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6天时,被爷爷、奶奶抱回家,成为我“灵魂父亲”的女儿。爷爷是一名老党员,总是对我讲,我那素未谋面的“灵魂父亲”——在边境战争中牺牲的张亚平烈士的故事。
他1963年10月出生于上海青浦县(今青浦区)新民村。1980年1月入伍,198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2月10日晚,他时任某部七连二排排长,奉命率领六班战士坚守某阵地,击退了敌人3次反扑、4次偷袭。20日凌晨,在返回排指挥所途中,被敌人的炮弹片击中后脑壮烈牺牲,后被追记二等功。1985年4月,被批准为烈士。
在我家,留有一间“陈列室”,里面整齐地摆放着跟父亲相关的所有物件。每次走进陈列室,看到那些物件,我都想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
2007年5月,我从上海市青浦区工商信息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新姚村村委会工作。同年7月,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我起早贪黑,不分日夜地忙碌,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
2013年6月,我被党组织发展为预备党员,随即全身心投入到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中。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此期间,80岁的爷爷阑尾炎穿孔成了腹膜炎,为了能腾出时间照顾爷爷,我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在爷爷手术5天后,陪护了三天两夜。自这段经历之后,我更加理解父亲在遗书里所提到的“忠孝不能两全”,也尽力去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一年后,我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宣誓的时候,爷爷作为老党员坐在讲台下,我看到他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仿佛也看见了父亲,他在爷爷身边笑着,满脸欣慰。
2016年下半年,我考取了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街道的社工,被分配到下属社区工作。2018年1月,我有幸成为街道“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之一,深入基层各个党支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我把十九大精神和居民身边的实事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想,这就是一种传承和接力吧,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长大了我给爷爷、其他党员讲党课。
我的经历虽然平凡,但也让我不断加深对烈士父亲的理解和敬仰。当年他才21岁,入党半年,就牺牲在前线,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土!我写的文章《永远的留声,不竭的动力》,发表于2020年第4期《军嫂》杂志,以此让更多人知道父亲的故事。
2020年5月初,作为所在街道党工委“四史”宣讲团的成员,我在大家帮助下,据这篇文章制作了视频“微党课”,在上海市青浦区“党课开讲啦”活动上开讲,让更多青年党员了解身边的红色故事。2020年11月初,我的微党课被选入“学习强国”平台“四史故事”专栏中。2021年5月,入选50部“上海市优秀党课”。
作为烈士家人,我的“灵魂父亲”是我永远的榜样,他给我提供了不竭动力,让我不断努力为党的事业散发光和热。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街道)
编辑/吴萍霞(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