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妤婧
(中央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1)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得知,我国地毯编织工艺最早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新疆,经丝绸之路逐渐向东传播到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北京等地,而西藏在吐蕃时期也发明了自己独特的拉杆结扣织毯工艺。由于当时各产区的社会背景不同,在原料特性、艺术风格、编织工艺方面也呈现不同的特点,经不断发展成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大产区:新疆毯、宁夏毯、蒙古毯、藏毯、北京毯,如下就各毯的艺术特征试作一阐述。
新疆地毯传统图案种类丰富,在植物纹样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形成高度的样式化和浓厚的装饰美。新疆地毯相比我国其他地区地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图案呈构图严谨、图案满铺、纹饰几何化、层次丰富、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风格特征[1]。以多边框、几何骨架填花的四方连续式布局最具特色,如石榴花式、五枝花式,满地铺花,节奏紧凑,繁中有序。
同时也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以中心夔、角隅、边框组成的“十”字格律体构图,如散花式、浪花式等,尤其是新疆因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的天然优势,不断吸收东西方地毯文化而增加的新疆地毯样式,如博古式的自由散点构图、美术式的晕色立体效果、波斯式的连续性软花细密组织等,也多为此类布局。
据传,在清康熙年间,新疆维吾尔族织毯艺人马托阿訇来到宁夏收徒传艺,被称为宁夏织毯业的祖师级人物。有记载:“……马托的传授使原本纯熟的宁夏地毯织作技艺更加炉火纯青……被誉为手工地毯匠的‘祖师’。每年徒弟们都要在海宝塔举行‘拜祖师’仪式。后来马托的徒弟邢、唐二人把学到的织毯技艺向阿拉善以东的榆林、包头等地传授。”[2]宁夏毯以宁夏与阿拉善生产的优质滩羊毛为原料,含绒多、光泽强、富有弹性,其风格清雅、品质精良,深受清朝统治者的喜爱,成为藏传佛教寺庙用毯、清宫贡毯及礼品毯的专供毯,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毯之一。
宁夏毯的艺术风格形成于明末清初,阿拉善定远营的建立及佛教寺院大规模建设的繁荣时期,形成了禅宗简约、空灵的装饰风格。宁夏毯构图以“格律体”为主,其讲究环抱、对称和中心的协调布局,由“夔”“角”“边”等部分组成,能给装饰环境带来稳定感、安祥感。
蒙古栽绒毯工艺亦传自新疆,地毯对常年生活在草原牧区的蒙古牧民来说,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因此,蒙古历来是我国地毯生产的重要产区。元朝以后,统治者对地毯织造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地毯的品种、内容均极为丰富。明清时期,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厄鲁特旗地区生产的地毯被归为宁夏毯,中部地区生产的地毯习惯称为包头毯。包头毯主要生产民间用毯和少量寺院用毯,品种包括蒙古游牧民族需要的蒙古包毯、马鞍毯、挂毯、地毯、坐毯等。
包头毯边框一般有四道边左右,多采用中心夔、角隅、大地、边框纹样组成“四菜一汤”式的格律体构图,有琴棋书画的博古式和牡丹花卉的美术花式。地毯整体构图具有左右相称,主题突出,主宾相应,虚实相生,色彩协调的特点。
