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河北长城防御体系下的“长城抗战”

2021-12-30 06:49赵玉春
传记文学 2021年12期

赵玉春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

1933年3月至5月,国民革命军在长城河北(包括北京)段的东、北两个方向抗击日本关东军的疯狂进攻,史称“长城抗战”。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以中国军队战败而被迫与日军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告终,但“长城抗战”发生在抗日战争的早期阶段,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强决心和钢铁意志;“长城抗战”是一场关乎民族生存与民族尊严的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抗战”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信心,激发了全民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情,也是自“一·二八事变”以来再一次吹响的全民抗战号角。

河北长城防御体系的建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河北省地区主要有燕国、赵国和中山国。燕国位于今辽东地区和河北省北部,都城在蓟(今北京市),后建下都于武阳(今河北省易县);赵国位于今河北省的南部和中部、西北部的部分地区,都城在邯郸;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定州市、灵寿县和平山县一带,都城在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后迁置灵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燕、赵、秦北部边界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形成了一道东起辽东鸭绿江畔,西至甘肃临洮的长城。这道长城在今河北省段,行经承德市的丰宁、围场和张家口市的赤城、沽源、崇礼、张北、万全、尚义、怀安等区县,均位于河北省北部。

从地形上来看,包括京津地区的河北省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其间还分布有盆地和谷底,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境内主要的山脉与河流对境内西、北、东三个方向的战略地形有着重要影响,形成了多处险要关隘,为古代历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重地。河北地区的山脉有西部的太行山山脉、西北部的阴山余脉、北部的燕山山脉;流向东北和西南方向的河流有滦河、桑干河、拒马河、滹沱河等水系。因此,太行山是该区域的西部屏障,燕山是该区域的北部屏障。在西部和西北方向上,太行山主脉与该区域平行展开,有几条山谷交通孔道联系内外。因此,由该区域通向山西省以至内蒙古自治区的道路主要经过“太行八陉”,即从北至南有军都陉(居庸关关沟,可从北京市经河北省怀来县、宣化区至山西省大同市)、蒲阴陉(拒马河上游的河谷,可从河北省易县过紫荆关至涞源县与飞狐陉衔接,再至山西省灵丘县等地)、飞狐陉(位于河北省涞源县之北、蔚县之南,长约50 余公里,可至山西省灵丘县等地)、井陉(可从河北省井陉县至山西省盂县等地)、滏口陉(可从河北省邯郸市至山西省长治县等地)、白陉(位于河南省辉县的太行山南关山至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大峡谷之间,长约100 余公里)、太行陉(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市至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之间,长约100 余公里)、轵关陉(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至山西南端的垣曲县之间)。

在东部至西北部方向上,河北是华北通向东北地区的陆上必经之路,主要道路必须经过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卢龙寨)、山海关:西北出居庸关,经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入通辽市再入东北境。东北出古北口,经今河北省承德市入辽宁省朝阳市。东出喜峰口,有经今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遵化市入河北省宽城县西南松亭关的“龙塞北路”(北可至河北省平泉县);有经今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玉田县、卢龙县,然后北至宽城县西南松亭关的“龙塞南路”。这些道路要经过燕山腹地或太行山余脉等地,路险难行。另有东出古渝关经山海关(古渝关东约30 公里处)的大道最为方便。山海关防御设施有关城,东、西罗城,南、北翼城,威远城,宁海城七大城堡,其枕山襟海,地势险要,扼辽、冀咽喉。但过了山海关便是依山傍海(西依松岭山、东临辽东湾)、可至辽宁省锦州市的“辽西走廊”。此“走廊”长约185 公里,宽8 至15 公里。因此,明朝时期为了加强这条易通“走廊”的防御,在洪武十四年(1381)设山海卫、建山海关之后,又于正统七年(1442)开始修建长城,并从西至东建立广宁中前所(绥中前所)、广宁前屯卫(绥中前卫)、广宁中后所(绥中)、宁远中右所(兴城沙后所)、宁远卫(兴城)、连山驿(连山)、宁远中左所(连山塔山)、杏山驿(锦县杏山)、广宁中屯所(锦县松山)、广宁中左屯卫(锦州),也就使“辽西走廊”成为名符其实的交通要道,商贸兴旺、住户日增。历史上著名的明清之间的“宁(兴城)锦之战”“松(山)锦之战”,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主要战斗等,均发生在此“走廊”之中。

