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界碑”魏德友

2021-12-29 00:00:00熊振翔
军嫂 2021年7期

先锋楷模可为镜对照前行愿争先

魏德友,山东沂水人,1940年11月出生,1983年6月入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新疆塔城军分区护边员。2017年10月,以魏德友的事迹改编拍摄的电影《守边人》在北京举行首映式。2017年11月,当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类);2018年12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7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组织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门联合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019年9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表彰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6月29日,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当沉甸甸的勋章挂在我胸前时,是我一生中最自豪、最难忘的时刻。”2021年7月3日,荣膺“七一勋章”的魏德友回到新疆,激动地对边防官兵说。

81岁的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他在边境线上放牧巡边57年,行程近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圈,堵截越界牲畜数以万计,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夫妻哨

“我干了自己该干的事情,但是这么多年来,妻子跟我遭了不少罪。”7月5日,从北京返回新疆牧区第三天,魏德友带着二女儿魏萍,和边防官兵又一次巡逻在边境线上。

1964年,魏德友等30多名战士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北京军区复员安置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原兵二连工作。1967年结婚后不久,他从山东老家接来妻子刘京好,在新疆额敏河畔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安了家。

萨尔布拉克草原土地盐碱化严重,虽叫草原,实为一片戈壁荒滩。这里草深,牛虻多,蚊子也多。相较于自然环境的恶劣,放牧守边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让刘京好数次想回山东。魏德友笑着说:“她说要回山东老家,我说你回不了,这里交通不行,路都没有,而且到处都有狼。等过三四年以后,探家的时候我俩一块回老家看看。”

就这样“连哄带骗”,刘京好留了下来。

魏德友和妻子齐上阵,放牧的间隙,开荒、种树、掏地窝子……沉寂多年的戈壁滩开始有了庄稼、林带、草场,渐渐焕发出生机。

魏德友白天去巡逻,很多时候也带上刘京好。每次有巡逻任务,刘京好就提前一天炒好腌菜、烙好饼子或者蒸好馒头。抵边巡逻,发现边境铁丝网有破损,夫妻二人就合力修补。起初,刘京好不会干,经常被铁丝网上的倒刺划伤手臂,她的手臂上至今还有蚯蚓一般的伤痕。魏德友是个好师傅,耐心地手把手教,时间长了,她也成为一名熟练“钳工”。

渐渐地,刘京好学会了在草原上判断方向、天气及边情,成为丈夫工作上的得力助手。魏德友从马上跌落摔伤的那几次,她就替丈夫去巡逻。

魏德友只身巡边时,刘京好就在草原上骑马放羊,给孩子辅导功课。等魏德友巡逻归来,她就帮丈夫整理马装具,缝补破损的衣服、鞋子。

戍边的日子,魏德友一家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土屋孤零零矗立在这里,家里没有通电,功率不大的太阳能发电机只能支撑基本照明。夫妻俩吃自己种的菜,米面需要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的盐碱水。

魏德友和刘京好前半辈子就住在地窝子里,一住就是20多年。后来,附近的边防连拆执勤点土坯房,拆出来不少土块和木头,官兵利用空闲时间给他们盖了一个像样的住处。

魏德友夫妇已在广袤荒凉的边境地区戍守半个多世纪,他们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夫妻俩是行走在国境线上的“夫妻岗哨”。

2021年6月29日,刘京好和二女儿魏萍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现场直播,当看到魏德友出现的那一瞬间,母女俩兴奋至极、相拥而泣。

“嫁给魏德友54年,我只回过6次娘家。我不后悔,我认为他做的事情有价值。”刘京好说。

2021年7月5日,魏德友(左二)带领女儿魏萍(左一)和边防官兵一起巡逻

三件宝

1982年,161团原兵二连行政关系交附近的新疆裕民县吉也克镇管辖,原兵二连散住的百余户人家陆续撤离到地方管辖地段。魏德友主动选择留了下来,买了3头牛、20只羊,继续放牧巡边。

次年6月,魏德友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身前是边境线,身后便是祖国,我要像螺丝钉一样,铆在边境线上,为国戍好边守好防。”

