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广西南宁 53022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20年6月3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要推动大学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完成扩招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毋庸置疑,教材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商品的应有特性。从市场的供给角度来看待教材建设,有利于发掘教材建设的潜力,促进教材建设的健康发展。高校特色教材建设也是大学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的一部分,对此,实现高校教材改革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根本转变,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教育水平提高,大学教学得到延伸,除了工作日课堂,更增加了选修课、辅修课、进修课等多种课堂,从而带动了教材的多样化。显然,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套好的教材除了可以提供足够的学习内容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商品的使用价值影响客户对该商品的需求,大学生对教材的使用程度影响着对教材的需求意愿。中国青年报2010年曾报道“书本变成累赘 大学生对教材说NO”,文中提到“教材无用”是很多大学生不想使用教材的重要原因。李哲[1]对铁道警察学院4个本科专业2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教材只有33%被经常用和课后查阅、65%上课/考试用,而公共课教材只有25%经常用和课后查阅,60%上课/考试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教材的比例也不同,经管类专业学生经常使用教材的比例为40.63%,理工类学生为46.9%,而文史类为25%,艺术类最低,仅2.15%。
教材在大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也是影响使用的因素之一,把教材奉为权威和应试教育工具的思想在很多学生和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课堂模式还是考核方式,教材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为考试服务”。即便在中学阶段,就已定性,课本在一定程度是用来划重点、预测试题的,很难说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发思考、延伸探究,教材已失去科普的基础作用了。到了大学阶段,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逐步被弱化,仅保留考试前老师划重点用,由此可以想象到学期结束时教材的新旧程度。2020年4月刘烁霖的一篇原创网文《当下大学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也佐证了这点,“五成新占41.49%、七成新占42.12%、全新占4.67%”。笔者曾在毕业季某天下午在某高校门口翻阅二手书商回收的课本,粗略统计核心专业课教材略少于半成,专业基础教材约占两成,教材全新约占一成、五成新约占七成。
自200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教财[2005]10号)以来,教材供应社会化拓宽了学生自主采购教材的途径,目前学生使用教材的来源主要有:学生遵循自愿原则委托学校从供应商处采购、部分被强制从学校供应商处采购、部分自主从其他供应商(包括二手书店)采购、从图书馆借用,以及其他途径,从总体上看,自主购书是当下高校中较为普遍的存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调查显示,70.54%的大学生所在高校对于教材统购是遵循自愿原则,21.29%的大学生所在高校是部分自愿、部分强制性原则,8.17%的大学生所在高校遵循强制性原则。在可以自主选择购买教材的情况下,调查显示,71.18%的学生只购买认为有必要的教材,26.67%的学生购买全部的教材,2.15%的学生从不购买教材。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大学生教材来源上也有明显体现。教材中的“劣币”是指正规出版教材外的盗版教材,主要是复印教材。2011年周静文[2]等对大学生购买盗版教材现象进行了调查,有92.2%的受调查者买过盗版教材,购买盗版教材具有普遍性。2013年李哲琼[3]等对武汉高校大学生教材复印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仅武汉高校教材平均复印率已达16.8%。目前,大学教材价格居高不下,迫使部分学生购买盗版书。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6.6%的受访者觉得高校正版教材贵,52.5%的受访者曾购买过盗版教材。
教材的质量是影响大学生购买的因素之一。部分教材同质化严重,“千面一孔”的教材内容十年,甚至十几年没有改变,既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不能提供新知识、新案例,乏善可陈。当编写教科书被不少高校当作与评职称、科研成果考核等挂钩的“项目”时,高校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编著好一本书出来,走偏门花个三五万元请人代笔,就成了某些人的不二途径,这些教材大都东拼西凑,抄袭剽窃而成,质量可想而知。2017年12月10日新华社发表记者陈席元、叶含勇《“挂名主编”灰色利益链 》[4]的文章,记者通过暗访发现,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出版入库到代购代销,围绕图书“挂名主编”已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只要肯出钱,花个万八千就能就能当大学教材主编,稿子不用写,主编、副主编随便挑,只需要动员学生、亲友在内的人脉资源,帮忙代销一定数量的图书就行。关于这些图书的来源,一名代理称,公司有编辑团队撰写各类专著和教材,专供“挂名”出售。由于所出版的书使用的是真书号,在国家图书馆能找到样本,通常都被视为正规、合法的图书。这种由中介组织的假主编编著的书籍,其中不乏高校教材。
教材市场书籍不少,精品不多,经典寥寥,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市场化不彻底。教材是商品,生产商品的从业者要能从中获利才有驱动其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出来。教材使用量是直接关系到教材的销量,影响到教材供应链各环节的从业者的收益。尽管高校教材社会化改革已有二十年了,但社会化、市场化还不够彻底。强制学生购买指定教材的现象依然存在,其原因可能有教师自己主编的教材必须完成一定的销量;也可能是关系户需要维系而不得已;当然,某些课必须遵循上级指令;还有其他种种原因。强制学生采购指定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壁垒,干扰了市场的正常运行,有违市场规律。
教材市场化不彻底还表现在没有充分的竞争。高校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教材采购有力地净化了教材采购环境,减少腐败的产生,但受限于采购人员数量、个人能力、素质,使得招标评价权重倾斜于价格,至于教材内容水平几乎没有进入招标评价中,只能依靠限定少数几家出版社范围来保证,经典教材如未由指定范围内的出版社出版,就不能在招标采购中胜出。
教材市场化还要强化教材的使用者参与教材的评优工作中,学生是教材的真正使用人,教材的优劣,最清楚的莫过于学生,缺少学生的评价的评优是有缺陷的。教材市场化还需加大对教材的宣传,巡展是个好方式,通过巡展,让更多的学生和任课教师了解展出的教材,为争取学生的认同、选择打下基础。如果将教材提前提供给少数学生代表和任课教师试读,征求意见,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教材贵,是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盗版书或复印书的最主要原因,在笔者所了解的范围,没有多少大学生认为教材不贵的。因此,在保证教材内容质量、印刷质量、装订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教材码洋是教材市场化的一只拦路虎。
