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林菓 金玉华
綦江区通惠街道新街子社区元方新城B区出入口的一段“80步台阶”,曾令居民困扰多年。今年,这段“80步台阶”终于被电梯取代。
綦江区三江街道重冶社区坏了10年的路灯终于亮了,老居民蔡爷爷和老伴终于可以在夜晚携手漫步。
7月6日,洪峰过境綦江城区。洪水退去后,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通宵清淤,綦江区很快便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綦江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单兵作战”到“组团总攻”
“每天进出小区都得爬80步台阶,一趟下来满头大汗,这个问题大家反映几年了都解决不了,还想动员我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在2018年底的一次上门走访中,元方新城B区居民开门后的一顿批评,让新街子社区党委书记张鹏羞愧不已。
原来,受地形影响,元方新城B区楼群建在陡坡上,居民进出必须得经过80步台阶。年轻人提重物走一趟都要微喘出汗,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走一趟更要花上十多分钟。而元方新城小区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2400余名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超过了三分之一。
“我们知晓群众的这一难题,可加装一台电梯需要几十万元,这么大一笔钱很难凑齐。”张鹏为难地说。
寒来暑往,这“80步台阶”之困不仅成了居民们的心病,更成了横亘在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心墙——上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难、宣传垃圾分类处理难、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难,社区治理工作阻碍重重。
去年5月,綦江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肖敏被选派到新街子社区担任“第一书记”。肖敏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社区治理纾困清单”,其中就包括“80步台阶”之困。
“单兵作战”力量小,“组团总攻”作用大。
肖敏带领社区干部多次现场办公,组织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通惠街道以及辖区内的企业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经过反复协商,该社区建立了“2+2+N”红色物业联盟机制,即街道党工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联合统筹,社区党组织和物业企业共同牵头,驻社区部门、物业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等多元主体按需参与的办事机制。
同时,社区还结合“走村入户排忧解难”闭环机制,创新组建了“红色管家”队伍。
“社区的12名党员志愿者共同组成了‘红色管家’队伍,他们通过走访收集问题,并汇总到红色物业联盟,依托议事厅平台,对问题进行研判分类,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为‘马上办、限期办、协商办、咨询办’这四大类清单,并交由专人办理。”张鹏说。
在辖区内单位、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红色物业联盟的推动下,电梯加装资金终于有了着落。今年5月,元方新城B区居民盼了9年的电梯终于顺利安装完成。
不仅如此,社区还建立了卫生服务站,增设了600余个车位,切实解决了居民出行难、就医难、停车难等问题170余个,社区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
重冶社区是綦江区的老旧社区,社区内的居民楼房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且呈放射状分布。社区内出入口多,基础设施陈旧,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曾经粗放的管理方式遗留下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
今年6月,新上任的重冶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王苇和社区干部们组织社区居民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会,议题就一个:如何让老厂区焕发新生机?
“这些厂房都是我们年轻时的回忆,不要拆,要想办法利用起来。”
“我们这栋楼的灯坏了十几年了,什么时候修好?”
“小区里的路一下雨就变得很泥泞,什么時候硬化?”
