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铁骨柔情

2021-12-29 00:00:00吴萍霞
军嫂 2021年7期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汉族,四川宜宾人,1905年10月出生,1926年夏入党。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委,1936年8月英勇就义。2009年,赵一曼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就义前,给8岁的儿子陈掖贤(小名宁儿)留下了一封遗书。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在宜宾女中读书期间,她带头反驳校方挽髻的规定,当众剪成短发,因此被校方开除。

1923年冬,赵一曼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军校女学员。

1927年,赵一曼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途中邂逅陈达邦,次年4月,经过党组织批准,二人在学校里举行了婚礼。因赵一曼患有肺病,体质虚弱,后又怀孕,党组织决定安排她先行回国。陈达邦想陪同回国,赵一曼坚持服从组织安排,毅然一人回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赵一曼告别了家人,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委。11月间,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后被俘。

赵一曼被俘后,敌人轮番用鞭打、吊拷,竹筷夹手指、脚趾等酷刑对她进行逼供,还不断用鞭子把儿捅她手腕上和左腿的枪伤。赵一曼坚贞不屈,怒斥道:“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人的信仰!”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便给儿子写下了一封遗书。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年仅31岁。

赵一曼牺牲后,直到1957年,陈掖贤才见到这封满载留恋和内疚的遗书。他谨遵遗嘱,刻苦学习,在北京工业大学努力工作,直到1982年病逝。

陈掖贤生前重新誊写了母亲的遗书,留给女儿陈红。陈红说:“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随身带着这封遗书,将奶奶在信中表达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作为家风,永远传承下去。”

(据2021年5月19日《人民日报》文章《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及网络资料整理)

编辑/张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