由于北京是明朝的首都,因此明朝时期河北地区的长城防御体系设施是以北京为核心展开的,补充修建了河北省东部长城和内长城,使得这一防御体系设施具有了多层次特点:河北段外长城东起今秦皇岛市山海关老龙头,西至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从马市口村进入山西省天镇县界。内长城东起今北京市怀柔区慕田峪,经八达岭后进入河北省怀来县,复入北京市门头沟区,然后再进入河北省涿鹿县、涞源县,由七亩地村进入山西省灵丘县境,在十三陵外还构筑了多道长城。

明朝以长城为依托的防御体系区划是以“镇”作为组织中心承担防御责任的。“蓟镇”和“宣府镇”直接面对从东北至西北方向的防御,同时与“大同镇”协防,共同构成第一道防线的组织中心。又以“昌镇”和“真保镇”作为第二道防线的组织中心。

“蓟镇”位于河北东部,所辖范围东自山海关接“辽东镇”,西至慕田峪“昌镇”接内长城,延绵880 余公里。镇治所初在寺子峪(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旧营附近),后迁至迁西县三屯营。下设十二“协路”,自南至北为“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燕河路”“太平路”“喜峰口路”“松棚路”“马兰路”“墙子路”“曹家路”“古北路”“石塘岭路”。长城及军事聚落分布于今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区、抚宁区、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唐山市的迁安市、迁西县、遵化市,承德市的宽城满族自治县、兴隆县、滦平县,天津市的蓟州区,北京市的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等地。在明朝中后期,又把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燕河路独立出来,组成“山海镇”。

“宣府镇”主要位于河北西北部,东接“昌镇”、西接“真保镇”,长城延绵500 余公里。镇治所在今张家口市宣化区。在明嘉靖年后下设“南山路”“东路”“上北路”“下北路”“中路”“上西路”“南路”。长城及军事聚落分布于今张家口市的怀来县、赤城县、逐鹿县、下花园区、宣化区、宣化县、桥东区、桥西区、万全区、怀安县、蔚县、阳原县,保定市的涞源县,北京市的延庆区等地。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青山关内侧青山堡平面导游图(本文作者摄)

“昌镇”东自慕田峪接“蓟镇”的“石塘岭路”,西至“居庸关路”的镇边城挂枝庵(位于今河北省怀来县)接“真保镇”的沿河口(位于今北京市门头沟区),延绵230 公里。镇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区,自东至西下设“黄花路”“居庸路”“横岭路”。长城及军事聚落分布于今北京市怀柔区、延庆区,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怀来区。

“真保镇”主要位于河北西部,北接“宣府镇”,长城延绵约390 公里,主要扼守由山西、河南进入河北与北京的陆路和水路,基本囊括了“太行八陉”中的大部分要道。镇治所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自北至南下设“马水口路”“紫荆关路”“倒马关路”“龙泉关路”“故关路”。长城及军事聚落分布于今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省的逐鹿县、涞水县、涞源县、易县、唐县、阜平县、平山县、井陉县、元氏县、赞皇县、内丘县、邢台县、沙河县、武安市,山西省的平定县、盂县、和顺县、左权县。

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被称为明长城北部至西部自北向南的“内三关”,而山西省境内自东向西的雁门关(代县)、宁武关(宁武县)、偏头关(偏关县)被称为“外三关”。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关城所处峡谷的军都山属于太行山余脉,其东北有“古北口”,南有“南口”。紫荆关位于今保定市易县西北约45 公里处,所处峡谷的紫荆岭属于太行山脉。倒马关位于今保定市唐县西北约60 公里处,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唐河上游谷地。但关城并未与长城相连,距长城约17.5 公里,向西北行可达山西省灵丘县。