教材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工具,它对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高校人才培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提供使学生满意的优秀教材是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之一。
优秀教材都有创新性、系统性、实践性,较强的理论性,能够正确地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概念、原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内容符合学科的内在体系,内容阐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便于自学、有一定的启发性;语言文字准确、简练、流畅、图文表并茂,配合得当。优秀教材重点是对学生要有吸引力,具有吸引力的教材应具备“新”“众”“美”“趣”等特点,“新”是教材要使学生感到新鲜;“众”是教材要突出多样性;“美”是教材的版面设计要美观;“趣”是教材内容要有趣。
贺峰涛[5]总结了国外大学理工科优秀教材的特点:①涵盖的内容远多于课堂学习的内容,兼具教材与参考书的功能,很适合于读者自学;②表述上往往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语言活泼,讲解透彻,易读易懂,概念讲解清晰,淡化公式推导,图文并茂;原创性习题多,对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教材与时俱进,不断修订,以保持内容新颖性和教学有效性。
袁荣京[6]分析了美国《财务会计》教材的特点,教材强调“学为主、教为辅”的编写理念;每章都安排了引发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思考的真实案例和经济热点;职业道德教育全程融入教材;结果导向型的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资源支持,提高了教学资源的新鲜度,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知识的更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目前,市场上有多少高校教材,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因为太难以统计了,但对于好教材的判断标准基本一致。好的教材能总体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结构详略得当,与学时学分相匹配;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真实,贴近学生生活;习题有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内容更新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价格合理。
教育部官方网站显示,2019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其中研究型(研究生培养)593所,大部分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多数人才将进入企业。因此,其教材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能力培养,个人品格和道德修养。
开发出优秀的教材,甚至是经典教材,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开发者的著作权,参与开发的成员应得的版税收入,以明确的制度形式规定下来,让所有人都能清晰地知道付出就有回报,付出越多回报也越多。只有把利益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了,才能真正激发教材开发者用心去创作,才会有经典教材出现,也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真正保护著作权、减少盗版的产生。
一本教材的开发是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是多人心血的凝结,优秀的教材是如此,经典的教材更甚。教材编写人员一般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职业院校应用专业教材还应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合适的编写队伍能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反映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需求,及时吸纳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积累和文化传承创新。
教材应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编排科学合理,语言生动活泼,图文表并茂,形式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对新课程的恐惧感。教材内容特色明显,针对性强,内容选材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目标,合理组织专业知识和技能,辅以新近真实案例材料,让学生掌握行业新知识,促进以社会角色视角转换思维模式。
国家投资方向往往意味着新的空缺岗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急迫,学校如能提前布局,就能占得先机,学生就业率高,学校声名鹊起,此时离不开能跟上新形势的教材开发。按需定教,及时编写出适用的教材,紧跟新时代需求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以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学习国外优秀教材,特别是经典教材的特色,包括内容、结构形式、语言、图文表、参考资料、装帧等。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更新换代在瞬息之间,内生发展已不能满足需要,利用互联网紧跟国内外最新动态,放眼全世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好的教材质高价亦高,为学生所诟病,这也是学生购买盗版书、复印教材的主要原因。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教材价格仍是学生购买教材的考量因素之一,采取企业冠名资助,互惠互利,尤其对冠名班学生绝对是一项利好。
高校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将进入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准确掌握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开发合适的教材,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这样,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促进校企的良性发展。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校期间以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此时教材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动实用的教材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浅入深、脉络清晰,交联其他学科知识的教材帮助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富有启发性的习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索;融入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深邃的人文思想的教材,长期熏陶下,不断强化学生积极的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