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炜灵,唐 静
产后疲乏是指个体自我感觉处于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疲力尽的病理状态,能够降低个体的脑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能力。近20年来欧美国家都将产后疲乏列入妇女产后最应关注的五大问题之一[1]。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关于产后疲乏的相关调查,对于现在理解产后疲乏特点及危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显示,产后疲乏是女性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疲乏的女性无法靠自身调节解决问题,同时疲乏状态存在渐进性,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既往研究显示,约52%的女性在产后18个月内存在不同程度的产后疲乏[2],而Troy等[3]指出,约62%的女性在产后6周内都存在产后疲乏。关于产后疲乏形成的原因目前研究较少,Corwin等[4]研究显示,子女数量越多,产后疲乏程度越重。此外多数研究指出,婴儿护理工作量大、分娩方式、婴儿喂养方式等因素与产后疲乏的发生具有一定联系[5-7]。产后疲乏可导致产后抑郁、虐待儿童、过早中止母乳喂养及婴儿发育水平低下等不良后果,Corwin等[8]研究显示,产后疲乏能够引起产妇产后恢复时间延长,同时可作为产后抑郁的一个预测因子。最新一项关于产后疲乏与产后抑郁症状的Meta分析显示,抑郁症状与产后疲乏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及早进行产后疲乏的有效管理对于防止抑郁症状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9]。总之,产后疲乏是影响女性产后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产后疲乏的评估有助于在早期阶段发现高危人群,而分析产后疲乏的危险因素对于临床上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对产后疲乏的危险因素及常用的评估工具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护理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1 社会学因素
1.1.1 子女数量 Mcqueen等[10]研究显示,子女数量越多,产妇产后疲乏水平越高。Paltridge等[11]研究显示,与仅有1个子女的母亲相比,有3个或更多子女的母亲产后疲乏水平更高。子女数量多的母亲由于需在产后兼顾其他子女,需要同时管理多种角色,可能出现家务协助及儿童照管缺乏的情况,自身精力消耗过大,发生产后疲乏的概率明显高于子女数量少的女性。
1.1.2 家庭及婴儿照顾工作量 Doering等[12]研究显示,照看婴儿及儿童工作量大、同时管理多种家庭角色及缺乏家务协助都会增高女性产后疲乏水平。产后疲乏与婴儿照顾工作量呈正相关,国外学者在研究婴儿哭闹与产妇产后疲乏的相关性时,提出了产妇休息及婴儿舒缓适应圈的概念框架,以婴儿及产妇的需求为核心,当婴儿的需求被满足后产妇才能获得较好的休息,休息好之后能更好地满足婴儿的需求,若婴儿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哭闹严重会影响该适应圈,产妇常无法获得较好的休息,从而产生产后疲乏甚至抑郁[13]。产后部分女性会将家庭责任及子女放在高于自己的位置,对女性未来健康状况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会对女性处理家庭成员的关系带来一定困扰。
1.1.3 喂养方式 Runquist[14]研究显示,采用母乳喂养的女性与采用营养品喂养的女性相比,发生产后疲乏的风险更高。Grassley等[15]研究显示,采用母乳喂养的女性产后疲乏水平较非母乳喂养女性更高。母乳喂养需母亲亲力亲为,随着婴儿的成长,需求的母乳量也越来越多,母亲泌乳需求也会逐渐增加,会使女性出现精疲力竭、消耗殆尽的感觉,不仅增加产后疲乏发生风险,也升高了产后疲乏的水平。
1.1.4 社会支持水平 Taylor等[16]研究显示,女性产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产后疲乏发生风险就越低,产后疲乏水平与产后来自配偶的支持呈明显负相关。部分产后女性认为疲乏是分娩的自然后果[17],进而忽略这些问题,在寻求专业支持方面持怀疑态度,同时认为产后疲乏是育儿的预期部分,进而未重视疲乏。较低的社会支持水平会增加母亲的无力感,在照顾子女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与他人沟通,引起多种负性情绪,进而导致产后疲乏。
1.2 生理因素
1.2.1 产后生理变化 产后女性会出现体重下降、循环血量减少、腹腔及胸腔内脏器突然移位、怀孕及生产后遗症、激素水平突然改变,多种改变都会导致产后疲乏的出现。Taylor等[16]通过对504名健康产妇的疲乏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产后1周时女性产后疲乏水平与产后出血量呈正相关。相关研究也指出,产后伤口修复、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产后失血都会导致产后疲乏水平的升高[18]。
1.2.2 分娩方式 Maloni等[19]研究显示,与自然分娩的女性相比,剖宫产女性出现产后疲乏的风险更高,同时该研究还指出,剖宫产后女性易出现子宫切口出血、感染、月经异常、伤口疼痛等,均会引起女性能量的丢失,导致产后疲乏。Taylor等[16]研究显示,剖宫产及产程过长会增高女性产后疲乏水平,顺产的女性较剖宫产女性产后疲乏程度更低。
1.2.3 产后并发症 Corwin等[4]研究显示,贫血、甲状腺功能障碍、感染、月经不调等均能引起产后疲乏。国内赵梨媛[20]研究显示,疲乏作为贫血的主要症状之一,产后出现贫血与疲乏的普遍性呈显著相关关系。国内金蕾春等[21]研究表明,产后疲乏在尿路感染女性中更为常见。甲状腺功能障碍与产后疲乏的相关研究指出,疲乏可继发于甲状腺功能障碍,4%~7%的女性在产后可出现甲状腺功能障碍。
1.2.4 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越差,产后疲乏发生风险越高,产后疲乏水平越高。多数学者指出,产后1个月内睡眠困难、片段式睡眠模式及睡眠缺乏均与产后疲乏水平有关,在产后1周内睡眠时间较长的女性与睡眠时间较短的女性相比,产后疲乏水平更低[22-23]。睡眠缺乏是引起产后2~3个月内高程度疲乏的重要因素[24]。
