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

2021-12-29 00:00:00刘基地
军嫂 2021年7期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也是父亲刘志喜的生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父亲入党75周年。作为家中长子,我知道父亲会在自己的生日时向全家党员进行传统教育。为了让他过上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我特地找了一个挂有毛主席画像的特色餐厅包间,为他庆祝94岁生日。

父亲于1943年投入抗战烽火,随冀东军分区十三团长期战斗在热南冀东之间。抗战胜利后,父亲随部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进驻东北地区,后编入第四野战军。1946年春,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沈阳高射炮基地、高射炮部队服役,1960年至1965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就读内科专业,后被分配到高炮69师工作。1968年6月30日晚,父亲和一些战友在北京参加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班后,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2年,父亲从师职干部岗位离休,住进了干休所。

父亲是一个爱动脑的乐天派,平时爱写点东西,曾与他人合作,出版过回忆录《永不消逝的岁月》。有时他还写点小诗,发表在原济南军区政治部编印的老干部诗刊中。他84岁时,做过结肠癌手术,由于他老人家想得开,生活规律,后来身体一直比较健康。

父亲和母亲于1954年底结婚,婚后育有二男一女。母亲是东北人,她随军之后,一直在部队药厂工作。1971年秋,母亲因病去世。3年后,父亲再婚,生下同父异母的小妺。

父亲一直坚守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他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一直在干休所流传。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他写下《国与家》顺口溜:“十三亿之国完整是一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大的国,才有富裕的家。一心装着国,一手撑起家……”这是父亲的座右铭,也是他教育后代的家训。

父亲始终跟党走,并教育后代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我是上山下乡时入的党,至今已有46年党龄。弟弟是当兵时入的党,有近40年的党龄。父亲不仅要求子女入党,选儿媳、女婿时,也看重政治面貌。我找对象时,他要求女方必须是党员。现在,我们一大家19人,党员10人。

父亲有着浓厚的军旅情结,他不仅把我和弟弟送入部队锻炼,甚至还想送小妹参军,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最后给她找了个军人女婿。加上我爱人也是军人,我们全家有5名军人。

父亲的思想同样潜移默化影响到了第三代。他的外孙女在上大学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第三年就入了党,后来又找了个党员女婿。

父亲十分重视教育。他经常对我们说:“我上了5年的大学,你们也要努力学习,考取大学,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父亲对考取大学的孙子辈,发奖金鼓励:大专生5000元,本科生8000元,研究生1万元。目前,我家本科学历6人,研究生学历2人。

父亲的观念是本事靠自己学、自己练。因此,他对子女的工作安排从不过问,不托关系,不走后门。1988年11月,我转业后被安排在市里的果品店当仓库保管员。我一时心中不甘,求父亲托托关系调到行政机关,他却笑道:“在企业锻炼一下也好!”我只好断了念想,扎扎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半年后,我任果品店党支部书记,一年后,调入工会任副主席。后来,又调到市里某机关工作。弟弟、大妹因单位改制或破产下了岗,父亲没有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而是鼓励他们自谋职业,养活自己。

岁月像钟表一样,“嘀嗒嘀嗒”走个不停,父亲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的家务会始终没断过。我至今记得有一次开家务会的情形:日光灯下,映出父亲脸上的条条皱纹,他望着满堂儿孙,开始发表已成固定格式的“春节贺词”:“去年咱们家,生活得很幸福,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你们几个与公婆、岳父母相处得也十分和谐……”一家人一边嗑瓜子一边听着父亲的感言,“最后,我还是那句老话……”没等他说完,我抢过话茬儿:“孝敬老人,教育子女!”

1960年10月1日,刘志喜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授少校军衔
2021年7月,刘志喜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

自从有了第三代,父亲每年春节除了发表“新春贺词”外,又开始写“压岁言”。20世纪80年代,长孙考入省体校乒乓球队,他给写的压岁言是“立志苦练出绝技,乒乓体坛登高峰”;90年代,他给酷爱学习、想当科学家的孙女的压岁言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进入21世纪后,小妹生了一个男孩,起名杨帆,他给外孙的压岁言为“扬帆远航,放飞梦想”;当小外孙女周岁时,按山东的习俗“抓周”抓了一个用布缝制的小马,她的压岁言便是“天马行空,马到成功”。

那天,在父亲的生日会上,当着全家人和前来祝寿的老同学、老战友的面,他豪情满怀地感言:“我准备冲击一百岁,因为有了党的领导,安定的生活环境,我的百岁不是梦……”

“七一”那天,父亲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看着父亲庄重的样子,我从内心深处领悟到:一个党员家庭虽小,但可形成良好家风。千万个党员家庭,一定会筑起我们党的牢固基石!

(作者单位:济南市城乡水务局)

编辑/吴萍霞(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