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视阈下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现实反思与破解之道

2021-12-30 02:57苏州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与职业发展中心张承祖段修磊
内江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防控

◇苏州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与职业发展中心 张承祖 段修磊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压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是高校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校社会服务及人才培养的集中展示。本文结合疫情以来就业工作的现状,在对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现实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破解之道,从操作层面为全国高校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标提供价值参考。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举国上下打响了疫情防控的阻击战。疫情防控期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盼复产、工人盼复工、学生盼复学、毕业生盼就业。受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如何在确保应届毕业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减少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是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探索疫情防控背景下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破解之道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就业形势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而“稳就业”位于“六稳”之首,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稳就业”不仅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而且是国家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加剧失衡。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举行了专题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介绍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文件,集全国之力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2 疫情防控视阈下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现实反思

疫情的爆发使得作为人才选聘传统形式的校园招聘从线下面对面转为线上语音或视频,受疫情及经济增长放缓等社会大环境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超长寒假滋生惰性心理,毕业生求职就业意愿不强,延迟就业现象普遍;用人单位不合理的招聘条件,加剧了不同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平衡;网络招聘增加毕业生求职难度,毕业生实习签约受阻,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任务目标的实现更加艰难。

(1)受疫情及经济增长放缓大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按照奥肯定律,国家经济增长会降低失业率,带动就业率增加,从而形成“国家经济增长-失业率降低-就业率增加”的良性正循环。我国经济自2010年以来,GDP增速呈现总体下行的趋势,年增速从2010年的10.6%下降到2019年的6.1%,下降了4.5个百分点。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停工停产,服务业暂停开放,国民居家防护,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不仅规模最大,而且增幅是2012年以来的最大值。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留学回国的毕业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随着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涌现、研究生扩招等,研究生等高学历学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市场,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尤其是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总体压缩,原定招聘计划延迟或缩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2)超长寒假滋生惰性心理,毕业生就业意愿不强,延迟就业现象普遍。疫情给学生送上了“加长版”的寒假,限制出行、居家隔离、无所事事的寒假或多或少使毕业生养成了吃饭睡觉玩手机看电视的懒惰习惯。居家防护的环境远离求职就业的氛围,对就业市场供需把握不准,没有明晰的求职目标,对自身缺乏合理的定位,就业准备不足且单一,在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的选择上盲目追求某些热门或高端的行业,忽视基层就业、中小微企业就业岗位,在择业中还存在互相攀比的就业心理。用人单位原有的招聘计划因疫情而中止或延迟,原本完整顺畅的就业工作推进流程和毕业生求职就业计划被彻底的打乱,滋生了毕业生的惰性心理。加之当今的90后及00后大学生大部分学生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家庭和学生的就业紧迫性不足,毕业生就业意愿所有降低,部分学生成为“慢就业”、“懒就业”一族。毕业生就业选择更趋自主化、多元化,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非理性选择备战“考研”、“公考”,使得延迟就业现象越发普遍。

(3)用人单位不合理的招聘条件,加剧了不同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平衡。虽然中国经济当前稳中向好,市场回旋余地大,发展动力足、韧性强。但自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疫情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升华,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冲击效应渐次显现。加之高校办学趋同性越来越强,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用工需求减少,许多学校原有的特色和优势不再突出。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一些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不合理限制条件,尤其是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非“985”、“211”和“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不要,甚至“选调生”招考也大大倾斜于“985”、“211”和“双一流”高校,加剧了不同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平衡。

(4)网络招聘增加求职难度,毕业生实习签约受影响。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全国高校出现了春季学期延迟开学的情形。不提前返校、不给学校和社会添堵应成为广大高校师生的共识。但居家防护在保证降低感染风险的同时,也阻隔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面对面沟通。几十年如一日的线下招聘也统统取消,企业春招被扼杀在摇篮里。毕业生问卷调研数据显示,参加网络招聘会成功的可能性低于线下求职,而且线上招聘增加了毕业生求职的难度。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招聘会与用人单位达成签约意向,但受疫情的影响,根据属地管控的原则,毕业生无法去单位所在地实习,而用人单位提出必须经过实习后方可签订就业协议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签约,而且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通网上签约系统,但由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没有真正的面对面交流,对毕业生整体的形象和综合素质没有一定的把握,即使双方已达成签约意向,但来自一方或双方的毁约偶有发生,对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带来一定的阻力。

3 疫情防控背景下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破解之道

面对疫情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高校就业工作者要紧跟形势变化,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掌握主动权,从就业工作的组织、就业市场的拓展、就业指导的跟进上精准发力,化“危”为“机”,强化靶向思维、互联网思维、平台思维、政策思维,通过政策和服务的结构性优化,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强化靶向思维,组织领导不放松,责任担当不懈怠。疫情防控期间,要成立就业工作专项领导小组,结合疫情防控的需要及就业工作的实际,开展就业形势研判,主动作为,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问题短板,靶向施策,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统一工作部署,夯实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监督检查,从顶层设计夯实就业工作的组织保障。举全校之力共同探讨疫情防控期间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措施,在全校营造“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人人重视就业”的浓厚氛围,强化制度保证,确保毕业生就业稳步推进。

(2)强化互联网思维,市场拓展不停滞,网上招聘不停歇。疫情防控期间,要确保用人单位、就业老师、毕业生联系畅通,最大可能降低疫情的影响。充分利用就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助推就业工作,积极联络人才中心等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和用人单位,推介地方人社部门网络招聘会,广泛邀请用人单位举办网上招聘会和空中宣讲会,积极探索“互联网+招聘”模式,多措并举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充分发挥“校院联动”的就业工作特色,结合专业分布、学科特色,举办综合类、行业类、专业类及特色类网络招聘会,同时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就创业基地和校友企业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精准推送岗位,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完成线上招聘及签约服务。

(3)强化平台思维,就业服务不打烊,线上服务不打折。疫情防控期间,学校要坚持“就业服务不打烊,线上服务不打折”的要求,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加强思想引领,优化就业服务,加大就业宣传,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大招聘信息的宣传力度,统筹利用各种就业平台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架构快速沟通的桥梁,使就业工作从“点对面”发展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力求就业服务个性化、信息化、精准化。通过问卷调查,细化就业摸底,实时跟踪用人单位及毕业生需求,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服务。用好用足教育部“24365”及各级各类就业服务平台,对接打通“空中宣讲—线上面试—在线签约”绿色通道,立足新形势新诉求,加强网上就业指导服务,实现就业服务精准化、全覆盖。加强特殊群体个性服务,全面掌握经济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少数民族等毕业生情况,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和分类指导,对湖北籍毕业生给予更多关爱,提供精准帮扶,加大心理辅导,构建网格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就业新业态,实现特定时期就业指导服务的“不断线”。

(4)强化政策思维,响应国家号召,精准对接国家政策。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高校要主动响应国家号召,精准化对接国家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建设项目,围绕“一带一路”、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对接人才需求,向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输送毕业生。鼓动毕业生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契机,引导毕业生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就业创业,积极拓展新兴业态就业空间,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响应国家和地方实施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基层项目,认真宣讲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既是今天的求职者,也将是未来的工作提供者。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反映,也是高校社会责任的真实体现。高校毕业生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主动作为,不断提升自身求职竞争力,高校要紧跟形势变化,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凝聚全校合力,整合优势资源,挖掘发展潜力,迎难而上,育新机开新局,全力以赴为毕业生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1.举证责任倒置对劳动争议仲裁有什么意义?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