北京市怀柔区长城(本文作者摄)

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防御体系设施,河北地区的长城防御体系设施完善于明朝时期,但在1629年至1642年的13年时间里,清军曾四次突破长城防线入关,最终却都不得不退出返回,最重要的原因是长城防御体系最南端的、扼守东北与华北间最便利通道的山海关未能攻下,这对清军来说始终是个巨大隐患,后路随时有被切断的可能。最终,清军于1644年能够毫无顾忌地直击李自成的大顺军并攻入北京,主要是利用明朝降将吴三桂首先占领了山海关,再无后顾之忧。

而发生于1933年的“长城抗战”,日本关东军来自东北方向,因此抗战的主战场主要涉及长城河北(包括北京)段的东部和北部,在长城沿线上从南经东至北主要涉及山海关(位于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义院口(位于今山海关市抚宁区)、界岭口(位于今山海关市抚宁区)、冷口(位于今秦皇岛市卢龙县)、青山口(位于今迁安市)、喜峰口(位于今迁安市)、铁门关(位于今迁安市)、罗文峪(位于今迁安市迁西县)、古北口(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区)。长城外围地区涉及今承德市、张家口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等地,其中多伦县也属于锡盟连接东北和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长城抗战”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相比,在军事技术、军事训练和动员能力等方面已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军事方面来讲,虽然关东军发动战争的目的还不是直接突破长城防线占领平津,但也非常明确地首先要占领并控制山海关,以解除后顾之忧。同时,面对关东军的装备精良和训练有素,中国守军也只能据守天险关隘并顽强抵抗。而古老的长城防御体系设施在现代战争的技术条件下,虽然能够起到迟滞敌军进攻、杀伤敌军的作用,但更不可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

可歌可泣的“长城抗战”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地区,又于1932年3月1日在东北扶植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同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带领下奋起抵抗。日军死伤近万人,先后四次更换主帅。至3月初,由于日军偷袭浏河登陆成功,中国军队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3月3日,日军司令官根据其参谋总长的电示,发表停战声明。同日,国际联盟决议中日双方停战。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

协定签订之后,日本国内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少壮派军人发动政变,杀死了首相犬养毅,组成了斋藤实新内阁,将日本政体的法西斯化推进了一步。为此,日本关东军决定立即把“圣战”指向中国的热河省。当时的热河省包括今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的部分地区,辽宁省的朝阳市、阜新市和葫芦岛市的建昌县等地区,首府在今承德市。热河省一旦被日本关东军全面占领,一可把伪满洲国的西部边界实质推至河北东部至北部长城一线,扩大占领区;二可随时进窥华北,威胁平津;三可切断关内和东北义勇军的联系,巩固日本在伪满洲国的统治。为此,日本开始筹划直接以军事行动夺取热河。

1932年,在热河的中国军队共有步兵4 个旅、骑兵3 个旅及特种部队共约1.7 万人,部署在热河东朝阳、开鲁之间,以及凌源、赤峰附近和承德周围地区。在河北境内和平津地区,驻有步兵22 个师2 个旅,并骑兵4 个师及特种部队等。

山海关战役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正副参谋长小矶国昭、冈村宁次等决心以武力占领热河,为保障其进攻部队侧后翼安全,决定先将在华北的中国军队主力牵制于冀东地区。因此,从1932年秋季开始,关东军就不断在山海关和辽宁、热河交界处制造事端。10月和12月共制造了两次“山海关事件”。

