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广毅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将其视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仍采用高耗能模式进行发展,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代价提升整体经济效益,最终得不偿失。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旨在使企业生产耗能模式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之与我国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中的各项改革相适应,加快社会改革的步伐,保证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的实现,最终保证我国低碳经济能够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低碳经济被我国政府视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世界第二。在我国,由于相关技术不甚发达,管理者出于对资金和资源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会选择高耗能模式作为企业的发展模式,这一现象严重增加了我国企业的碳排放量,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破坏,与我国一贯坚持的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严重的矛盾。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大会决定启动“绿色气候基金”[1]。伴随着世界性气候谈判的开展与国际组织间合作的频繁、密切进行,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应该重新审视国内企业的碳排放问题,依靠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碳排放,为“地球村”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出口的产品具备“加工程度浅”“附加值低”的特点,无法很好地提升相关国际贸易贡献率,而实行低碳经济则能够针对该困境,解决企业自身贸易出口过程中的能耗问题与环保问题,使我国国际贸易事业不断向好发展。环保问题引起的贸易纠纷日益增加,为了实现单一的环保目的,许多国家采取了限制进口的相关措施,相关的贸易壁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出口经济的发展,故此,发展低碳经济,应对贸易壁垒,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事业取得贸易优势的一大必要手段。
纺织服装业对相关价值链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被发达国家“俘获”并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成为长期以代工模式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工厂”。国外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受害国之一。据调查,2010年1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事业在平稳回暖的过程中,仍不断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相关措施带来的伤害,加之在经济全球化、产品生产国际分工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纺织业的相关利润增长已呈疲软态势。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纺织行业必须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向节能、环保、低碳的经济模式转变,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突破贸易壁垒。
受低碳经济计划的影响,我国政府对服装纺织产品的出口过程提出了低碳化要求,即全面降低此类产品在生产、使用、废弃处理等方面的碳排放量,使该排放量符合相关国际标准。然而,在降低相关过程碳排放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大多数企业发现自身缺乏充足的低碳化设备,究其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员工工资、场地租赁费用、相关原材料价格等影响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相关成本优势不断减弱。应对金融危机,已经耗费了我国纺织出口相关企业的大量精力,故而,在此基础之上如果为了减少相关碳排放而加大对购进“低碳化”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则会进一步降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事业的成本优势。因此,如何保持相关成本优势,成为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
低碳经济在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成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生产方面实现技术的进步[3]。根据“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企业的技术进步往往与外部环境的刺激密切相关。在缺乏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发展通常是循序渐进式的,而竞争等外部压力的引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热情,使企业的技术发展出现飞跃性进步。在我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相关生产设备往往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故整体生产水平与生产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更好地说明了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相关技术有待提升这一事实。
作为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政府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为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目前,我国与节能减排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然而,这些现行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足以适应低碳时代的发展要求。故此,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处理相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针对低碳经济出台相关重要政策,为企业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新能源开发等环节建立长效的法律机制与政策措施,并结合我国相关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的碳排放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借助宏观调控手段对相关企业进行积极引导,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鼓励具备经济条件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加快对新技术的引入、购进新设备,增强其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对不具备基本竞争力的相关企业,则进行适当的淘汰。
从长期来看,碳关税等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会刺激出口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采用更加清洁的节能减排技术进行生产和贸易[1]。目前,我国大多数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使用煤炭等传统资源作为相关生产环节的唯一能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故此,我国应该全面实施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政府相关财政投入,积极开发诸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使国内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逐步摆脱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的高度依赖,进而减少我国企业的整体碳排放。
对新能源的开发往往离不开新技术。我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在明确对低碳经济相关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对纺织服装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设备、工艺、技术的研究。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对生产方式进行优化。据研究,我国对欧美国家出口的服装大多是受到外商委托而进行加工的产品,其中80%以上的利润仍然由欧美进口商获得,如果再加上低碳壁垒的影响,那么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此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利润就会变得更低。因此,企业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入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制定新标准、开发新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主要以加工型企业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产品的生产装配环节赚取低廉的加工费。产品在加工环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往往是最严重的,碳排放量相较于其他环节也更大,获得的利益相较于其他环节却更少。相比之下,产品在设计与营销等高端环节,则几乎没有碳排放,而本身获取的收益却更多。故此,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相关企业应该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步伐,在参加产业链相关工作中,主动尝试参与产品的设计、营销等环节,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走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国际政府间的协商谈判,争取企业发展的主动权,进一步突破贸易壁垒,同时增大企业的利润空间[4]。
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过程中,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制,能够鼓励优秀企业大力发展新技术,淘汰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提升本行业的整体实力;通过对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减少我国企业的碳排放,打破贸易壁垒,使企业进一步摆脱对传统燃料的依赖,并缓解相关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衍生的成本增加问题,为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保障,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更好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