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苍翠,鲜花芬芳。2021年6月21日,我再次来到河北省泊头市营子镇东北3公里的军屯村瞻仰“军屯惨案纪念碑”。纪念碑东侧,有一座“日寇扫荡军屯遇难者纪念碑”,碑文中记载“赵炳均,男,时年三十六岁,日军逼问八路军及军用品的下落,先用水灌后用刺刀挑,最后被割断气管而死……”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因为,赵炳均就是我的姥爷。
从小,我听母亲讲:姥爷的父亲是当时十里八乡有名的老中医;姥爷私塾毕业后,子承父业,行医乡里。抗日战争期间,姥爷是支持抗日的村干部,因为家有药房,附近八路军用的药品大部分隐藏在姥爷家。姥爷经常出去与八路军接头,部队需要药品,他就趁夜深时悄悄给他们送。
1944年4月18日,由于叛徒告密,日军到军屯村扫荡,残害了村民4人,其中就有我的姥爷。
那天早晨,日军一进村,根据衣着和相貌特征四处搜查姥爷。发现姥爷后,日军把他带到村北的“李家茶馆”,吊在房梁上。日军逼问姥爷八路军的藏身处,以及军需物品放在哪里,并让姥爷给他们带路去找。姥爷誓死不从。他们先用皮鞭抽,再用滚烫的开水往他嘴里灌,受尽折磨的姥爷宁死不屈。气急败坏的日军便用刺刀割断了姥爷的气管。
姥爷被抬到家里的时候,伤口还在流血,衣服被鲜血染红。姥爷去世时只有36岁,此后,家里只剩下裹着小脚的姥姥和当时只有8岁的妈妈、不满3岁的舅舅。
一年后,军屯村又遭不幸,发生了“军屯惨案”。1945年5月3日,日本驻河北献县淮镇的部队出兵大徐郭村,途经军屯村休息时有一个士兵掉队,被村长郭会义和青沧交支队地下侦察员崔玉民押送到八路军县大队。日军发现后,回到村里找。当时全村老少815人,没有一人说出日本兵下落。恼羞成怒的日军,血腥屠杀村民143人,其中儿童、婴儿58人……
勇敢的村民们没有被敌人的血腥屠杀吓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兵队伍又重新整顿起来,半年时间全村就有45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
每当母亲讲起这段往事,我们一家人都痛心流泪。母亲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一定要相信共产党,相信党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
在姥RmKWOjk8FRqXlqG5YcvXOA==爷英勇抗战故事的熏陶下,我的心里默默埋下了红色种子。上初中时,我就萌生了参军报国的理想,却一直未能实现。之后,我决心找一个军人作伴侣。
1990年12月,我梦想成真,嫁给了爱人张洪新,那时是他当兵第5年。他的单位驻扎在河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沟,营区附近有一家石灰厂,他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他满脑子都是工作、训练,有时还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写稿子、改材料。1994年,他调到了驻保定某部。
2018年2月,张洪新从军31年,光荣退休。回首从军历程,他工作兢兢业业,荣立三等功2次,撰写的稿件在军地多家媒体发表。他说,自己能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团职干部,得益于党的培养,红色文化也给了他前进的动力。
儿子出生于1991年11月。我是一名生产一线的工人,上班经常“三班倒”,儿子时常不吃早饭就去上学。他自小性格内向,又比较贪玩,小学时成绩一直不好,排名在班里总是倒数。作为母亲,我既焦急,又自责。每次开家长会,我就静静地等着,等老师讲完了,别的家长都走了,再去和老师交流,看有什么办法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2002年春节,我和爱人带着儿子一起回老家。听说1999年,“军屯惨案”幸存者赵培垣老人带头捐款,在军屯村建起了军屯惨案纪念碑等纪念设施,并于2000年8月15日举行了揭碑仪式。我们一家便去瞻仰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祭奠我的姥爷。借这次机会,我们教育儿子不忘国耻、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自此之后,儿子好像茅塞顿开,学习也肯用功了。我趁热打铁,给他讲述了一些革命伟人的少年故事。初中开学前,我又带儿子去我单位体验生活,晚上让他帮我干活,让他体会上夜班的辛苦。同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树立自信心,做事情要有顽强毅力。
初中是儿子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在他太姥爷红色精神的激励下,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儿子的成绩稳步提升,还积极加入共青团。当然,其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他有一段时间有点叛逆,我便与他平等交流,帮他平稳地度过了青春期。儿子通过不懈努力,学习一步一个台阶,顺利升入高中,考上大学。
2012年5月,儿子上大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4年考上了硕士研究生。2018年,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亲朋好友、同事都夸奖我教子有方。
从我家的故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红色文化永远是铸魂育人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丈夫曾服役于陆军某部)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