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胡屯镇徐河口村,我家是“一门三英烈,声名永流芳”的红色家庭,3位伯父为国捐躯的事迹,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和激励着我。
大伯徐宝珊,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第二十四团团长,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地区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4岁;三伯徐宝璧,1945年9月在解放茌平县城(今茌平区)战斗中牺牲,年仅26岁;五伯徐宝珍,1944年10月牺牲,年仅18岁。(详见《军嫂》2020年第4期文章《前仆后继三兄弟》——编者注)
在3位伯父的影响下,1982年10月,我应征入伍。1985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1月,我从部队退伍被安置到茌平县计生委工作。
2009年4月,我调任县党史办主任。4年多的时间里,我带领工作人员共出版各类文集、资料汇编等书籍十余册,收录烈士1760余人,为其中98人编写了简略事迹。
我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只要是党组织安排的工作,再苦再累也不能打折扣。2013年在《知青》一书的征编过程中,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带领编纂人员调研走访、收集资料,其间多次赴省、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我们跑遍了全县77个知青点,走访、组织座谈知青及知情人400余人次,收集到了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
到茌平县博平镇贾马村走访时,得知知青下乡时的生产队小队长正在玉米地里打药、锄草,我们便马不停蹄地赶到田间找他。那天,我们坐在玉米地头交谈了近40分钟。7月的天,太阳正毒,闷热的天气使人汗水直淌,但我们热情很高,越聊越深。
经过13个月的紧张工作,2013年11月,党史办编纂的42万余字的《知青》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3年11月,我调到县物价局工作。我利用业余时间,沿着伯父们战斗的足迹,行程3000多公里,对他们的抗战史料进行广泛收集、深入挖掘。
2019年4月,我调至茌平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岗位变了,初心如一。
呐喊今犹在耳畔,国强民安慰英灵。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作为山东省省级纪念设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河口村一门三英烈士墓,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现场教学点之一,区直机关、中小学校纷纷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因为这些故事我早已熟稔于心,有的单位便邀请我到烈士墓前讲红色故事。只要有时间,我抬腿就去,从来没有推辞过。碰上人多时,一拨连着一拨,有时我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讲得口干舌燥,汗水淋漓,但我始终激情满怀。有时,我还走进机关、学校去宣讲。
我还参加了聊城市党史研究院党史学习教育“史敢当”志愿服务队、茌平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茌平区关心下一代“五老”宣讲团,虽已年逾半百,两鬓渐白,但我丹心永在,誓以传承红色家风、讲好红色故事为己任,为传播红色文化而不断奋斗。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大常委会)
编辑/张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