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和祖国刻在心底

2021-12-29 00:00:00刘慎
军嫂 2021年7期

布茹玛汗·毛勒朵,女,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人,1942年6月出生,2007年7月入党,新疆军区边防某团护边员。2019年9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被中共中央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曾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国防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

2005年11月15日,布茹玛汗·毛勒朵巡边间隙在石头上刻写“中国”字样

2019年9月25日,布茹玛汗·毛勒朵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9月29日,又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两年过去了,这位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在边境地区过着质朴的生活,始终牢记党的嘱托,为国奉献,发挥余热。

巡逻路标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的千里边防线上,有一条50多公里长的巡逻路。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块庄严的界碑。路旁,数不清的青石之上,或用柯尔克孜文,或用汉字,镌刻着“中国”字样。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冬古拉玛山口护边员、柯尔克孜族妇女布茹玛汗·毛勒朵,用50余载岁月构筑的巡逻路标。

1964年,22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随丈夫来到海拔4290米的冬古拉玛山口,成为祖国西陲边境线首批女义务护边员。一天,有牧民向边防哨所举报,4名不法分子进山偷挖野生珍稀药材,连队官兵迅速进山抓捕。由于边境线上没有明显标志,加之地形复杂,不易辨认方向,官兵只好去山口附近找布茹玛汗·毛勒朵求助。当她带领官兵赶过去时,不法分子早已逃之夭夭。

这件事对布茹玛汗触动很大,她决心在没有界碑的边界线上用刻上“中国”的石头做路标,既为巡逻官兵做标识,又对不法分子进行警示。没有上过学、更不会写汉字的布茹玛汗,让边防连官兵教她一笔一画地写“中国”。50多年过去,她在边境线上的10多万块大大小小的石头上刻下了“中国”。

至今,布茹玛汗还记得刻下第一块“中国石”的情景。那天,她边放羊边跪在乱石堆上,用手蘸着雪水写下不太规整的“中国”两个字,然后握着尖石一笔一画地刻。虽然手被磨破了,但刻完后她异常欣喜,将石头抱在怀中——“中国”二字从此也印记在她心里。

就这样,只要巡逻路上见到合适的石头,她就席地而坐刻写“中国”。

那时,很少有女性放牧巡边,但布茹玛汗每日早出晚归,将越境的牛羊赶回来,察看有无陌生人进出边境。冬古拉玛山口离布茹玛汗的家有60公里山路。一路上,悬崖、乱石滩、沟壑密布,她的腿脚经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很多次受困于暴风雪中……

布茹玛汗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每一块石头,就像熟悉她家抽屉里的东西一样。哪块石头是走人的,哪块石头是走羊的,她心里清清楚楚。

多年前的一天清晨,年过半百的布茹玛汗巡边时,发现界碑被人动了手脚,她骑上马转头向边防派出所赶去。60多公里的山路,悬崖深涧、怪石嶙峋,危险地段有好几处,曾有行人和马匹不慎坠崖。但她顾不上这些,马不停蹄地奔波数小时赶到了边防派出所。

顾不得休息,布茹玛汗又带着官兵赶回冬古拉玛山口。经仔细勘察后,她与官兵一道将界碑恢复原位。

暖心兵站

布茹玛汗的父亲是孤儿,自小和5个兄妹为巴依(富户)家放牧谋生。新中国成立后,全家开始过上好日子。对于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布茹玛汗的父亲十分珍惜,1949年11月,他曾带领兄妹5人为解放军砸开大石,铺平道路。父亲病逝前叮嘱儿女:“这里是解放军吃着草根战斗才得到解放的,你们要守好边境,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

“拥军爱军”是布茹玛汗长年坚持的事。布茹玛汗有数不清的“兵儿子”,她爱他们胜似自己的亲生儿女。在生活中,她勤劳简朴,不乱花一分钱,却竭尽所有去关爱照料边防战士。她记不清救治过多少冻伤、摔伤、被困暴风雪的“兵娃”,给他们妈妈般的爱与呵护。

