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扬
(中央美术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北京,100102)
产品设计师作为职业产生的时间并不长,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也就100多年的历史,虽然历史不长,但是发展变化的轨迹却异常之快。产品设计创新是市场的引领者,产品设计教育创新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强调产品设计造型语言的同时,科技的发展也需要重新定义产品设计专业的范畴和概念。2010年,德国科隆设计学院进行了全面的学科改革,将原有的信息设计和产品设计整合为设计专业,学生之间不再有清晰的专业界线,而是通过项目制将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核心题目组合在一起,共同解决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焦点问题。2012年,斯坦福大学成立了创新设计研究院,把科学家、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召集在一起进行创意研究。因此,未来中国的设计教育应该朝着立足国内现状、具备国际视野、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人文情感等方向发展。
当下社会的发展模式已经从过去的生产制造型转变为创新媒介型,智能制造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加工模式(工业4.0),互联网与物联网线上线下活动也产生了新的交流语言。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媒体艺术等不断推陈出新,也为人的生活创造了新的想象空间。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产品设计的就业和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也为产品设计学科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传道者”,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中国未来设计教育应该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开放教学平台、改善管理结构,形成以教授为核心的治学体系。引进教学领域和实践经验方面的专家和教授,将工程师、艺术家、理论家、评论家召集在一起,构成全方位思辨的大学教学的人才网络。产品设计教育升级既不是简单的传统造物教育,也不是单一领域知识的探索,而是建立在不同学科范围内创新思维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这种训练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知识并不只是按照科学的理性思维来找到答案,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教书育人的真正目标。教育不仅仅是把过去的知识罗列出来,而是要激活人的创造力,只有创造力才能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社会价值的认可,培养人的创造潜能才是真正的价值。
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高校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产品设计教育的同一性。北京聚集了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等全国一流大学,他们规模小、招生数量少,是精英式教学的典范,因此可以用国际前沿的设计水准来衡量。他们的使命是为全球产品设计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在中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艺术设计院校,学生众多、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满足地方需求的设计应用型人才。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学生基本是以服从家长的意愿规划自己的学业,学生身上承载的是家长们的期望,学生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习目标和志向。学生学习轨迹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都是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大学报考志愿也大多是听从于父母,学生的社会认知概念不清晰,缺乏社会生活成长经验。因此,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走进生活本质,寻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产品设计战略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本地化、绿色化到全球化,新一轮工业革命改变了我们熟悉的世界。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正在渐渐失去其光彩照人的外衣,被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所赶超,世界正在朝着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成功轨迹足以证明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以英国为开端的现代社会模式,最终被设计教育兴起的德国所赶超,现代教育对德国现代工业地位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蜕变,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谱写了新的篇章。
发达的教育理念促进了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21世纪中国的崛起首先需要形成独特的教育先导理念,探索设计教育的有效方法,一方面要弥补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在高科技时代形成适合我国的特色教育模式。中国的设计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经济改革开放的同时,文化领域也开始了深刻的反思——重建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魅力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经济体之一,也是著名的“世界工厂”,随着资源的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要想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品牌服务意识、构建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新环境,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
社会化思考是对新时代设计提出的新目标。除了产品设计专业基本技能、人与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日趋重要,这就需要新的教育模式去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设计态度、现代设计思维以及自我营销能力。本文通过对设计教育进行全因素分析,针对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未来产品设计师的技能要求(4I)和新型教育模式(4P),如图1所示。
图1 4IP模型 作者自绘
(1)1I:互联网(Internet)
