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工科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021-12-30 12:31姜利华李万岭
科学咨询 2021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能力

姜利华 李万岭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德州 253034)

就业是民生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变,我们存在很大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难以选择到他们喜欢的就业岗位,长期没有适当的就业岗位使其陷入自我认知的盲区。经调查显示,当今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追其根源在于创新创业教育并未有效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工科类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工程实际应用脱节且大多以参观为主,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理工科院校肩负着培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这也是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专创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不强,与专业教育相隔离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高等院校专业教育应发挥专业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并为提高创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一些高校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然而,针对目前大部分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其课程开设大多以公共选修课为主,“创新创业基础”“职业能力素养”等少数必修课也仅仅作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别由不同部门牵头并在各自领域内完成。这种悖行的状态使得专、创教育没有交集,严重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二)教育方法单一,与实际严重脱节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整体而言,目前学校的教学方法仍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现场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到教学设施限制,学生创业情境模拟真实性较低,学生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创业锻炼,故仍需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另外,课程最终考核多采用闭卷考试,这便造成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这种考试模式重结果轻过程,使得学生只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无法重视对实践知识的运用。

(三)专业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普遍不强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综合性极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真正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多,很多专业课程教师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也都处于经验积累阶段,他们这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较低,只能教给学生表面上的知识,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从而导致学生的兴趣不大,无法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

二、专创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更新观念,建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观

创新意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强大主观内驱力。创新创业意识可以从内心驱动学生,让学生在创业路上不畏阻碍,坚定向前。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自主创业,而是重点培养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在科学技术、管理等实践活动领域中培养其具备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格品质、头脑思维及相关能力素质,故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是核心。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创业精神的培育必须转变旧观念,在强调“职业属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尤其是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在初入学时,就业和创业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心智亦不够成熟,对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懵懂状态。因此,高校可以加强校园创新宣传,通过视频、音频、幻灯片等多媒体将创业理念以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广普式”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进而让学生逐步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并以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二)以三个课堂为依托,构建一套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金字塔”式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是应该依赖于专业教育。正所谓人的创造性是在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生成的,而课堂教学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以“专业+创业”为教育理念,在突出专业特色理论的基础上,要更多地融入学生与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相关的内容。

1.立足第一课堂,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知识认知

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我们将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有较高要求的工科类专业,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做好培训计划,以各种激励措施为导向,引导教师通过在职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创新创业教学骨干;或选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且热爱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使学校的教师队伍不断有“活水”注入,进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

为了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具备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又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基于专业课程体系,利用专业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发展的平台,将本专业领域与创新创业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内容,开发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辅以讲练结合、小组讨论、理实一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开拓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就业的软实力。

2.立足第二课堂,锻炼与提升学生专创实践基本职业品质

为了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使他们得到即时信息,从事独立活动,我们把课外活动加以扩大化、正规化,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或课外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基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教授过程,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加大专业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比重,通过柔性化教学管理,依托各高校或省级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等活动,使学生切实获得设计、组织、协调等实践技术能力,做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训同步开展,为学生提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机会,最终使学生成为真正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主体,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找到乐趣。学校还要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事或企业、专家学者或兼职人员,参与创新创业论坛报告会、交流会,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最新状况及企业运行最新动态,通过他们自身丰富生动的实例描述,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强化其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

3.立足第三课堂,实施创新创业实践培育

学校以外教学活动的实践场所称为第三课堂。多数理工科院校的教学成功经验表明,实践教学模式是使理工科院校学生质量整体优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强强结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采取主动态度,不断优化发展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单位,紧扣专业特色、校企共建原则,借助校企合作的力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让学生有机会进入真实的工厂或企业进行锻炼,以富含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创业项目为载体,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学生只有通过在生产一线学习的体验,通过真刀真枪的创新创业经历,才能真正地了解到何谓企业、何谓创业。学校要引导学生获得就业创业的技能。[2]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工科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有一个探索和积淀的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明确意识到,在开展专业教育时,创新创业教育是导向。只有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系统设计,通过理念与课程融合、师资与项目融合、实践与体验融合等措施逐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才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扩大就业创业, 搭建更好的平台。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