1999年,浙江籍战士罗齐辉巡逻时被困暴风雪,双腿严重冻伤。得知情况后,布茹玛汗迅速将罗齐辉背进毡房,把他的双脚揣在自己怀里暖着,让儿子买尔干宰杀山羊接热血救治。经过1个多小时急救,罗齐辉的脚开始恢复知觉。

2004年,边防战士胡红利和7名战友出发巡边,原计划巡逻8天后到达冬古拉玛山口。但因天气突变,他们被困半山腰。暴雨之夜,布茹玛汗和儿子背着干粮、摸着石头一点点向前挪,赶了十几个小时山路,将救命干粮送到战士们手中……

布茹玛汗有一个习惯:只要有空就织毛衣、毛裤、毛袜子,用的是自己手工捻的羊毛和骆驼毛,给“兵娃”们准备过冬衣物。战士们的鞋袜、衣服湿了,她就守在火堆边一件件烤干;衣服破了,她一件件补好……

2010年5月2日,布茹玛汗·毛勒朵对当地小学生进行国防实践教育

布茹玛汗家生活并不宽裕,可是,只要边防战士巡逻经过她家或来做客,她会给他们煮上香喷喷的奶茶和手抓肉,临别,给大家的行囊里塞上自制的奶疙瘩或馕饼。每年建军节,布茹玛汗都会在家里准备酥油卷饼、奶茶,宰杀牛羊,请边防官兵到家里庆祝节日。作为共产党员,每年边防哨所为新发展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时,她都主动参加,勉励新党员牢记入党初心,担当戍边使命。

“他们就是我的孩子。”布茹玛汗对边防战士满是怜爱,“这些战士的妈妈都在很远的地方,不能照顾他们。来到这里,我就是他们的妈妈。”

几十年亲情母爱,布茹玛汗成了守边官兵共同的母亲,多年来守边官兵都亲切地叫她“冬古拉玛妈妈”,习惯称她家的毡房为“兵站”。

特殊党费

“小时候,从沙孜村到乌恰县,先步行,再骑马,后搭乘拖拉机,总共要耗费十余天的时间,现在乘火车1个小时就到了……”边关早已实现了科技管边控边,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布茹玛汗心中充满了知足和感恩。

布茹玛汗在安享晚年生活的同时,时时关心国家大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布茹玛汗一直通过新闻关注疫情动态。

2020年1月29日,布茹玛汗来到乌恰县红十字会:“我要交1万元特殊党费,帮助武汉抗疫。”

得知布茹玛汗要捐款时,她的女婿苏力坦图克巴依一家也积极响应母亲的号召,自发捐款2000元。

对于布茹玛汗而言,热爱党、热爱祖国是一种信仰。这已经成为一种家风传承。

布茹玛汗的3个儿子、2个女儿、2个女婿都是护边员。她对他们说:“我过去吃的苦像山那么多。而今,你们要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布茹玛汗的儿子买尔干从12岁起就跟着母亲巡边护边。现在43岁的他已是当地护边员小组组长。回想过去,他红了眼眶:“小时候埋怨妈妈为什么总不回家,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的妈妈一样给我们做热饭热汤,只知道她在边境线上巡边,还常常受伤。成为护边员后,我才明白了边境线的意义,开始钦佩妈妈,为她骄傲。”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亲眼目睹边境线上发生的变化,2010年,布茹玛汗专门把自家的一间房子改造成“护边员历史教育馆”。馆内200多张图片、12件实物、26本证书和11枚奖章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布茹玛汗半个多世纪的守边历程,以及护边员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近八旬的布茹玛汗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很少去边境线了,前不久,她把自己的牧羊鞭和巡逻日记,交给了儿子买尔干……

“我们全家用脚步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不停,守边护边的信念不变,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不变。”布茹玛汗说。

(作者单位:陆军某部)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