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力
今年前三季度,重庆两江新区在开发开放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累计签约中新合作项目37个,占全市的31%,签约金额达107.5亿美元,占全市的50%。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两江片区新增市场主体3294家,同比增长9%,注册资本359.8亿元;累计市场主体30828家,注册资本4894.9亿元,全市占比分别达到50.87%和72.83%。
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区货物总吞吐量1588.73万吨,同比增长57.94%;集装箱量32.91万标箱,增长36.51%。
因改革而立,因开放而兴。近年来,两江新区不断抢抓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从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型经济等方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持续强化领跑西部开发开放的担当,逐步形成“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的发展态势。
建设提速: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
2021年1月4日上午,伴随着一声长长的鸣笛,果园港“十四五”首班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出发。从青海、四川集结于此的货物,将转运到广西、缅甸和印度。
和這趟班列同时发运的,还有鱼嘴铁路货运站发出的集装箱与JSQ混编班列。集装箱运输品均为汽车零部件,最终将到达台湾。
这两趟班列的发出,正是依托于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区内的果园港铁路专用线和国家级铁路枢纽鱼嘴铁路货运站。
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区是两江新区着力打造的开放平台之一。
2019年9月,果园港正式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同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重庆港口岸扩大开放果园港区,标志着果园港正式成为口岸开放区域,这是重庆加快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重大利好。
口岸开放后,果园港的口岸服务能力、口岸运营能力都得到极大增强和完善。目前,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区已经叠加了包括果园港、果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一大批功能平台,实现了“铁水公空”四式联运,“东西南北”四向联通。当年那个散杂货码头,如今已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的中转站”。
在重大利好的推动下,果园港近年来喜讯频传,建设进度也不负众望。
今年前三季度,果园港成绩亮眼——
通道集聚加速上量。“沪渝直达快线”开行890艘次,增长41.5%;中欧班列(渝新欧)到发240班,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到发177班,分别增长75.2%、4.5倍。
口岸功能加速完善。口岸车辆快速检查系统暨国内首套双加速器集装箱系统(H986)已通过海关总署验收,重庆港海关正式入驻口岸服务大楼,寸滩港区外贸集装箱转移至果园港工作已全面启动。
多式联运体系加速健全。稳定开行“果园至贵州”、“果园至成都”班列;完成“小改大”项目,集装箱水水中转量8.6万标箱;“渝黔”、“渝蓉”班列集装箱铁水联运完成5.7万标箱。
活力提振:开放要素加速汇聚
11月23日,2021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在两江新区和新加坡会场同步拉开帷幕。
本次峰会共促成85个项目签约、合同金额达1011亿元(含授信650亿元),涵盖中新金融合作、“十四五”政银战略合作等领域。
自2018年起,中新金融峰会已连续成功举办3届。两江新区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促成了多个项目签约,不断推动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金融互联互通,加速国际金融要素聚集。
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市场,两江新区积极探索内陆改革开放新路径,不断将全球各类开放要素整合到这片热土上。
在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的4年多时间里,重庆自贸试验区两江片区全力推进“政策+通道+平台+项目”,以占两江新区7%的面积承载了27%的市场主体、35%的企业注册资本、79%的进出口额和80%的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了“小区域、大开放,小空间、大作为”。
作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核心承载区,两江新区的表现同样亮眼:砂之船房地产信托基金、跨境飞机保税融资租赁等首创性业务相继落地两江,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中新“1+1”多式联运项目等示范性项目也落户两江。
除了强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和中新项目核心区建设外,两江新区还在全力打造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等多维度开放平台,进一步推动全球各类开放要素汇聚两江。
不仅如此,近年来,两江新区还打造了中德、中瑞、中意等多个国际合作产业园,搭建了金融、会展、物流、信息等开放型功能平台。
发展提质: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今年11月,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拉开帷幕,两江新区连续4年组织企业参会,就是希望进一步通过这个国家级平台,加强与国际市场对接,加速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通过持续做好外资引进、外贸拓展、外经发展工作,两江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今年前三季度,两江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19亿元,同比增长37.5%,占全市比重超过37%,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利用外资达到22亿美元,规模稳居全市第一;跨境电商交易额约50亿元,同比增长约65%,占全市比重约71%。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两江新区的产业也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两江新区坚持做大做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金融、现代物流、服务贸易、商贸文旅、会展五大现代服务业,大数据、云计算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高质高新产业的集聚速度不断加快。
其中,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两江新区狠抓龙头企业引进,补链、强链、壮链,加快构建“芯屏器核网”、“云联数算用”全产业链;依托纬创、京东方等企业,打造了年产量6000万台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500亿元级光电显示产业集群,以及500亿元级电子材料产业集群。
同时,两江新区还在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全力提升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城市功能,持续优化开放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安心投资、顺心兴业、舒心生活。
2020年,党中央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同为国家级新区的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赋予了新的重大使命,也为两个新区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集结号”已经吹响。站在二次创业的重要关口,两江新区正瞄准打造内陆开放门户的目标,努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心声
在两江新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的过程中,我既是一名建设者,也是一名见证者。2012年,由于开放建设的需要,我来到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房建项目。刚来水土时,这里只有一条主干道和几条支路,四周一片荒凉。我在水土工作了6年,主要推动云计算、康宁显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等项目落地后的建设,负责飞马小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两江校区、飞马安置房等项目的建设工作。这期间,我看着一幢幢高楼在水土拔地而起,交通也变得四通八达,當初那个荒凉之地逐渐发展成为高新产业的聚集区,全力支撑两江新区建设智慧之城、内陆开放门户。
2018年,因工作需要,我来到果园港片区负责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的建设,直接参与到打造长江上游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贸易集散中心各项工作中。我个人工作岗位的变动,也从侧面反映出两江新区开放水平的提高。示范基地建设任务重,我全程参与了建设方案的拟定、项目规划的制订等工作。3年来,我几乎每天都要往项目工地上跑,查看工程进度、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从项目工地现场和每周的航拍图中,我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示范基地正在发生的变化,作为一名建设者,我感到非常骄傲。接下来,我和同事们将继续努力,助推两江新区内陆开放门户建设。
——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 刘永刚
我在外贸进出口及国际物流服务行业工作了20多年,为近年来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到惊叹。
曾经,中国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和沿海地区的对外物流比较方便,重庆地处西南腹地,很多进口货物都得先运抵上海才能转运到重庆,出口货物也得经长江顺流而下到上海,才能转运至世界各地,时间、经济成本都比较高。
如今,随着开放通道的不断完善,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在两江新区果园港上岸的货物不用中转,便可直接通过中欧班列(渝新欧)直达欧洲;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印度洋,可达东盟、南亚。在这些通道的作用下,重庆的外贸进出口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外贸人与世界做生意更加便利了。
美联物流是重庆一家老牌外贸企业,主要进口货物为奢侈品,出口货物为小家电等日用品。如今,我们在欧洲、东南亚及东盟的贸易伙伴越来越多,贸易量也越来越大,这两年更是以翻倍的速度增长。截至今年11月底,美联物流奢侈品进口额近3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小家电等日用品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50%。作为一名老外贸人,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让我充满动力。我深知,公司的发展业绩一年比一年好,与重庆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密不可分,接下来,我和同事们会继续努力,把公司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美联国际仓储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