1.3 心理因素 张春容等[25]研究显示,焦虑水平越重,女性产后疲乏发生风险越高。Taylor等[16]研究显示,产后的状态性焦虑是产后疲乏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研究显示,产后疲乏既是产后抑郁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26]。Jiang等[27]指出,母亲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类型也与产后疲乏的发生密切相关,部分气质类型的母亲更容易发生产后疲乏,且产后疲乏水平更高。
2.1 李氏疲乏量表 李氏疲乏量表(The Lee Fatigue Scale,LFS)是由Lee等[28]修订形成,又名视觉模拟疲乏评定量表、数值评定量表。该量表由5个关于精力方面的项目及13个关于疲劳方面的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又具体表现为一条长度10 cm的线段。在进行疲乏测评时,受试者根据自身真实感受在每条线段上做标记即可。为了让LFS量表更加适合在我国人群中使用,研究者开发了汉化版精简版LFS(C-LFS-SF),总共由7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分数范围为0~10分,总分在0~70分,得分越高说明疲乏程度越严重。目前研究显示,C-LFS-SF量表的重测信度>0.87,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7~0.99,其结构效度及内容效度均较高[29]。C-LFS-SF是我国孕妇产后疲乏早期评估及诊断较好的工具。
2.2 多维疲劳量表 多维疲劳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20,MFI)是由Smets等[30]修订而成,为自评量表,总共包含身体疲劳、活动减少、机动降低、一般疲劳和精神疲劳5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范围为1~5分,分别表示不符合至完全符合,总分范围在20~100分,分数与疲乏程度呈正相关。MFI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疲劳量表之一,几乎适用于所有人群,MFI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4,具有较高的信效度。Holm等[31]将其用于评估铁剂治疗产褥期出血对产后疲乏的影响,Güven等[32]将该量表用于评估产后疲乏与产褥期出血的关系,均显示出信效度较高的优点。MFI中文版量表共包含活动减少、脑力疲劳、体力疲劳及动力下降4个维度,共20个条目。MFI中文版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8,折半信度为0.89。目前MFI中文版量表在我国产妇产后疲乏中的应用相关报道较少,其评估效果还有待大样本研究验证。
2.3 产后累积疲乏量表 产后累积疲乏量表(The Postnatal Accumulated Fatigue Scale,PAFS)由Tsuchiya等[33]编制,包括认知方面、身体方面及情感方面3个维度,共计13个条目。PAFS量表每个条目得分范围为0~3分,总分0~39分,分数与疲劳程度呈正相关。该量表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9,能够较好协助研究人员从认知、情绪、身体3个维度评估产后疲乏。Asazawa等[34]将该量表应用于评估芳香疗法对产后疲乏缓解作用的研究中。PAFS量表目前仅在以日语为母语的女性中使用,尚未翻译成其他语言。
2.4 产后疲乏量表 产后疲乏量表(Postpartum Fatigue Scale,PFS)由Milligan等[35]编制,总共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范围1~4分,总分范围10~40分,分数与疲乏程度成正比。Taylor等[16]将其用于评估产后6个月内妇女的焦虑情绪对产后疲乏的影响,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8。PFS量表评估内容不全面,在选择时应谨慎。
2.5 疲乏症状量表 疲乏症状量表(Fatigue Symptom Checklist,FSC)最早在1971年被用于评估日本工人的疲乏症状,此后由美国学者将该量表的修订版本应用于测量产妇产后疲乏。该量表的修订版本包含3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为0分或1分,总分范围0~30分,分数与疲乏程度呈正相关。FSC量表包括心理疲乏子量表、生理疲乏子量表及疲乏症状子量表共3个子量表,其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2~0.95,具有较好的信效度。Doering等[36]将该量表用于研究美国产妇产后疲乏与睡眠的关系。
产后6周内是产妇产后疲乏的高发时期,子女数量、家庭及婴儿护理工作量、婴儿喂养方式、睡眠质量、家庭内外支持水平等均是产妇产后疲乏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在进行产后护理时应重视随访工作,给予产妇相应的支持及帮助,利用目前联系方式的便利,做好产妇出院后的延伸护理,以缓解产妇产后疲乏程度或降低产妇产后疲乏的发生率。
在评估产后疲乏方面已有较多工具能够满足临床应用,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多数量表为普适性量表,针对特定产后疲乏的量表评估工具缺乏;②产后疲乏的定义尚存在争议,导致产后疲乏的评估工具尚缺乏统一的金标准;③随着目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各领域有关产后疲乏的问题逐渐被提上议程,但国内目前仍缺乏针对产后疲乏管理的相关研究。对于评估工具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出产后疲乏的程度,在选择评估工具时应注意评估工具的概念基础是否与计划应用中的现象概念一致,测量方法是否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评估工具是否与其预期用途一致。本研究从产后疲乏的危险因素及常用的评估工具进行综述,结果显示目前关于产后疲乏相关影响因素尚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选择的危险因素无法完全涵盖产后疲乏的方方面面,而在评估工具方面有待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