1933年1月1日23 时,关东军山海关守备队在营院内投掷手榴弹并鸣枪数次,却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向中方提出4 项条件,主要是要求中国军队、警察及保安队撤出山海关的南关及南门,由关东军进驻。在遭到中方拒绝后,关东军于2日晨强占南关车站,并将中国警察缴械。上午9 时开始攻城,被中国守军击退。当时驻守山海关的是何柱国的第57 军(原东北军)9旅626 团的1346 人,没有任何重武器。军长何国柱下令坚决抵抗,并向全军发布《告士兵书》。关东军即向626 团送来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军队立即撤出山海关。10 时,关东军第8 师团一部乘4 辆列车,在3 辆铁甲车护送下到达山海关,10 分钟后便与其守备队在5 架战机的支援下发起进攻。626 团沉着应战。战斗至17 时许,关东军受挫退去。3日晨,关东军在15 架战机的轮番支援下对山海关南门展开猛烈的攻击。日本海军第2 遣外舰队的舰炮也从山海关以东的海面对中国守军进行轰击。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626 团奋勇抵抗,激战至14 时,东南城角被日军突破,团长石世安组织反击未能奏效,1 营营长安德馨及2、3、4、5 连连长先后阵亡,两个营的官兵已伤亡殆尽。石世安不得不率余部十余人于15 时从西水门向石河西岸撤退。关东军于4日攻占五里台,10日攻占九门口,完全控制了关内外的交通要道。

2月23日,关东军分三路向热河发起进攻,至3月4日占领承德,至11日占领热河全境。此时,关东军已推进至长城沿线各关口附近:第8 师团位于承德、古北口外地区;混成第14 旅团位于喜峰口外及冷口地区;混成第33 旅团位于界岭口外和义院口外地区;第6 师团及骑兵第4 旅团位于赤峰地区。至此,长城沿线的抗战全面展开,以古北口、南天门和喜峰口的战役最为激烈。

古北口、南天门战役

古北口是华北通往内蒙古和辽东地区的“咽喉”,城北山势险峻,崖壁陡立,两山紧锁潮河,河岸只有一辆车可通过的道路。关东军第8 师团占领承德后,师团主力即全力向古北口外黄土梁及其以西地区进攻。在3月7日至9日的战斗中,王以哲的第67 军(原东北军)所属刘翰东的107 师在黄土梁一带伤亡惨重,仅621 团伤亡就达500 余人,团长王志军负伤。该师在3月9日弹药将尽,于下午2 时不得不向古北口撤退。但3天的战斗为第57 军所属张廷枢的112 师在古北口长城沿线的将军楼、米窝铺、二道沟之线的布防赢得了宝贵时间。自9日起,关东军步兵在炮兵和战机的支援下向112 师阵地发起进攻。3月10日下午3 时,关东军以一部兵力进行正面战斗侦察性进攻,数小时后撤退。11日拂晓,关东军向112 师右翼的634 团阵地发起进攻,团长白玉麟亲率2 营上阵,官兵们不顾敌机的扫射和炮弹的密发,先后数次冲锋夺回被占领的高地。在战斗中,白玉麟被炮弹击中,不幸牺牲,随后,营长李世芳也饮弹牺牲。战至上午10 时,634 团不支而退。正面的635团更是无法抵挡日军的疯狂进攻,112师全线被迫向古北口南天门方向撤退。此时,北上增援的第17 军25 师,已于3月10日上午抵达古北口。当112 师不支而退、阵地出现缺口时,25 师的73旅即刻占领古北口城南东西两侧高地,75 旅则集结在黄道甸附近。

关东军在攻破112 师的防线后也乘胜向25 师右翼包围攻击。防御该地的73 旅145 团因孤立突出被敌包围。师长关麟征亲自指挥75 旅驰援,出古北口东关不远与敌遭遇,双方短兵相接,关麟征负伤,团长王润波牺牲,但终将敌击退。12日4 时,关东军再度发起进攻,至午后3 时,145 团伤亡殆尽。各部也与师指挥所联络中断,形成各自为战的状态。最终,古北口被关东军占领。到下午5 时,25 师各部退到古北口南天门左右高地之线,其防御任务由后期到达的第17 军所属黄杰的2 师接替。

