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相伴

2021-12-29 00:00:00刘郑伊孙会娟
军嫂 2021年6期

2021年5月28日,位于天山脚下的新疆军区某综合基地枪声阵阵,烟雾弹释放的浓烟熏眼刺鼻,肆意散飞的雨线更给射手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某部预提指挥班长集训队正在进行月考。清脆的枪声响过,开始报靶:“9号靶位命中5发,50环……”

“好样的!”雨中,8名年轻的战士把9号射手架起来,高高抛向空中。

9号射手名叫张启威,在当天的400米障碍、5公里武装越野(负重20公斤)、军事地形学、组训法、应用射击五项考核中,综合排名第一,在来自各单位的百余名训练尖子中脱颖而出。

陌生名字

2018年4月,张启威18岁生日那天,奶奶挽着张启威的胳膊,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家庭相册。老人的手突然间在一张单人照上停了下来。

那是一个一身戎装的年轻人,军帽上的五角星铮亮闪光,细长的眼睛秀气明亮。

奶奶默默地起身走到衣柜旁,从一个老式木箱中取出一叠荣誉证书,迟疑了一下说道:“这个人叫张宏彦,他是你最亲的人,是你的父亲。”

从奶奶口中听说这个“一字之别”的名字,张启威的心猛地收紧了。从他记事起,父亲这个称呼,一直属于大伯张彦。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他:“你的爸爸在守边防,边防在很远的地方……”

在年幼的张启威看来,“守边防”意味着不能回家。“孩子,你已经成年了,你应该知道。”奶奶告诉张启威,“我有两个儿子,你的父亲张宏彦,是我的小儿子。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我的大儿子,就是你的大伯,扛起了你父亲的责任。”

一段尘封的记忆,是张启威一家人内心的痛。

张启威的爷爷张望乾,13岁参加革命,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航空兵,1976年转业。受父亲影响,张宏彦在1978年18岁时积极报名参军。1979年2月,张宏彦随部奔赴边境作战。千里之外的家人整日如坐针毡,天天盼着张宏彦的消息。

“路已经被炸毁,我们离前沿阵地还有2公里,车过不去,我们把车上的物资卸下来,用手搬、用肩扛。天空下着雨,道路崎岖……”戴上眼镜,一字一句读着尘封多年的“战地家书”,奶奶泣不成声。

“哪里需要我,我就应该去哪里!”接过奶奶手中的书信,张启威继续大声地念着。

从战场归来,在战斗中光荣负伤的张宏彦于1981年底复员返乡,次年穿上工装,成了当地铁路局的一名工人。他靠着一股钻劲、拼劲,很快就成了单位的行家里手。

1992年,他与张启威的妈妈喜结连理,2000年,他们有了儿子张启威。

2021年6月,张启威在新疆军区某综合基地

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的一天,张宏彦驾驶车辆执行任务,货车突然失控……

那一年,张启威刚满4岁。

两位父亲

18岁生日这天,张启威内心关于父亲的“拼图”,原本缺失的一角仿佛瞬间被填补上了。许多成长过程中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他也更加明白,来自大伯的守护是一种深沉的爱。

次日清晨的街道,买早点的人群熙熙攘攘,城市飘荡着烟火气息。

喧闹中,大伯率先打破了沉默:“我和你父亲宏彦同时入伍,他去了甘肃兰州,我去了北京,后来我们又同年退伍……”

张启威突然鼻子一酸,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张泛黄的照片,大伯穿军装的样子,和照片上的父亲那么像。“启威,你父亲他是个英雄……”大伯拍了拍张启威的肩膀。

“在我心里,您永远是我的父亲。”张启威不由自主地牵起大伯的手。

和大伯、父亲一样,张启威身高一米八二,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在亲戚朋友眼中,他是个当兵的好材料。

2019年高考前夕,学校进行征兵宣传,张启威热血澎湃。

报志愿时,征兵干部问张启威:“你愿意去新疆边防?”

张启威不假思索:“我愿意!”

放飞梦想

绿皮火车从陕西西安出发,走了三天两夜,终于在新疆一个边陲小镇停下——周围的风景逐渐从棉花田、收辣椒的农人,变成了满眼的戈壁、荒山。

新训结束,张启威因为表现出色,获得嘉奖。新兵分配岗位,他毅然写了申请书,要求去某边防连服役。连队防区地势异常险峻,连绵的雪山,数不清的断崖和盘根错节的路障,冰河密布,稍有不慎,就会人仰马翻,坠入谷底。

在巡逻中,因为路途艰险,张启威多次人仰马翻,身上多处负伤,但他从未流过眼泪,自行包扎好伤口继续前进。2020年12月年终评比,他以全票获评“四有”优秀士兵。

砺兵天山,征途漫漫。2021年4月,部队进行预提指挥班长集训。张启威进入集训队后,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离起床号还有半个小时,他就悄悄起床,穿上沙袋背心跑5公里。

6月的一天,晚间训练结束,张启威和大伯视频,“爸,集训队有个新科目需要试验论证,我想试一试。”

“儿子,你壮实了,思考问题成熟了,爸支持你的决定……”一如既往,遇到问题,张启威首先从“父亲”处寻求支持。

次日晨,微风轻拂,雨水清洗过的空气分外清新,张启威简单做了热身运动后,精神抖擞地大步奔向前方。

(作者单位:新疆军区边防某部)

编辑/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