方面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3 结语

高校借助声乐教学将经典音乐有效渗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5]。学校要在加强学生的声乐课教学的同时要从经典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出发,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尤其是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元旦”等重要节点加强对经典音乐文化的重视,当学生在学唱和传唱经典音乐时能够产生共鸣,通过演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以更自信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从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经典音乐切实发挥育人作用,实现艺术教育有效渗透大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声乐思政音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音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