关东军占领古北口城后停止了前进,双方暂时形成对峙。期间,关东军不断以小股部队对中国守军2 师阵地发动攻击,均被守军击退。2 师利用战斗间隙加构阵地工事,南天门阵地右自潮河岸黄士梁起,左到长城上的八道楼子止,在正面宽约5 公里的中段,以421.3 高地为据点,纵深配置,并在南天门后方构筑了6 道预备阵地。

4月11日,为配合冷口作战,徐庭瑶军长命令黄杰的2 师、刘戡的83 师各编一个大队,对敌后方古北口背面和巴克会营进行夜袭。先后组织了几十次夜袭,有效杀伤关东军并击毙第8 联队联队长三宅总弥。16日之后,关东军战机即向南天门一带进行轰炸侦察,为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作准备。

20日拂晓,关东军向八道楼子2 师阵地发起进攻,另一部攻击南天门两侧高地。中国守军凭借险要地形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当晚,日步兵第32 联队第3大队偷袭南天门左翼高点八道楼子,8座碉楼全被敌人占领。

21日,黄杰师长严令罗奇的6 旅反攻。该旅虽给敌以杀伤,但敌军居高临下,我军仰攻不易,死伤者甚众,终未奏效。又令4 旅旅长郑洞国率领7 团,并指挥6 旅的11 团继续反击,结果伤亡达1500 人。2 师被迫于22日夜将阵地变换到田庄子、小桃园一线。

24日,关东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南天门中央据点421.3 高地连续冲击。守军11 团伤亡过重。至是日下午,黄杰师长令7 团增援,才将敌人击退。至此,2 师连续战斗了几昼夜,疲劳已极,虽歼敌3000 人左右,自己也伤亡6000 余人,乃于当日黄昏后将阵地交予83 师。

25日,徐庭瑶军长命令83 师防守的南天门右翼阵地交予关麟征的25 师防守。2 师进驻九松山一带修整。以骑兵1旅接替2 师的警戒地区。

26日拂晓,关东军集中兵力向南天门中央阵地421.3 高地进攻。敌炮火将该高地工事夷为平地,而后步兵在坦克车掩护下发起攻击。守军虽奋勇作战,但因兵力、火力悬殊,83 师激战数日,阵地全毁,作战失去依托,于28日晚撤往南天门以南600 米的预备阵地……

喜峰口等地战役

喜峰口为华北东部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其左为潘家口,临滦河扼长城,其右为铁门关、董家口。关东军混成第14 旅团一部于3月9日到达喜峰口外后,立即向防守该地的万福麟部进攻。守军一触即溃,关东军占领第一道关口。当日,宋哲元的第29 军(原西北军)37师所属赵登禹的109 旅增援到达并立即投入战斗,109 旅迅速占领喜峰口及董家口、铁门关、潘家口各要点。此时喜峰口东北制高点已被关东军占领,旅长赵登禹急派王长海的217 团反攻,双方激战数小时,肉搏数次,中国军队将制高点夺回。

3月10日,关东军在炮火掩护下向喜峰口及其两翼阵地猛攻。赵登禹旅与前来增援的张自忠的38 师所属佟泽光的113 旅英勇抵抗,但因中国守军装备差,虽给日军以杀伤,自己损失亦极大。此时第29 军主力已进抵遵化城,为争取主动,军长宋哲元决定进行夜袭。其行动计划为:109 旅旅长赵登禹率特务营及王长海的217 团、董升堂的224 团、童瑾荣的218 团的一个营、戴守义的220团的手枪队出潘家口,绕攻敌右侧背;113 旅旅长佟泽光率226 团、218 团一部出铁门关,绕攻敌人左侧背;110 旅旅长王治邦率219 团、218 团和220 团的余部与特种兵共守本阵地,相机出击,以为牵制。