自1967年以来,每天清晨,魏德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妻子一起在家门口升起五星红旗,伴着收音机里面的国歌,动作一丝不苟。“不管走多远,看到五星红旗就能找到家。”魏德友说。

升完旗,魏德友带上他的“三件宝”:一个已经锈蚀的旧军用水壶,一台收音机,一副用了30多年的军用望远镜,出门牧羊巡边。

“除了睡觉,其他时候都开着。”草原上信号不稳定,收音机只能搜到4个台,但能听新闻、能听歌,魏德友已经知足了。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从1964年到新疆守边至今,魏德友用坏了约50台收音机。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护边员的作用至关重要。魏德友家向西8公里,就是中哈边境173号界碑。作为新疆塔城军分区额敏河边防连一名护边员,魏德友一边赶着羊群放牧,一边协助边防官兵盯着边境线,一旦出现人畜临界情况,便第一时间上前制止、劝返。

魏德友每天步行10个小时、10公里以上,看边境线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等。春秋两季,牧民转场过来后,草原上33处放牧点的牲畜达上万头(只)。为防止人畜越境,魏德友一刻都不敢放松。草原上有一个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一些牧民贪恋水草丰茂,把牲畜赶到靠近国界的地方放牧。“他们不知道,边境无小事,别说人了,一头牲畜越界都不得了。”魏德友严肃地说。

萨尔布拉克草原是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必经通道,冬季狂风肆虐,积雪有一米多深。一次巡逻时,雪越下越大,气温越来越低,被雪水和汗水浸透的衣服很快冻得僵硬,魏德友每往前挪一步都非常困难。正当孤独无助时,他看见远处有微弱的亮光,便拿出电筒朝亮光处不停闪动。最后,驻地边防站官兵赶来救了他。

接力棒

“边防我要一直守下去,我守不动了,我的孩子继续守。”魏德友说。

边防官兵早已熟悉了魏德友的身影,经常接到他通报边境线上的可疑情况。脚下的每一寸草地、远处的每一道山脊线,都刻在他的心里,任何一丝异常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以前路不好走,要骑马,现在修了柏油路,还有手机,通信很方便,有啥情况马上就能上报。”魏德友笑着介绍。

有边防官兵问魏德友,草原上的日子是不是过得特别慢?他憨笑着说,太快了,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以前,一天只能吃两个馒头,还要开垦土地或挖树坑,有时候夜里饿得睡不着觉。可短短几十年,国富民强,人人吃得饱、穿得暖,这一切都要感谢党。”魏德友满怀深情地说。

50多年来,边防连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始终坚守的魏德友,从战士口中的“魏哥”变成了“魏叔”“魏爷”。他的4个子女都是在新疆长大,在孩子们的记忆里,从上学到毕业,总是大的带小的、自己照顾自己完成学业。每次放假,他们手牵着手,徒步从团场寄宿学校往十几公里外的家走。年幼时,孩子责怪父母,长大后渐渐懂得了父母孤守在萨尔布拉克草原放羊,不仅是为了守住生活,更是守着初心、守护他们最热爱的土地。

2002年,魏德友夫妇退休,在山东工作的4个孩子劝父母回乡养老。但魏德友不肯,还说服老伴留在萨尔布拉克草原继续义务巡边。孩子们拗不过老人,又全部返回新疆生活。大女儿、二女儿也成为护边员。

魏德友说,其实也很怀念老家,人老了,就特别容易想起过去的事。当年,父亲过世他都没来得及赶回去。因为大雪封路,报丧的信一个多月后才到手上。等看到信的时候,父亲早已安葬,他只能对着山东方向号啕大哭一场。

已是耄耋之年的魏德友几次生病住院,但住院没几天就喊着要回去。“父亲每天不去转一圈,不拿望远镜望一望,睡觉都不踏实。”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二女儿魏萍说。

信念如磐,一脉相承。2017年,魏萍从魏德友手中接过“接力棒”,像父亲一样守在了边境线上。2021年6月,魏萍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她说:“父亲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国守边防。我要继续向父亲学习,学习他的兵团精神,听党话、跟党走!”

为国守边,代代相传,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涵的兵团精神,早已内化为魏德友一家的品质,也将在新时代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扎根边疆,献身国防。

(作者单位:新疆塔城军分区)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