互联网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在线教育可以集中国内各个院校的优质资源,每个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甚至是世界各种教育资源。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是以爱好和兴趣为主体的自学平台,全球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了无限可能,在线教育将会成为国内设计师开拓国际化视野的重要途径。云存储、光纤传导技术、信息的高速交换是构建虚拟社会的基础,未来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加灵活,针对性更强,在线教育会成为个性定制的新型教育模式,同时,基础教育也不再是简单的基础课程模式,而是针对性极强的、以发展个性为目标的综合基础课程,学生们能够在此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在新知识面前,教授也将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这场以模仿人脑为目标的数字革命,计算机是脑力劳动的机械化,软件就是思想的自动化。
但是,在线的网络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社会多种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出版社、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也可以通过网络提高使用效率。时空不再是思想和思维发展的制约要素,网络为设计教育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思想交流工具,构建了新的学术交流互动模式。
(2)2I: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智能制造广泛应用于现代产品加工,平台、数据的云存储解决了数据保存和传输的问题。现有的手工和虚拟实验室平台、3D打印技术、CNC数控成型等可以为产品设计提供快速成型方式。在线教学只打开了学习设计的一扇窗,不同院校、不同专家可以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的学生提供最新的讲座、知识和技能来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设计教学的方法和环节,在虚拟现实的辅助下可实现新的产品模型和仿真模拟,一个仿真三维立体模型或者产品原型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呈现出来,减少了技术和材料对设计创意的束缚,为学生创意的实现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快速成型则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方便找出产品缺点和设计的修改,为学生学习设计提供了便利条件[2]。
20世纪是机械时代,21世纪迎接我们的是智能,我们需要的不是加工手段,教育的目标也不是培养操作技术人员。面对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新的城市空间、新的城市文化、新的生活模式,我们鼓励重新定义和改变现有的生活。
(3)3I:交互产品(Interaction)
一百多年的产品设计发展史也是一部新材料、新工艺发展史。从实木的椅子到脚踩的缝纫机,从烧火煮饭的灶台到手指按键的电饭煲,从脚踏自行车到自动驾驶小汽车,产品的定义在无限扩充;从单一的材料工艺与造型手法到使用功能的配合,从界面设计的符号学、语义学到交互设计的软件硬件,产品的纬度不断扩大,产品设计师的知识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品设计的未来不再是简单的硬件和实体,而是软件和智能两者的结合。包豪斯的基础教学只关注前一部分,产品设计已经从基本的功能追求转化到情景体验,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设计教育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
由于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仅有基本功能的产品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程序、界面、人机交流方式、人工智能的嵌入加强了人与产品的多层面联系。计算机是通用机器,是无针对性的系统,而软件本身是无形的,它只有通过界面才能变得具体,具体化和定义了计算机的应用,而将无形转化为具体是一项设计任务。在感官层面,软件只存在于界面的形式,界面是设计过程的结果,所以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并不仅仅是使软件可操作,它同时也表达了我们的想法和我们对计算机的理解,没有界面,计算机就无法呈现在世界上。未来,制造体系都将转变为以计算机革命为基础的智造系统,因此,设计教育未来的需求将为智造系统服务。
(4)4I:个人身份(ID)
设计师个人风格的塑造不仅仅是单纯地强调个人发展,也是产品设计教育的一个重点目标。虽然在以前的设计教育中有所侧重,但仍有不足之处。个体独立思维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个人风格的构建,也是时代风格的体现。自包豪斯开始,学生与教授的关系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而包豪斯的双导师制成为当时的创举,他强调艺术与技术在设计教育的作用,使得教授从学术权威转变为学习的引领者。“做中学”的重点不是教,而是个人的领悟能力。个人在虚拟与现实的空间内很容易迷失自己,因此需要有经验者的引导,教授自然而然就以全新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伙伴,引导学生如何将知识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这也重新定义了基础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5)1P:专业技能(Professional)
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成为产品设计的基础学科,知识和技能是设计思想实现的基础。从百年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由不同的阶段组成,这一阶段的发展促进了下一阶段的进步,过多强调某一方面的特征会导致下一阶段的调整,包豪斯的艺术理念和乌尔姆过度的理性思维都成为他们消亡的主要原因,但也成为设计教育后续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打破了人们原有的认知和想象,以技术推动为主导的思想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意识,而艺术的作用被过分低估。但是,这种态度将会改变,因为技术与艺术需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这个时代,技术代替了经验,知识和技能变成了字典和教科书,随时可查可用,而智力的开拓、想象力的开发、潜能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设计专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6)2P:项目(Project)
项目是有效学习的方式,共同进入一种场景。以项目主导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并不是以市场为准则,而是找到与市场沟通的一种方式,这样才能把学习和应用更好地连接在一起,把基础知识技能转变成现实的工作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项目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以项目为引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产品设计学习的有效途径。此项目不是以前提及的项目,其重点不在于实际产品开发,而是对如何产生有意义的项目的思考,以多角度考虑项目的需求与供给,从而解决发展方向的问题。
(7)3P:教授团队(Professor)
当今社会存在经济和金钱至上的思想,这严重歪曲了教育的目标,降低了人的道德水准,因此需要有担当的教育家挺身而出,成为新时代的垦荒者。这个重任就落在了秉承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教授身上,只有有效发挥教授的专业性才能扭转现在社会的不良风气。传统意义的教授体现的是专业学术知识水平,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授的职责和工作范围逐渐扩大,他们慢慢从专家的身份变成了推动科技进步的主力军,从而引领未来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也通过组织和参与重大社会活动,成为打通学校和社会、专业与应用、学术与发展的桥梁,形成了跨界教授联盟治学体系。