11日夜,赵登禹旅夜袭队出潘家口,王长海团长率一个营加一个连于12日凌晨分两路向蔡家峪、小喜峰口等处日军发起进攻。夜袭队手持大刀,奋勇冲杀,很多关东军在梦中已身首异处。至4 时,夜袭队与敌肉搏十余次,接连攻占小喜峰口、蔡家峪、西堡子、后杖子、黑山嘴等十余处敌据点,趁势破坏了敌装甲车、大炮、给养车、弹药车等,缴获机枪20 余挺,外一批战利品,摧毁了驻白台子的敌指挥所及炮兵阵地,毙伤关东军五六百人。

佟泽光旅夜袭队出铁门关,连歼跑岭庄、关王台之敌,在白台子与王长海团会合,而后南攻喜峰口东北高地之敌。担任正面防守的王治邦旅在夜袭队攻击的同时跃出阵地攻击当面关东军。但由于所处地形在敌瞰制之下,守敌负隅顽抗、死守待援,加之冰雪坚滑,中国官兵攀攻不易,未获夹攻之效。激战到下午3 时,夜袭队和正面攻击部队方撤回。

另在罗文峪、山楂峪、沙坡峪、于家峪、马道沟、南场、龙井关、马兰关、古山子、三岔口、快活林、冷口、白梨山、樱桃园、界岭口、义院口等地,中日双方均有攻防的战斗。特别是第29军所属的刘汝明暂编2 师、冯治安的37师所属刘景山的219 团、张自忠的38师所属祁光远的228 团等,在喜峰口西南50 公里处的罗文峪(喜峰口侧后),以及山楂峪、沙坡峪、于家峪、马道沟、南场、古山子、三岔口、快活林等地的军事行动,将古山子、三岔口、快活林、马道沟附近之敌全部肃清,部队向长城以外推进十余公里,沉重地打击了关东军的气焰。

《塘沽停战协定》的签订

至4月11日,关东军攻占冷口、建昌营和迁安后,滦河以东中国守军的侧背受到威胁。为避免腹背受敌,宋哲元的第29 军、商震的第32 军、何柱国的第57 军和万福麟的第53 军只得撤到滦河西岸,沿滦河布防。关东军第6 师团展开追击,先后攻占滦东的卢龙、抚宁、昌黎等各县。至此滦河以东、长城沿线全部被关东军占领。

赵登禹

至4月底,关东军以两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守备从古北口到山海关400公里的长城线,兵力显然不足。而参战的中国军队已坚持了三个月,人员和弹药的消耗都很大,战斗力下降。为了彻底瓦解中国守军的作战意志,日本陆军省与小矶国昭制订了“以迫和为主”的作战计划。武藤信义遂于5月3日下达作战命令,“决续予敌以铁锤的打击,以挫其挑战的意志”。为此,将驻扎在黑龙江的第14 师团之28 旅团调至长城一线。5月7日,关东军在西起古北口、东至山海关的长城全线,向中国守军发动了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进攻。5月30日,北平军分会中将总参议熊斌等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陆军少将冈村宁次等在塘沽谈判停战条件。5月31日上午11 时10 分,双方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

“长城抗战”的历史意义

“长城抗战”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直接延缓了日本侵略华北乃至中国的进程。在“长城抗战”期间,处于弱势的中国军队敢于与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殊死搏斗。特别是在喜峰口战役中,接替防线的赵登禹旅在敌军已经占领高山阵地,自己没有掩体工事、没有重火力支援与掩护的情况下,仍冒着枪林弹雨,挥刀上阵,决一死战,并最终夺回了阵地、收回了喜峰口,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显示了中国军队抵御外侮的决心与能力,堪称抗日战争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田汉和聂耳以中国军队在“长城抗战”中的英雄事迹为灵感,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响中华大地,并在此后正式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面对现代战争,作为古代防御体系设施的长城虽然并非牢不可破,但“长城抗战”的英雄事迹,在全体中国人的心中又筑起了一道抵御外辱的“血肉长城”。

注释:

[1]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解散于194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