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打工族最后的庇护所

2021-12-29 00:00:00张恒
今日文摘 2021年17期

妻子最先发现了我的反常。每天,我几乎都会在厕所坐上三四次,每次时间都还不短。她意识到,我可能有了新欢。有一天,妻子抬着头,盯着我,问出了那个可能将一个幸福家庭撕裂的问题。我颇有些羞愧地低下头,承认了。是的,我不想欺骗她,我喜欢上了家里的马桶。坐在上面很舒服,如果没人催,坐一天我都不觉得累。只要在家,我总是忍不住拿着手机,钻进厕所,把门一关,与外界的鸡娃、内卷、记者的稿子、老板的邮件、该做的饭该洗的碗……统统隔绝。就像鲁迅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很多变态的工作狂,可以忙到没时间上厕所,可一旦坐在马桶上,一般是不会再处理工作的。那是唯一的放松时刻。

英国媒体做过一项调查,56%的受访对象都有坐在马桶上放松精神的习惯,另有39%的人认为如厕是一个“独处”的好机会。当然,男女比例各有不同。有机构曾经调查了500名以色列成年人,发现其中64%的男性习惯在厕上读书,而喜欢这么做的女性只有41%。大文豪欧阳修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他说,生平读书有三处,马上、枕上、厕上。不过,依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前两者对视力有严重影响,还是厕上读书最好。

厕所正在成为现代人类最后的世外桃源,嗯,或者说世外菊源更形象一些。对一座住宅来说,客厅已经不应再是重点区域——毕竟大部分时候,都没啥客人——建筑师应该把精力花在厕所设计上。这将是未来建筑领域的重大思想转变。我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有些细节想必你也能注意到,公司厕所也正成为集休息室、娱乐室、摸鱼室于一体的空间。我在公司厕所,曾经听过隔间邻居刷魔音穿耳的短视频,也听到过枪击的声音——大概是在玩手机游戏,甚至有一次,还听到了优雅的钢琴声。这也是一种时代变迁吧。上世纪,公共厕所还是一个社交场合;到现在,它已经变成最好的独处空间。

6月1日那天,湖南常德,一位女士进自家厕所时,却没有独处的感觉。她发现,一条大蛇正盘踞在蹲坑里。这位女士不惊不慌,反而和蛇讲起了道理。她飙着湖南方言对蛇说:“你下去,你下去。哪里来回哪里去!”蛇听不懂,一脸问号。女士又提醒它:“我不会伤害你,你也别伤害小孩。”蛇张着大嘴,摆出防御姿势,仍然无动于衷。最终,双方沟通无果,这位常德女士只好请来消防员,把蛇从自家厕所捉走了。毕竟,厕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堡垒,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蛇王也不行。

看起来,像是我胡说八道,但仔细想想,这似乎也是个人空间、私人边界不断遭到压缩的一个写照。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无法靠大门把喧嚣世界、工作纷争关在门外的时代了。4G或者WIFI信号会带着各种信息穿墙而入。于是,个人世界一再溃败,直到缩进那一方厕所。那是打工族的最后庇护所。当然,也有人是缩进厨房里。和一个朋友吃饭,他说最喜欢自己做饭。下班回家,无论多晚,都要在厨房里做一顿饭。只有双手被厨具占有的那一刻,他才能感到,这个世界是专属于自己的。

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很有趣。音乐人JacobCollier与同伴在厕所里录制了一首曲子《AllINeed(我想要的一切)》。洗手台变成电子琴架,马桶刷柄拿在手里变成鼓槌,敲击浴缸壁竟然也能混成和音。他们站在浴缸里,坐在马桶上,对着镜子唱得非常欢乐。“每次回忆甜蜜的过去,我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你总能带给我平凡的惊喜——你就是我想要的一切。”听起来,多像是现代年轻人送给厕所的一首情歌。它所带来的,确实是那一抹平凡但舒服的感觉。

(冯娟荐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