藏毯指西藏、青海地区的栽线毯,图案粗犷,色彩艳丽,纹饰简洁大气,富于民族特色,深受世人喜爱。主要分为寺庙用毯和民间用毯。寺庙用毯有禅毯、柱毯、挂毯、门帘毯;民间用毯更追求实用性,主要有地毯、卡垫、马鞍毯等高原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边框道数相对较少,三道以下居多。由于受到当地毛织技术的限制及地域审美趣味的影响,藏毯呈现出造型粗犷简练、毯面布局灵活的艺术面貌,宗教气息浓厚。至清代,在藏毯装饰中常出现内地流行的吉祥花卉纹样,并与吉祥动物纹样进行组合,如“五福捧寿”“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凤穿牡丹”“双狮戏球”等。对这些来自异地的陌生动物形象的简单模仿,加之其独特的穿杆结扣编织工艺的特点,缺乏精细的特性限制,使得藏毯对这些动物纹样的刻画不拘小节,图案造型注重概括与简练,呈现朴拙、率真的风格特征。
经调研考察,近年来青海地区的藏毯图案经不断与外界交流与创新,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在青海银川已连续举办了17届“青海国际藏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手工地毯企业、专家等聚集于此交流、合作、发展。西藏地区的藏毯延续传统的藏毯图案样式为主,与产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或有一定关系。
据考证早在元代,北京就已有为皇宫编织地毯的作坊,但后来不知何故,地毯制作技术失传了。现在所说的“京毯”工艺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北京栽绒毯的色彩、图案是在包头地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艺与包头地毯相同,毯背为方块扣,纬细;另一种说法是,其制作技术实际上是清时从西藏传入的,由喇嘛僧胡其昌和徒弟在报国寺设地毯传习所,开创了京津地区的地毯业。但藏毯的编织为拉杆编结工艺,从京毯的编织工艺和图案风格来看,认为更倾向于源自包头的说法。经艺人们多年的摸索创新,逐渐形成图案构思新颖,样式端庄凝重,工艺别具一格的独特款式,成为中国古毯中销量最大的样式。
京式地毯由中心夔、角隅、大地、边框4部分组成,主要为“四菜一汤”式的格律体布局,四平八稳,典雅稳重[3]。夔纹一般为圆形团花分布在中心位置,角隅有拐子龙、宝相花等组成4个对称的角花,大地纹样以散点式排列,边框有外边、大边、内边3层,外边为素边,中间大边有缠枝牡丹纹、暗八仙等较厚重的花纹装饰,与中心夔、角隅的纹样元素相统一,软花式的纹样相对趋于活泼,因此内边一般以联珠纹、回纹等较简洁的几何纹饰,将大边与毯心纹样间隔开,起到节制、规整、丰富层次变化的作用。京式地毯色调偏沉稳的灰调,花纹通常需经过片剪工艺处理,层次错落,显得十分美观。
新疆毯的纹饰主要反映西域人民的生活环境,题材以植物花果和几何纹样为主。植物纹样主要呈平面化和几何化,描绘植物的俯视面和正侧面。常用八瓣花、四瓣花、西番莲、波斯菊、牡丹、蔷薇、莲花、石榴、巴旦木、忍冬、葡萄以及各种抽象几何化的植物元素,单独或多个组合出千变万化的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包含着抽象的几何纹,也包含着从动植物形象提炼、简化而来的呈几何形态的纹样,有三角纹、虚线纹、箭头纹、叉形双关纹、冠状纹(塔吉古丽)等。新疆地毯还将中原古老的吉祥纹样回纹、如意云纹、海水江崖纹、拐子龙纹和西方的棕榈纹、忍冬纹等融入其中[4]。新疆历史上除了原始宗教以外,还经历过三大宗教的影响,这些带有宗教色彩的图案也体现在地毯的图案当中,如佛教图案的莲花、花篮、卐字、联珠纹,基督教教徽十字架和带有伊斯兰色彩的长寿树等,不断进行融合与创新。
宁夏毯的纹饰主题根据用途各有特色。寺庙用毯以银川和阿拉善左旗生产的最为著名,包括幡毯、供桌毯、柱毯、禅毯、挂毯、门帘毯等,大多带有佛八宝、暗八仙、杂宝、卍字纹等佛道符号。柱毯常以升龙为主题,散点饰佛八宝、云纹、璎珞纹,下有海水江崖纹,上有联珠纹等,象征升龙连接人间与佛界,也称为“龙抱柱”毯。殿内挂毯常以佛像、喇嘛人物为主体纹样。作为贡品、礼品毯,纹饰多采用象征吉祥的图案元素,中心夔以团花为主,如正龙团花、龙凤团花、牡丹团花、蝙蝠团花、寿字团花、卍字团花、佛八宝较为常见。角隅常用缠枝花卉纹、卍字纹、盘肠纹、蝴蝶纹等。毯地常用如意云纹、蝙蝠纹、蝴蝶纹、花篮纹、狮纹、龙凤纹、牡丹、水仙、梅兰竹菊以及各种锦地图案,如卍字纹锦、花卉纹锦、龟背纹锦、几何纹锦等有规律地组合纹样覆盖整个毯面。边框以四道边居多,有联珠纹、回纹、卍字纹、串枝花卉纹、双龙戏珠纹、海水江崖纹等作二方连续排列。
