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筚路蓝缕、勇毅前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提出“十个坚持”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这既揭示了过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也明确了我们未来如何才能够继续成功。牢牢把握“十个坚持”,对于高等教育院校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具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十个坚持”中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同时期党探索奋斗的过程就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党所面临的时代课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波澜壮阔,也艰难曲折,历激流险滩、经惊天骇浪,克艰难险阻、创人间奇迹。这是一部壮阔的发展史、光荣的奋斗史,在无数次危机与机遇的检验中总结出颠扑不破的“十个坚持”宝贵历史经验。
在“十个坚持”中,坚持党的领导是第一位的。黨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也揭示了在面对深刻变革和多重挑战之时,高等教育坚定前行的方向和攻坚克难的关键。从国际教育发展大环境看,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利用超越地球边界,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都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高等教育体量大,发展不平衡,群众教育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我们党站在人民立场从“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教育、保障教育,才会最彻底地推动教育教学革新。
回眸过去,无论是我国实现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跨越,还是当前坚决全面推进“五育并举”、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党都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作出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因此,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站在我国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战略高度上,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才能把高校建设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策源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推动高等教育向着“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目标迈进。
在“十个坚持”中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法
《决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为高等教育院校明确了立德树人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为把“十个坚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重要指导提供了遵循。
“十个坚持”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时空,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经验的高度凝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经验总结。“十个坚持”是党对自身历史的正确看待,是党安身立命、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是党运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前现实、擘画美好未来的理论与实践总结。这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立德树人实践结合起来理解和掌握,在历史发展的潮流和立德树人的实践中理解“十个坚持”的内在规律和逻辑,以“十个坚持”中蕴含的科学理念、优良传统、红色基因指导立德树人的实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承载与折射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不仅涉及国家科学与学术的自主性与安全性,也直接影响国家政治与文化的基本认同与传承。要以“十个坚持”为指导,总结多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内在逻辑,立足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色,在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新时代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在“十个坚持”中丰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容
“十个坚持”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十个坚持”蕴含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张,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提供了指导框架和历史依据。
要把“十个坚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于思政课程来说,“十个坚持”融汇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材各章节之中,是链接课程与课程、史实和理论、现象与规律的灵魂。高校要将“十个坚持”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课程、课程的不同角度和层次把“十个坚持”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在接受理论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体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要把“十个坚持”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使其成为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着力点。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不同的思政元素赋予课程思政专业知识体系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十个坚持”为高校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效果,确保育人方向提供了明确的遵循。
要把“十个坚持”融入校园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在课堂这一育人主渠道之外,还要利用高校校园这一日常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开展围绕学生、关照学生、贴近学生的校园活动,通过感染力强、形式活泼的校园活动展现“十个坚持”的品质精髓,进而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认同。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