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娅
(江苏省无锡市二泉中学 江苏无锡 214101)
“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构想的学校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将“学习共同体”构想引入自己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并将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其后一系列学校改革的共同愿景,从而使“学习共同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学习共同体”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即“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共同的目标、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共同体中,人与人是平等的,成员之间团结互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学习”是共同体形成的途径,也是共同体的奋斗目标,即共同体中的成员应具有持续的学习意愿,每个人都能学到其他人的长处。[1]
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特征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给予方法指导、引领教学进程。
基于合作学习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共同体成员知道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要求共同体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成成员相互促进,彼此学习,以达成功;要求每个共同体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优等生与差等生的区别。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观点、想法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进而丰富内容观点或解题思路,营造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与同伴交换见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去学习,无须感到紧迫或害羞。每名学生都在挑战自我,平等、合作、共享与追求卓越是这种合作学习的主旋律。这里的卓越不是高分或者一般意义上的优秀,而是成员通过努力对自我原有水平的突破与超越。在学习共同体中开展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对于共同体意义的理解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
学习共同体必须拥有共同的目标,相互合作展开学习,共同体成员一起完成给出的课题。如果只是让几个学生团团坐,强制他们一起学习,并不能形成真正的合作学习。因此,建立一个合适合作学习的学习共同体是非常必要的。
在建立学习共同体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因素,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教师要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个学习共同体的实力相当,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的完美结合。首先,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共同体最好采用男女混合的4个学生编成一组。男女混合容易产生合作学习,仅有男生或女生的小组,尽管能够热烈讨论,却难以开展合作学习。其次,学习共同体的划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适时调整和改换成员,以避免学生在合作能力形成上思维定势,以及避免各学习共同体之问产生恶性竞争和小团体冲突。最后,处于合作学习的学习共同体,并不追求小组内的思考与见解的一致与统一,不需要有人代表小组发言,它需要的是每个学生的平等参与。因此,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还是以不存在领导者为妥,不需要指定组长。学生在共同体学习思想的碰撞中提升合作意识。
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活动要有合适的时机,不能盲目进行活动。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留有时空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有自我发现、表现、总结观点的机会。对于何时实施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有几个很好的时机。其一,是个人学习的合作化。通常,个人学习是个人默默地书写作业来进行的。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有人很快完成了作业,而有人则握着铅笔迟迟没有进展。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只能体验到贫乏的学习。而在学习共同体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询问:“哎,这里该怎么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有利于共同提高。其二,旨在冲刺与挑战时机。当教学过程中只有几名学生举手,多数同学浮现出困惑的表情时,教师就应马上组织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就能发挥群体智慧,挑战疑难问题。其三,当学习任务较大或知识容量较大,凭借个人力量很难全部完成或考虑周全的时机,此时合作学习会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例如,中考前一个礼拜,每节化学课上都会设置25分钟左右的基础题过关,基础题内容一般是8~10个选择题、2个简答题、1个基础的实验题。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所花时间一般都在15分钟以内。接下来进行的就是合作学习时间。学生之间交流所写答案,及时分享思路,解决组内同学的疑惑。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能在10分钟以内完成所有基础卷的问题讨论和知识吸收。这种学习效率是以前光靠教师的努力达不到的。因此,对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活动,选择合适的时机非常有必要。再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的知识回顾部分,教师要求学习共同体成员合作学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理出本单元的知识脉络。各学习共同体成员先根据自己所想到的画出了一部份知识脉络,随后进行相互交流、讨论、补充,最后每个学习共同体都得到较完整的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思维导图。整个过程中,部分后进学生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他们在学习内容上确实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但毕竟在以往的教学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片段的经验在小组学习中被串联起来。这就是共同体学习的一种可能性。合作学习保障了后进学生的参与机会,保障了丰富有意义经验的机会。即便一时不理解,有意义经验的积累也为来日参与挑战准备了机会。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所在。[2]
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合作技巧,帮助解决学习困难,启发学习方法、实施监督和评价等。在建立学习共同体之初,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明确学习共同体内成员的关系是互相学,而不是互相教。互相教是懂的学生去教不懂的学生,容易在成员之间产生不平等关系,造成某些学生的自卑感,逐渐失去学习欲望。互相学的学生最多的对话是“这里怎么理解?”“这里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这样的对话会利于结成互学关系,利于发展合作学习。
在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一是在合作学习时,总有一部分内向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那么,在合作学习开始后不久,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那些不善于参与同组学习的学生沟通起来。二是要关注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难以展开讨论的学习共同体总会有一两个。此时,教师就需要对这些学习共同体进行帮助,推进各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例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下册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课后有一道练习: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假设:假设一:该溶液没有变质;假设二:该溶液部分变质;假设三:该溶液全部变质。请设计实验方案,分别验证以下假设,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和现象,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个题目一出现,学生已经被绕晕。教师及时救场,指出假设二、三的共同点:变质。随后。教师把一个题目分成两个:题目1、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甲同学提出了如下假设:假设一:该溶液没有变质;假设二:该溶液已经变质; 题目2、有一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对于它的变质情况,乙同学提出了如下假设:假设一:该溶液全部变质;假设二:该溶液部分变质。尽管题目已被“分解”,但是仍有较大的难度,有些学习小组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时,教师适时引导,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经验交流,几乎全部学生学会鉴定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鉴定溶液的变质情况。这比以前单纯由教师讲解的定向学习效果好多了。
基于合作理论的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的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这样组织课堂活动,既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建构的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组建使原来的单向学习变成互相学习,使课堂学习变得丰满,实现了其它学习方式无法实现的一个愿望:对知识进行社会性建构,在这种社会性的知识创生过程中,更多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