蒙古毯纹饰取材于传统吉祥纹样和自然纹样,中心夔以团花或博古纹为主,角隅有折枝花卉纹、盘肠纹、卍字纹等,大地纹饰内容包罗万象,如山水、人物、飞禽走兽、植物花卉等。以飞禽走兽为主题的大多带有一定的喻意,如“鹿鹤同春”“金钱满地”“富贵平安”“二龙戏珠”“九龙闹海”“喜鹊登梅”等。植物花卉纹主要有佛手、菊花、莲花、石榴花、牡丹花、皮球花、宝相花等。另外还有古老的卐纹、回纹、云纹、卷草纹、福字、寿字等纹样,以及“佛八宝”的轮、螺、伞、盖、花、瓶、鱼、肠等等。边框图案有回纹、丁字纹、卐字纹、联珠纹、盘肠纹、海水纹、缠枝花卉纹、菱格花卉纹等[5]。蒙古栽绒毯的图案纹样就其主题来说,是集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形成的多元一体的艺术特征。
藏毯的寺庙用毯以各类藏传佛教纹样或符号为主,常见的如佛八宝、七珍、卍字纹、联珠纹、藏文、梵文、喇嘛像、佛像、龙纹等。民间用毯也加入佛教符号和中原流行的吉祥纹样,以莲花、牡丹、宝相花、梅花等花卉纹为主,其中牡丹是藏毯纹饰中最常出现的吉祥花卉纹样,以朵花、折枝、团花的形式出现。贵族用毯则多使用狮纹、虎皮纹、龙纹、团凤纹等瑞兽图案。边框包括回纹、联珠纹、海水江崖纹、佛八宝、折枝朵花、龙凤纹等。藏毯在吸收和借鉴中原地区的动植物吉祥纹样后,往往呈现出独特而浓郁的高原气质,如牡丹花纹样,花瓣寥寥、单层为主,程式化气息浓厚,而内地的牡丹以写生花为主,花型饱满、层次丰富、富贵妍丽。
京毯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主要有飞禽走兽类,如龙纹、凤纹、狮纹、仙鹤等;植物花卉类,如莲花、牡丹、宝相花、卷草、梅兰竹菊等;博古纹如琴棋书画、瓶鼎炉坛等;几何纹类,如回纹、绳纹、卐字纹等,且都被赋予了一定的吉祥寓意[6]。另外还吸收了古代青铜器、织锦、绘画中的艺术精华加以提炼,不断丰富着京式地毯的图案题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其他四大古毯的图案样式。
新疆地毯色彩明艳,以红色系为主,喜用冷暖色对比搭配,勾线调和,这种“外加皮”式的平涂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风格特征和明显的民族特色。宁夏毯配色体现了等级观念,以明黄色为主,因黄色是藏传佛教中最高级用色,也是宫廷的专用色,是皇权的象征。配以橙黄、橙红、深蓝、天蓝、棕、白等色,采用两晕色进行过渡,深浅对比、层次丰富、搭配有序,呈现典雅庄重的风格特征。蒙古毯在色彩上,寺庙所用地毯一般以黄色为主,民间多流行蓝色,最具特色的为包头生产的深蓝、黛蓝、浅蓝三色编织而成的三蓝毯,以及在三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三蓝、三蓝加彩等,色彩协调统一。藏毯毯地以大面积红色或蓝色为主,大地纹空间开阔,色彩纯度高且对比鲜明。京毯主要为官方织毯,直到清朝后期才在民间生产和使用,色彩以皇家专用的黄色、吉祥的红色、橙色以及典雅端庄的蓝色等为主,以其他色彩点缀,配色协调、稳重,与四平八稳的构图相应,体现皇家威仪。到后期,民间生产的京毯配色相对丰富、明快。
我国传统地毯图案的产生有赖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在长期的交流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并经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向前发展。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变,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传统地毯各产区都开始注重使图案设计与现代室内风格之间形成统一的关系。如使用简化、抽象的纹样元素,自由、舒展的结构布局,开阔的毯地空间,减少边框或无边框装饰等。然而盲目以市场流行为主导的图案创新,使地毯图案产生了同质化现象。千百年来形成的图案样式,使我国传统地毯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是现代图案创新的文化源泉。因此,需要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文化交流、哲学观念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去了解传统地毯图案的艺术特征,才能更好地将传统与现代、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以满足当下多元化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