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不断加剧,因此公众以及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也更加的具体化和多元化。为此,通过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让公众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及最大程度地减少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而如何全面、专业、系统、便捷地向大众传递气象科普知识则是摆在气象科普、新闻和媒体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模式下新媒体以其传播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广泛性和全球性、开放性、丰富性等优势成为当前科普宣传工作的主要趋势,为公众获取各类资讯和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也给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刊等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传统媒体以其公信力、权威性和相对固定的受众,仍然发挥着其短期内不可替代的作用[2]。“融媒体”理念的提出就是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和谐互补互信的媒体关系。它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这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3]。那么气象科普宣传也应与时俱进,在融媒体时代下,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创新宣传模式,使气象科普载体不断丰富,分析新老媒体的利弊优势互补[4]。利用新媒体速度快、渠道多、互动性强、受众广、复合性等优势,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在保证科学严谨的前提下,变成通俗易懂的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大众接受气象科普知识。特别是当下短视频的科普宣传方式因其形象生动、信息量大、容易理解的特点备受欢迎。大众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获得气象知识,做到气象知识融于生活,拉近大众与气象的距离,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已经开通了微信、微博、快手、抖音、人民号、头条号、网易号、微信视频号等气象新媒体平台。尤其在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及部分盟市气象局入驻快手平台,初步形成内蒙古气象快手矩阵,进一步推动了内蒙古气象新媒体向短视频领域转型发展。内蒙古天气、呼和浩特气象、巴彦淖尔气象3个快手账号,获评“2020年度气象快手号年度影响奖”。截止到2021年5月13日内蒙古天气快手号粉丝量实现了从0到25.1 万的增长。下面以内蒙古天气快手平台上发布的短视频为例做简单的分析。
作为气象节目编导和科普工作者,应通过关注各级气象部门、各大气象新媒体、气象科普平台,例如从中国天气网、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及时捕捉气象新闻热点,不断积累气象科普知识。并且及时关注当地重大天气过程、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和重大社会活动气象服务等。其中包括“3·23”世界气象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节假日、24 节气等。并且还要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对不同季节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或天气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做好题材的选取,做到思维敏捷,善于发掘素材。
例如,2020年12月以来,我国在45 天内遭遇4 次全国性寒潮天气,其频率之高、寒冷之强新世纪属实罕见。这几次寒潮天气在内蒙古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12月27—29日年末“霸王级”寒潮天气过程,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多地气温降幅居历史前列,全区大部地区达到严寒等级。内蒙古气象台连续发布了寒潮蓝色预警和黄色预警,为此,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寒潮)Ⅲ级应急响应命令。气象编导及时把握此次热点气象新闻及重大天气过程,内蒙古天气在快手等平台上发布了《2020年末寒潮天气》科普短视频,就是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的优势。此短视频是由重大天气科普、天气影响的本地化、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以及节假日天气预报这4个框架组成。首先通过天气预报节目简述此次年末寒潮过程,然后科普寒潮的那些事儿包括其特点、来源以及在内蒙古此次寒潮天气的特点,加入日常天气预报节目中未来两天天气预报并提醒大众做好防范措施,最后对假期天气做了展望,告知公众元旦假期寒潮将趋于结束。这是一次以重大天气为着眼点,不仅科普了气象知识,而且将气象信息服务、日常天气预报也融于其中,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播放量21.6 万)。之后在2021年1月5—7日的第三次寒潮天气过程来临之前制作了《小寒》短视频,结合了小寒节气与寒潮天气预报等内容(播放量12.4 万);在此次小寒寒潮的打压下,1月7日呼和浩特市的最低气温达到了-30.0 ℃,创近50年来的新低,于是及时推出严寒天气预报结合如何选取靠谱终极抗寒服的科普视频(播放量5.7 万);另外从2021年1月11日开始内蒙古中西部大部风沙天气频繁,出现的时间是近5年来最早的一次,与往年相比提前了近一个月,因此将沙尘天气作为实景素材并对第四次寒潮天气做了预报预警,收视效果明显(播放量50.5 万);最后针对这4次寒潮天气,制作了《主播快答为什么寒潮又双叒叕来了》短视频,为大家解答为什么2020年12月以来寒潮频频来袭(播放量54.4 万)。
以上短视频都是通过关注各大媒体平台,以及本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以重大天气、极端天气现象为引,关注热点话题,博取大众眼球。加上气象编导及时追踪,注重时效,将科普元素与气象信息服务相结合,达到了很好的科普效果,短期内播放量明显上升。在当今融媒体时代下,将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潜移默化的传播给大众,让人们早知道、早预防,养成及时关注气象服务类节目的习惯,让气象科普短视频更好地服务大众。
