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姗,陈万明
(重庆三峡医药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重庆 400400)
脑血管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患多为中老年人群,其发病较快,死亡率高,在我国的死亡率仅次于癌症,严重影响病患的工作状态、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1]。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并不合理,多以油腻的食品为主,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我国脑血管病病患的发病率逐年增高[2]。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溶栓控制病情,然而由于该方法的治疗效果不明显,治疗周期长,给病患在身体、精神上以及经济上带来巨大的压力[3]。随着医疗技术和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技术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不断被推广和普及,其治疗效果明显,致残率低[4]。有研究显示,由于脑血管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在对病患的救治过程中予以有效、针对性地护理显得格外重要[5]。相关研究表明:在脑血管病病患的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期间,通过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病患的护理效果以及神经功能。本实验为探究对脑血管病病患经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在重庆三峡医药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6 例脑血管病病患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
把在2019 年3 月-2020 年4 月从重庆三峡医药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66 例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病患列为研究样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当中予以常规护理的33 例病患视为一般组,而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治疗的33 例病患为治疗组。治疗组中男16 例,女17 例,年龄36~72 岁,平均(55.7±8.6)岁,颅内动脉狭窄9 例、颈内动脉狭窄7 例、脑梗死9例和动脉瘤8 例;一般组病患中男18 例,女15 例,年龄36~71 岁,平均(55.6±8.4)岁,颅内动脉狭窄8 例、颈内动脉狭窄8 例、脑梗死8 例和动脉瘤9 例。所有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病患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 >0.05),一般资料存在可比性。本课题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并且两组参与病患都已在知情通知书上签字。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80 岁;②经临床医师诊断,确诊为脑血管病病患;③无相关严重并发症者;④所有病患均自愿参与该课题研究。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异常者;②患有手术禁忌证者;③有精神疾病史者;④难以配合开展本项目者。
(1)一般组:采用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在手术前与病患沟通,让病患了解手术的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缓解病患的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手术过程中,密切关注病患的各项生命体征。术后协助病患进行康复训练,叮嘱病患多休息。
(2)治疗组: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治疗。①在接受治疗前,医护人员需协助病患进行必要的检查,浏览病患病例,了解病患情况,注意病患有无麻醉过敏史等特殊注意事项,做好详细记录。叮嘱病患手术前一天减少摄食量,术前6h 内禁止进食、饮水,术前0.5h予以病患注射镇静剂,然后根据病患的具体状态,置入导尿管;②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协助病患采取合适的体位,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工作,密切关注病患的各项生命体征,使用肝素化药物进行治疗以便抗凝。予以病患静脉注射1000U 肝素钠,同时密切关注病患是否有凝血现象出现,可以用导管灌注肝素生理盐水;③手术结束后,密切关注病患的各项生命体征,协助病患采取去枕平卧体位,令病患头部偏向一侧。在病患麻醉结束清醒后,叮嘱病患要卧床静养24h,并且每30min 要对病患的瞳孔、术侧和精神状态进行检查。若果发现有异常现象,要在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师。医护人员要为病患制定合理地饮食结构,督促病患多饮水,加速对比剂代谢排出,保证病患每日摄入水分超过4L。保持对病患穿刺部位的关注,要保证充足的包扎时间,以防局部组织水肿。
对比分析不同组脑血管病病患术后并发症(脑出血、脑血管痉挛、皮下血肿和穿刺部位出血)的情况,两组脑血管病病患及家属的满意度以及护理不同时间段的NIHSS 评分。
病患满意度调查采用本科室内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定量表,通过微信二维码扫描的方式进行评价,将满意度评分设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病患及家属根据对医护人员给予病患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选择。将评分结果统一整理,核算出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通过SPSS 19.0 对相关指标数据予以分析处理。将计数数据实行χ2检验,将计量数据实行t检验,通过(平均值±标准差)形式表示。P <0.05 代表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区别。
通过表1 可以看出,治疗组脑血管病病患的脑出血、脑血管痉挛、皮下血肿和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一般组病患(P <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指标比较[n(%)]
通过表2 可以看出,治疗组脑血管病病患及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一般组(P <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治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n(%)]
治疗组病患护理7d、14d、21d 的NIHSS 评分分别为:(12.46±3.25)分,(8.05±2.44)分,(5.49±1.27)分,均低于一般组病患(20.59±6.18)分,(17.14±5.74)分,(14.59±4.49)分,结果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情况(,分)
表3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情况(,分)
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均比较危急,会对病患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地威胁,降低病患的生活质量。人体的中枢系统中的神经节苷脂较多,神经节苷脂在神经元和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而发生脑血管疾病后,病患的局部组织会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况,使病患的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等情况,进而引发神经功能损伤。脑血管疾病是不可逆的,影响因素较多,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病患的发病风险较高。发病后,病变组织因缺血时间长会导致自由基产生连锁反应,出现局部缺血半暗带,增加脑部水肿症状,总体来说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地威胁性。且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且诱导因素较多,在患病初期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采用常规影像学对病患进行检查的检出率不高,不能够精准的判断病患的病情,因此常常错失最佳治疗阶段[6]。病患的病情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加重,这不仅加大了临床救治难度,同时也严重威胁了病患的生命安全[7]。全脑血管造影以及介入治疗作为一种针对脑血管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能够明显缓解病患的病情,然而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治疗效果[8]。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告知病患及家属治疗相关注意事项,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钟柳鸾发现,除了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脑血管病病患采用血管造影以及介入治疗的时候,还要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身心结合,在护理过程中予以病患充分地心理疏导,缓解因疾病带来的不安和焦虑情绪,增加病患的依从性和适应性,提高病患术后恢复能力。本研究发现,治疗组脑血管病病患的脑出血、脑血管痉挛、皮下血肿和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一般组病患(P <0.05);此外,治疗组脑血管病病患及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一般组(P <0.05),治疗组病患护理后,病患的NIHSS 评分均优于一般组在病患,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王桂香等国内学者的观点相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行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病患临床护理发现,采用针对性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病患的并发症,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具有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