(8)4P:自我表达(Presentation)
沟通交流能力是产品设计师必备技能。产品设计师新的社会定位不只是一个产品和问题的解决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解决问题的组织者。未来的跨界不再是专业范围内或者美学范围内的学科交叉,而是艺术与科学在人文与经济等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交叉。设计师将成为连接各专业的纽带,因为他们了解问题的所在。首先,设计师是生产和消费对话的组织者,是最前端和最后端的统筹者。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科学、技术、生物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因项目组织到一起,未来设计师则充当项目的协调者和问题的解决者。因此,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成为产品设计师的必备能力。
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方式的改变,学校将从过去独立的教学场所变成社会研究的高级平台和以学校为核心的社会教育平台。
手工时代,工匠既是产品的设计者也是实践者;工业时代,设计与制作分工,进行系统化、批量化生产,设计师的主要角色是利用专业的技术知识把产品视觉化;信息时代,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则是将信息视觉化,再将其以某种媒介呈现。因此,产品设计教育转型迫在眉睫,应该在原有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三个层次、一个目标。
997 Efficacy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with stent-retriever for anterior circulation distal vessel occlusion
(1)敏锐度: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艺术家对社会、对美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新事物的发现都具有高度敏锐的洞察力,这种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思维反应,不是简单的艺术家的审美和造型,而是社会感知力。
(2)分析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虚拟与现实的世界让人应接不暇。大量的信息让人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如何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困扰,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状态中去伪存真、找到核心问题是大数据环境下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分析是判断的前提条件,只有良好的分析能力才能在各种社会现象中发掘本质、进行判断。
(3)转换能力:知识不是工具,不能达到学习后就能立即解决问题,而是要依靠人的思维能力,经过信息的过滤、分析、推理等过程来解决问题。
(4)媒介运用能力:媒介包括自我展示平台,自我营销能力,与制造商、消费者和媒体的关系,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具有建立在专业基础能力上的社交能力。
(5)全系统:即全因素的思考能力,产品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产品,系统化的服务型设计是未来的解决方案,只有以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进步。
(6)细节(品质):创意不是空谈理想和理论的陈述,更多需要实践的转化,设计概念的完美演绎一定是细节的支撑打造出来的,否则设计思想也会因细节的失败而失去光彩。
工业革命不是依序发生的,而是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的同时发生,手工与机器并存就如同印刷书籍、生产家具、制造设备、开发软件硬件和服务并存一样。未来的社会是多维度发展,职业不再是人必须的生存模式,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位置。在开放的平台下,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三个层次的能力:第一,以技能应用为基础的实践型设计人才,成为未来行业中的操作者和实践者;第二,事件的组织者、发起者、领先人物,成为改变未来的中坚因素;第三,引领未来发展的智慧型设计师,将影响和引导未来新的潮流。
未来的市场不再以多种行业、不同个体的形式出现,而是在新的经济模式中各要素形成整体的关系。项目产生的形式多种多样,解决的办法也各具特色,项目不再是课堂上的某一课题,而是未来商业的一种组织模式,其中,专业人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分工合作,既有各自专业特长的发挥,又有团队合作形成合力。
20世纪工业发展历程是艺术与技术共同成长、互相见证的过程,未来的发展则依靠哲学和科学的共同作用;20世纪是以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为主导的社会发展,而今天关注的则是设计批评与设计伦理,以及对法律和道德的重新界定。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解决自身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正在由单一的结构向复杂化转化,设计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化趋势下,中国产品设计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从西方教育模式中寻找灵感,学习借鉴德国实践型教学的核心思想,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虚拟和现实教学车间来开展专业教育,并在完善基本硬件设施条件的情况下,加强与国外教师资源交流,改善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如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家居产品设计系成立,坐落于央美燕郊校区,是针对国内产业发展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为目的而建立的。2012年,央美家居产品设计系与德国萨尔造型艺术学院签订了共同发展专业教育的合作协议,双方互派师资和学生交流,成为探索新时代产品设计教育的典范。
由于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导致中国城市面貌趋同、文脉缺失,而产业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所产生的新问题必将催生新的设计教育模式。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设计教育领域不再是单一的艺术教育,将拓展成为造型与设计、建筑、人文等学科群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现代形态美术教育学科结构[3]。
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品牌大国,制造业要想从OEM转换到ODM,必须要大力发展产品设计教育以促进企业转型。设计教育不仅要注重对中国传统生活的内涵研究,还要注重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互相融合,从而培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创新思维与市场结合的创新型人才,预测和形成新的设计潮流。
