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博物馆业务建设的生命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筹建之初,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征集到革命历史文物和照片14.3万件,这些带着战火硝烟的珍贵文物,肩负起中华民族保藏军事历史遗产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军博十分重视对特别群体的文物征集工作。2016年3月1日,在东北老航校成立70周年之际,150余位老校友及其子女等相约军博,把珍藏了几十年的近500件实物藏品慷慨捐献。2018年7月6日,军博举办新中国女飞行员群体文物捐赠座谈会,14名退役女飞行员捐赠55件珍贵实物和图片。
本期报道女飞行员群体的又一次捐赠活动,以期唤起更多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呼吁更多文物捐赠善举。本刊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革命文物的背后故事。
“水兵爱大海,骑兵爱草原。要问飞行员爱什么,我爱祖国的蓝天……”2021年12月10日上午,在优美深情的歌声中,“我爱祖国的蓝天——新中国女飞行员群体捐赠藏品展”在军博开幕。
参加仪式的女飞行员来自新中国第三批、第四批,年纪最大的75岁,年纪最小的68岁。她们有的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有的参与过人工降雪,有的曾运输物资支援作战,还有的多次参加阅兵活动……每一位都有不同寻常的经历,都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仪式现场,女飞行员烈士陈志英、潘隽如、徐保安、马杰、余旭等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受到关注。陈志英是新中国第一位为航空事业献出生命的女飞行员。她牺牲时,儿子柯卫东只有7岁多,女儿柯卫红才几个月。柯卫东接受采访时说,父亲也是一名飞行员,他对这次捐赠非常热心,将精心珍藏多年的遗物捐赠给军博,就是想为留存、丰富新中国女飞行员的历史作出一些贡献。
“我爱祖国的蓝天——是女飞行员心中的大爱,是女飞行员们的共鸣。”第四批女飞行员刘长珍讲述战友封树云的故事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封树云是第四批女飞行员,1969年4月入伍,在飞期间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2021年3月,封树云因病去世。临终前,她在家人帮助下艰难地写下遗嘱,列出了自己保存多年的文物目录,叮嘱一定要将它们捐赠给军博。刘长珍说,从成为飞行员的那一刻起,一种对祖国和人民的使命感就深深融入了她们的血液,即使生命消逝,对伟大祖国、对人民军队的深深热爱也能穿越生死,赓续传承。
第六批女飞行员刘宇环现为南航的一名女机长,她的母亲董锁箴是第二批女飞行员,父亲也是一名空军飞行员。老两口已届耄耋之年,这次他们将珍藏的物品拿出,刘宇环代表全家向军博捐赠。因飞行任务未能参加开幕式,刘宇环专门发来祝词:“我一直谨记母亲说过的话,既然选择了飞行员这个职业,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选择。”
第四批女飞行员、空军特级飞行员许利群,将自己珍藏的二等功奖章、空军特级飞行等级证章等17件实物都捐赠给了军博,“这些实物见证了我的青春和奋斗。尽管有些不舍,但我相信军博才是它们最该去的地方。在这里,它们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价值。”
此次展览共展示实物约110件,包含新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烈士陈志英自制的纸质风向仪,我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岳喜翠的飞行人员工作日记,197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赠给女飞行员王嫩江的执行我国第一次人工降雪任务的纪念笔记本,以及女飞行员执行唐山抗震救灾、国庆阅兵等任务获得的纪念品和“五好战士”奖章、空军飞行人员特殊奖励证书、空军飞行人员银质荣誉奖章等各类荣誉奖章证书……涉及新中国女飞行员训练、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着女飞行员们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强军兴军力量的重要载体和生动教材。
军博作为人民军队的历史荣誉殿堂,保存着众多革命先烈、英模群体的史料文物。为了庆祝建党百年,自2021年3月开始的文物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军人和社会各界热烈响应,女飞行员群体便是突出代表。
军博馆长李洪军说,70年来,一代代新中国女飞行员用奋斗铸就了“霹雳玫瑰”的光荣称号,也为新时代的部队官兵树立了榜样。举办此次捐赠藏品展,就是要通过鲜活的文物,将女飞行员群体的感人故事全方位呈现出来,用她们的奉献精神、担当精神、战斗精神激励鼓舞更多的观众。未来,希望有更多人将“传家宝”和军旅生涯的精彩故事、感人瞬间、精神力量带到军博,在红色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编辑/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