……
院坝会让居民打开了话匣子,也让千头万绪的社区治理工作迈出了第一步。王苇坚定地说:“大家放心,我们一件一件抓紧解决落实。”
重冶社区有2000多户居民,为了确保问题“应收尽收、应改尽改”,重冶社区在精细化治理上大胆创新。
“我们将党建网格和社区网格并轨运行,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作用。”王苇介绍,社区网格员上门收集群众的建议和意见,社区搭建党建引领调解纠纷平台,按照“小事快解决、大事协调解决、难事跟踪解决”的原则,及时解决群众困难,将矛盾化解在一线。
针对重冶社区“老旧”这一症结,社区干部开出了新“处方”:用智慧化的新手段解决治理老问题,在社区30余处重点区域安装监控,24小时守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公共服务大厅增设政务服务一体机,方便居民办事;用好区级“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管理系统”,30多名党员随时在线接单,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此外,重冶社区还将闲置老厂房出租租金和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用于修缮居民区平房、增添健身设施、硬化人行通道等。社区每月每户收取公共设施排危费5元、清洁费5元,以保障社区服务精准化、常态化。
如今,破旧平房变身绘满涂鸦的拍照“打卡”地,废弃厂房成了影视拍摄基地,人来人往、鸟语花香,重冶社区重焕新生。
从“小家之困”到“大家之福”
2020年6月22日,綦江区遭遇了本地自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灾。
5分钟淹没一个水文标尺,20分钟吞掉一幢3层小楼……洪水来势汹汹,綦江区古南街道文昌宫社区党委书记龚相朝至今还记得那惊险的场景。
文昌宫社区彩虹桥西岸的滨江路地段,是綦江城区范围内地势最低的地方,每次洪峰过境必会受到影响。
经此一战,针对社区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暴露出的人手紧缺、物资短缺、经验欠缺等问题,綦江区创新建立区级部门与街道社区联动应急处突长效机制,要求面对重大突发事件、面临紧急处突任务时,38名社区“第一书记”要“不等吹哨、主动报到,不等动员、主动靠前,不等调度、主动服务”,确保社区具备可靠的人财物保障。
2021年7月6日,洪峰再次来袭。
不等社区“第一书记”召集,接到防汛消息后,文昌宫社区党员干部、小组长、网格员、应急民兵第一时间冲上一线,敲着铜锣、背上喇叭、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通知居民撤离;綦江区多个部门的党员干部也主动靠前服务,劝导挪车、帮忙搬运,无数“红马甲”闪耀在抗洪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在綦河河边经营一家废品收购站的老人也主动要求上街清淤。去年,他家店里存放的价值十多万元的废纸品,正是在众多“红马甲”的帮忙下才幸免于难。
洪峰过境,每一秒都是紧要关头,每一处都是抗洪战场;洪水退去,淤泥堆积、满目狼藉,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刻不容缓。
灾情之下,綦江区各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勇当先锋、主动作为,筑起一道道坚固的“红色堤坝”。
綦江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灾情大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在解决“小家之困”的同时更保障了“大家之福”。
心声
社区治理是一个重大课题,作为基层干部,我们不仅要把社区“治好”,更要“治巧”。目前,重冶社区正在努力探索精细化治理模式,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一是织密社区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将随时能够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下沉到网格,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二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借鉴“居家+社区”的模式,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内设共享食堂,为群众提供营养餐;通过拨打热线电话,行动不便的老人便可享受志愿者送餐上门服务;设置多功能文娱活动室,增添健身器材,丰富社区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三是推进智慧系统建设,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通过5G网络、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完善智能化治理体系,特别是要探索社区治理和政务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探索形成“一网统揽、一网统管、一网统办”的智慧治理系统,让居民生活更便捷。四是实施环境美化工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积极争取共建资金,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再提升。五是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行责任包干制,对社区服务品质进行再提升,擦亮拍照“打卡”地品牌,增强重冶社区的吸引力、影响力。
——綦江区三江街道重冶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 王苇
作为新街子社区的老居民,我有幸见证了社区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内机关单位、企业的积极作为和大力支持。
今年,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宣传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重要性,组织群众到医院接种疫苗。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也积极响应社区党组织的号召,加入党员志愿者队伍,协助社区推进各项治理工作,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社区干部的不易。
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今年,社区开展停车秩序整治工作时,就有不少热心业主参与到整治方案的讨论中来,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与此同时,社區还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的停车需求,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不仅如此,社区内的机关单位和企业也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还与我们社区进行党建联建,帮助社区解决了不少难题。比如,在今年的抗洪救灾工作中,许多机关单位和企业的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帮助转移人员和物资、清除淤泥,社区很快就恢复了以往的干净整洁。
如今,新街子社区治理有序、干群同心,大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社区也变得更加美丽、幸福、和谐。
——綦江区通惠街道新街子社区居民 彭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