西方产业化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自设计教育成熟到现在一直沿用这种模式。经济结构决定了教育体制,教育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人们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形成社会良好的道德标准,但是在商业社会中,教育慢慢变得急功近利了。新时代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劳动力被高科技取代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并逐渐发展成追逐利润的过程,同时也限定了人的思想和能力,这是新时代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大学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和设施保障,除了高速发达的网络平台,大学还需要有现代工艺呈现的实验平台,以培养学生自我独立的学习意识,让他们能够从兴趣出发、手脑结合,使创意思维真正落地。在此方面,中国的设计教育应引入德国产品设计教育的先进经验,让新技术成为创意设计的重要成型手段。同时,在传统工艺和材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材料的应用和新工艺方式的探究,以应对未来的设计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市场接轨的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
打造开环式大学实践性教学发展的过程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2013年),从教室到车间,建立了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燕郊校园内设立了木工、金属、塑料、电子和手工模型车间,聘请了有经验的工艺师傅,提供了基本实习用材,一个基本的车间模式为产品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二阶段(2014—2018年),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中,突破原有的车间教学模式,设立以创意为主题的创新平台,车间成为平台的一部分,引入企业的最新技术和经验,加强对人的基本生活和行为研究,形成创意驱动的设计,真正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创业平台。
第三阶段(2019—2023年),学生、设计师、教授、企业和顾客多方合作,以人的潜在需求和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未来生活模式,成立集各方面专家为一体的开环式大学合作研发一体化创新平台。
建立东方与西方文化互通、东方美学与西方设计融合互补的设计教育发展之路。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以古为源并不是要给现代设计带来束缚,而是发扬传统、追本溯源、认清自己。技艺贯通、手脑并用是打开创意大门的钥匙,单纯艺术化想象的设计是没有价值的,同时,只依靠技术发展也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市场创新的驱动力。
例如,家居产品的核心是家具,家具的摆放形式离不开空间,而空间的形成离不开艺术的处理方式,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界限,使家居产品从单一专业化向多维度转变。同时要重视在工业生产条件下人对生活的诉求变化,培养具有时代美学的创意型设计师。此外,还需要进行跨学科融合,就某一问题将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家等进行全方位组合,从而引领新中式生活,崛起新东方文化。
(1)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在现代化工业体系下,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成为人类发展的新挑战。道法自然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道家思想,而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在生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天人合一也是人类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度和决心。因此,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和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将古人的哲学思想应用于今天的社会。
(2)改变固有设计教育思想
中国的设计教育源于中国的艺术教育,是以视觉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在设计开始初期,设计的思维语言和模式都是由艺术家思考和提供的,但是艺术家的培养模式与设计师的培养模式完全不同。虽然包豪斯很多开创者都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如保罗、克利、康定斯基、伊顿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艺术和技术分道扬镳,设计走上了以科学方式为主旨的教育模式,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束缚,并且对设计理论进行了重新构建,成为支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而当物质过剩,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设计又回归到人文主义、艺术的思考和表达上来,即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3)全面培养艺术教育创新能力
在设计教育中,应注重理智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并对所学事物做出有目的的反应,从而培养设计师的执行力和艺术直觉创造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谨慎仔细地平衡各种能力,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4]33。全面教育与设计职业教育不同,它是重视个人的体验、反应、质疑、对新事物的客观认知以及对新事物的创造性探索。而美学教育将这种经验扩展到精神和感官的体会当中,对此,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曾说:“艺术……并不是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知识,而是从体会中形成的深刻知识。”因此,艺术教育成为智力拓展的有效方式重新在设计教育中被重视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平衡学生全方位能力,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如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评判的能力、自我实现的能力以及自我发挥的能力。特别强调一点,设计的直觉是设计师灵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将直觉运用到知识中,而不要从知识中产生直觉[4]34。要转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建立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设计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类的需求是物质的满足还是精神的归宿?由此,设计的重点从以设计物品为核心转向了为什么要设计。而未来中国大学的设计教育应该是:一年级打破传统思维,建立对社会的基本认知;二年级以传统产品制造方式学习必要的知识和理论;三年级注重当代生活的引入和当代问题的思考,着重强调了绿色设计、可再生设计等等;四年级侧重个人设计思维的形成,教学目标是力图尝试寻找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