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燕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呼吸衰竭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引发的肺部通气功能障碍,可使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导致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及生活功能异常情况。慢性呼吸衰竭的致病因素比较多,如呼吸道疾病、肺血管疾病、肺组织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胸外伤等[1]。慢性呼吸衰竭对病人各功能和代谢都会产生极大威胁,所以,在确诊后必须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以改善病人呼吸道的通畅性,进而纠正低氧血症,若当病人合并有严重的意识障碍时,需通过机械供氧以纠正血氧水平。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无创呼吸机在慢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此,本文旨在进一步分析无创呼吸机应用于慢性呼吸衰竭病人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
以2019 年1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84 例慢性呼吸衰竭病人进行研究,将病人随机分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平分各42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16 例;年龄24~87 岁,平均(66.97±3.53)岁。研究组男28 例,女14 例;年龄22~86 岁,平均(67.43±3.71)岁。在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差异性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P >0.05),故研究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该组研究入选的病人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引发的慢性呼吸衰竭;病人意识清晰,能正常沟通和配合诊疗工作;所有病人对该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开展。
排除标准:排除有严重的外伤和脏器功能异常不全者;排除合并有其他重大疾病及肺部肿瘤者;排除无法耐受本组治疗操作或者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及死亡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对症治疗,主要根据病人原发疾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平喘、利尿、祛痰、抗感染、雾化吸入、持续低流量吸氧及支气管扩张等。研究组则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设置s/t呼吸模式,取病人半卧位,采取面罩通气,且在面罩通气时调整好固定带使其松紧适宜,将呼吸频率设为12~18 次/min,将呼吸机压力设为10~18cmH2O,将呼气压初始值设置为4cmH2O,然后再控制于4~8cmH2O 之间,氧气流量调整为3~5L/min,将潮气量设为500mL,在治疗的过程中对病人通气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治疗开始30~60min 做好血气指标记录。之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调整相关参数,确保病人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把血氧饱和度调整控制在90%以上。开始治疗后,医务人员要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降解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嘱咐相关注意事项,做到人机同步。治疗期间还要做好病人的相关护理干预,如维持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做好有效排痰工作,要及时检查面罩密闭性和舒适性,避免漏气过多。同时做好病人心理干预,取得病人信任,减轻其紧张感和焦虑感。为了预防病人发生误吸,要及时翻身叩背和排痰,预防胃胀气。在治疗全程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神志、心率、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维持无创呼吸机平稳运行等。
疗效判断如下。显效: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血气指标均恢复至正常状态;有效:病人呼吸困难症状有所缓解,且血气指标也比治疗前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和血气指标均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或有所加重。治疗有效性=显效率+有效率。
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水平。
该研究所得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表示,用“t”“χ2”检验,经SPSS 19.0 软件统计处理后,以P <0.05 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对症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性是71.43%,研究组是88.10%,两组相比之下区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的有效性[n(%)]
治疗前,两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相比之下区别不明显(P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气指标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好,两组相比之下区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水平()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水平()
随着近年来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概率也在不断上升,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近年来居高不下,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严重疾病[2]。且病人在患此病后,多有呼吸衰竭症状情况伴发存在,而呼吸衰竭所带来的病理改变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等,大大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并给其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由于呼吸衰竭是因各因素导致的肺部通气功能发生障碍,造成气体的交换失败和引发二氧化碳潴留后所出现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呼吸困难及生活功能异常性疾病,对病人全身脏器均可造成重大损伤,所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势在必行[3]。
以往临床对慢性呼吸衰竭以有创机械通气或者呼吸兴奋剂治疗为主,前者通气效果虽然比较好,但是在治疗期间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加大病人治疗方案复杂性[4];而后者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对病人气道的通畅性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呼吸机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无创呼吸机的出现给慢性呼吸衰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无创呼吸机具有通气无创性、操作简易性、可自主呼吸等优势,能够大大提高病人与机器之间的配合度,降低呼吸功能消耗和消除呼吸疲劳等现象[5]。另外,无创呼吸机对病人气道不会带来明显损伤,在应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时,病人可以正常进食和说话,对疾病预后也不会带来影响,所以在慢性呼吸衰竭中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优势十分显著。沈魏[6]探讨56 例ICU 心衰伴呼吸衰竭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28 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42%,显著高于对照组67.85%(χ2=13.080,P=0.001),另外观察组心率、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证实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性。叶青[7]分析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60 例的临床疗效,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χ2=5.455,P=0.020),治疗后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但也要注意在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严格规避其禁忌证,如心跳骤停、严重昏迷、自主呼吸十分微弱、上呼吸道堵塞且无法清除、有高误吸风险、面部创伤和上呼吸道手术史者[8]。同时要在确诊之后先对病人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对合并有严重的意识障碍者,可通过机械供氧治疗以纠正病人的血氧状况[9-10]。
在该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对症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呼吸机,结果发现,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性是71.43%,研究组是88.10%(P <0.05),证明无创呼吸机对慢性呼吸衰竭治疗的效果明显,对改善病人预后也有显著优势。治疗前,两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相比之下区别不明显(P >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好(P <0.05),证明无创呼吸机能够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对缩短病人住院治疗时间和减少呼吸支持时间等有更大的应用前景。由此可以得出在慢性呼吸衰竭临床治疗中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疗效明显的结论,值得临床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