热点题材为引,文稿内容为基。有了吸引人的标题,文稿的撰写至关重要,气象编导要具备扎实的气象专业知识,能把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融会贯通变成浅显易懂的文字,接地气的气象科普。因此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通俗易懂,框架清晰、重点突出、有逻辑、受众听完之后又有记忆点。做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幽默诙谐,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人们的生活。例如,在《2020年末寒潮》短视频中,防范措施方面就用了押韵的技巧,“霸王寒潮实力强,气温骤降北风狂,棉衣棉裤齐上阵,速冻来袭不慌张”。语言精炼简洁,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其次,根据文稿内容,选择尝试不同的表现方法也很重要,例如:天气采用主持人讲解加实景素材;解读天气现象的成因采用快问快答,主持人与大众有互动感;解释气象专业词汇,采用动画配合;另外也可以编一些科普情景剧,把天气现象与电影中的经典桥段结合做成科普短视频等。最后时间的把控也很重要,短视频之所以成为当下科普宣传的热点,就是因其短小精炼,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观看,因此短视频时间不易过长。
文稿内容打底,后期制作加码。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及智慧气象的提出,气象编导更要与时俱进,提高后期视频的制作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完全融合。未来短视频还可搭载超高清的VR视频,并以多视频实时拼接技术制作全景VR视频,为用户提供不一样的场景体验;利用AI算法自动生成视频集锦,对大量内容进行自动剪辑[5]。有了这些技术的赋能,短视频呈现方式会更加多元化,会更有感染力,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同时气象编导作为“导演”的角色,不仅从宏观上要统筹规划,对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把控审核,严格监督;做到从题材的选取、文稿的撰写,图形、视屏的制作,根据节目内容合理选配主持人,对整体画面包括镜头场景、人物活动、动画、特技、音效等的审美包装上都要严格把关。而且需要较强的综合业务和协调沟通能力,培养全局性的眼光,统筹全局,加强团队的凝聚力,使各部门、各环节能够高效合作,从而推出高质量的短视频作品。
天气预报节目以防灾减灾为责任,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重要发布窗口,为广泛传播气象信息、服务公众发挥了巨大作用[6]。大众能及时的关注天气预报,从而科学合理的做好防范措施。天气预报节目长期以来是集科学性和服务性于一体,坚持公信力,保持权威性,但因其表现形式较为严肃,模式固定化、套路化,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受众有一定局限性。下面是对在融媒体时代下日常天气预报节目发展的几点思考:
(1)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渠道多的特点,把传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及时发布到官网、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从而扩大宣传,打破传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地域、时间等局限性,实现多媒体联动发声,增加受众。
(2)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创造对大众有用的价值。通过在评论区与大众进行交流互动,气象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人们关注的重点,得到不同的受众群体对气象服务工作的反馈,从而针对大众的需求和兴趣点,进行不断完善总结,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3)合理利用好重大天气资讯、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将气象元素与公众生产、生活、交通出行等方面的联系注入到天气预报节目中,使气象科普多元化,在保证科学严谨的情况下,丰富气象科普知识,让大众在知晓天气变化的同时也能增加多种生活常识,扩充和丰富传播内容,增强主流话题引导力。
下面以2020年12月以来发生的4 次寒潮天气过程以及在内蒙古出现的极端天气现象,发布在内蒙古天气快手号的天气预报节目为例。2020年12月11日寒潮天气预报中为大众科普了冷空气等级划分,播放量达104.4 万;2020年12月27日的年末“霸王级”寒潮天气预报节目中,播放量达到了574 万;2021年1月6日受寒潮天气影响首府呼和浩特市最低气温为-27.2 ℃与2000年以来的最低气温相持平,播放量达176.4 万;1月10日针对大风蓝色预警发布的预警预报,为公众科普了风寒效应及其威力,播放量达142.1 万;针对1月11日发布的有关内蒙古中西部大部地区风沙天气实况内容的天气预报节目,播放量为138.1 万;在1月14日内蒙古天气预报发布的第4次寒潮预警信息,播放量达153.3 万。以上发布的内蒙古天气预报节目的播放量均超过100 万,远大于内蒙古天气快手号上发布的其他天气预报节目或科普类短视频的播放量,由此得出重大天气过程、极端天气事件、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仍是大众关注的重点。更能说明日常天气预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仍然拥有着广大的受众群体。因此要继续坚持天气预报节目的核心价值,再将气象科普元素注入其中,采用灵活生动的表现形式,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互动关系的维护,提升天气预报节目的宣传效果。
在融媒体时代下,气象编导要注重积累科普知识,把每次制作的短视频或日常天气预报节目等建立素材库;不仅要提高专业素养,还要注重日常气象知识的积累,多看、多听、多想,加强文学底蕴、音乐素养、综合审美能力;将创新思维理念贯穿气象科普宣传事业发展过程和各个领域;同时整合现有官方新媒体资源,推动气象科普宣传融入气象核心业务,将气象科普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特点有针对性的在不同的渠道上实现多媒体互补,扩大宣传力度,做到气象融媒体矩阵联动发声,发挥公共气象服务资源作用,使气象信息服务与气象科普宣传形成合力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融媒体时代下,进一步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加强气象科普人才梯队建设,统筹推进智慧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