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星程 尹 婧
(1.长沙市雷锋学校 湖南长沙 410008;2.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随着5G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正在改变着教育生态。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列入十大战略任务。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数字教育资源的丰富、数字校园的逐渐建成、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日常化、网络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微课”、“翻转课堂”等内容逐渐常态化,显示着我们已经走在了教育信息化的路上。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经之路,也是教育的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指的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管理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
作为一线教师,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同时,互联网也将会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让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此,我们更应该拥抱互联网时代,学会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四大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尤其在“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中,包含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等内容。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传统文化的教学较多依赖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同时,《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36课时,2学分)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也占有较高的比重。相对于现行高考制度,新教材、新高考的改革对中华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共识。
从高考指挥棒上看,2016年以来的高考试卷,尤其是2019和2020年三套全国卷,文本阅读内容几乎都与传统文化相关,新高考指向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视。传统文化已是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新兴的教育手段,教育信息化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互联网+教育”令教育行业发生了新的改变。“教育+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实现对现有教育的增强与优化,提高教育的公平、质量和效率。“互联网+教育”是指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
(一)“互联网+教育”特点鲜明。课程方式更加灵活。原本需要面对面的课程,逐渐被线上课程所取代,教师可以自由录制课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教材内容,学生都可以在线上学习。“停课不停学”,这个“不停学”的实现,依托的就是互联网的在线直播平台进行在线教育。同时,“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原有关系结构,使师生关系、教育机构与学习者的关系发生变化;改变了组织、合作关系等的传统内涵,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界限模糊;让学生拥有学习选择权,进行广泛的分享,实现信息的对称交流。
(二)增加交互性。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学生通过互联网将平时想说却不敢当面对老师说的话表达出来,减少了面对面沟通的压力感。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个性化的互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沟通,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点评,既能提高师生交流的效率,又能提高教学辅导的针对性,提升教学质量。“互联网+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进一步以学生为中心,让个体的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让教学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
(三)实行差异化教学。通过互联网手段,教师得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估,互联网近乎无限的存储手段,也可以将每个学生各个时期的表现进行记录,方便教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每个时期的情况,从而改变传统的“一刀切”模式,进行差异化教学。
(四)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利用。名校资源能进一步发挥其作用,无论是大学课堂的网络化,还是高中课堂的直播化,都让名校的教育资源进一步走进教育欠发达地区,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停课不停学”让“互联网+教育”迅速站在了大众面前。许多学校选择了线上教学,教师在家授课,学生在家听课、做练习,然后上传批改。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从线下的面对面交流,到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教学、交流,一场疫情将“互联网+教育”推到了人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互联网还有如此之多的可能性。
(一)利用“微课”短、新、快的特点,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庞大,内容繁多,知识点比较零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整理记忆,有些知识点其实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可以简单阐释清楚。比如:先秦时代教育内容的“六艺”包含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这个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如果用微课的形式,配合上生动活泼的动画,与现代教育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是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学生很容易就记下来,并且花费的时间短,像这样的微课我们还可以制作许多,针对这些细节的知识点,在预备铃与上课铃之间的时间播放一些这样的微课,有利于学生的日常积累,也节省了许多课堂教学的时间。
(二)利用互联网即时反馈、快速进行数据统计的特点,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发现学生问题。反馈原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作“反馈效应”。简单地说,当学生做完习题之后,如果能即时得到自己练习的结果,那么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但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课堂上进行教学,布置课后作业,批改后发给学生。而课后作业的批改时间,一天到一周不等,时间过长,学生已经忘记了,也不能及时更正,反馈效果是不够好的,也就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有时候即使教师布置了课堂练习,但在课堂上不可能批改完所有学生的练习,那么反馈也是不够及时的。
而“互联网+手段”可以更好地进行即时反馈与数据统计,比如运用希沃课堂助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实时展示学生作业;并进行点评。如果是选择题,学生运用相应设备进行选择,课堂上可以实时显示每个选项选择的学生人数,如果大部分学生都选对了,那么表示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如果只有一小部分同学选择正确,我们可以针对错误答案进行解析,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互联网技术实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具有针对性,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有许多的知识盲点与易错点,(例子)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我们可以更快发现问题,形成反馈。
(三)利用“互联网+”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传统文化涉及的领域广阔,纵向上看,从有人、有文字开始,就有文化,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宋元明清,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知识;从横向上看,历史人文、地理风物,传统文化蕴藏在各个学科中,并不只是语文这门课程有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老师的要求非常之高,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也有可能遇到不太了解或者识记不清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我们在讲到传统服饰的时候,哪个朝代有什么服饰忌讳、服饰特点,除了有专门研究的学者、老师之外,普通老师很难完全记住,这就需要其他的手段来进行辅助。
在信息技术融合的课堂上面,我们既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的资料对传统服饰知识进行了解,也可以查找到相关的最新研究,进一步了解当代背景下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互联网+手段”,能够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更便捷、准确地获取知识。这样,我们的课堂准确率和效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当然,互联网的运用只是获取知识的辅助手段之一,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提高我们的效率,但不能过度依赖。
(四)利用互联网算法,进行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发现、解决问题。传统的成绩分析、试卷分析、作业分析,往往因为数据统计难、数据缺失、表格操作复杂等原因,既费时费力,又不够准确。而互联网以其存储内容丰富、高效的算法,在大数据分析方面远远胜于人力。我们经常使用的“云校园”、极课作业等,每一次的练习、大小考试成绩都会记录在云端,针对每一个学生,会仔细分析学生的进退名次、得失分知识点等,能进一步提高个体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老师,我们也可以看到总体上哪些知识点是大部分学生掌握不牢固的、哪些题型是学生不会做、易错的,方便在授课时更有重点,这样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更是如此,比如《诗经》的“六艺”,这个知识点我们从初二就开始给学生讲,但是到了高三复习的时候,讲到“六艺”这个概念,还是有学生不清楚、不记得。借助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知道,究竟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课堂上还有没有必要再去重复这个知识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五)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强课堂互动性,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师主体课堂,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我们现在的课堂许多活动无法展开的原因,一方面是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急急忙忙上课;另一方面则是客观条件不足,许多该有的教学器具、教学情境无法设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发展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创设综合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情境”成为本次课标修订稿中的一个高频词。
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比如古典诗歌的教学,如果能够通过图片、配乐来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信息技术的实物展示、3D呈现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平面的图片、二维的视频、音频,它可以更加真实地让我们走进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利用互联网上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网络资源丰富的当下,许多平台都拥有质量极高的传统文化课程,如中国大学慕课网、网易公开课、B站等,在这些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大学的《论语》研读课、中央民族大学的唐史四讲、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课程等有价值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高中生们也不必进行系统的学习,但是通过课堂的推荐,学生课后、假期等时间可以进行了解和学习,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素养的一个可行途径,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在这个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在“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进一步渗透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