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大工程让新市民“甬有所居”

2021-12-29 14:40宁波市发改委宁波市经济信息研究中心
宁波通讯 2021年21期
关键词:落户流动人口宁波

文|宁波市发改委 宁波市经济信息研究中心

近年来,宁波围绕引才聚才、服务新市民精准施策,靶向服务,2020年新市民流入速度创下十年新高。但随着城市间人才竞争加剧,宁波引人、留人还存在不少短板,引人聚才的政策环境还有优化提升的空间。下一步,宁波可围绕高层次人才、高校毕业生、产业工人等重点群体,大力实施新市民“甬居安家”工程、“甬居服务提升”工程、“甬居乐业”工程、“甬居和谐共融”工程和“甬居制度保障”工程等“新市民甬居五大工程”16条举措,不断增强新市民在择甬、来甬、留甬过程中的奋斗获得感、生活幸福感和城市融入感。

宁波引进及服务新市民成效凸显

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重点人才集聚持续显现。近年来,宁波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积极创新人才政策。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开放揽才产业聚智的若干意见》《宁波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暂行办法》《宁波市专家服务管理办法》等“1+X”政策意见;与上海、舟山等地开展人才战略合作,大力引进复旦科技园(浙江)科创中心、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强院强所;落实人才房、“创客保”等相关配套服务,人才生态进一步优化,招才引才聚才效应加快凸显。

加快建设青年友好城,大学生引进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宁波重视引进培养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青年友好城。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宁波集聚青年人才打造青年友好城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实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给予大学生首次购房最高8万元的补贴;大力推进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等众创空间建设。同时,推出“与宁波·共成长”招才品牌,设立“谷雨”宁波人才日,青年人才队伍加快集聚。

全面唱响文明和谐曲,流动人口吸引导入创新高。

近年来,宁波全力促文明、提品质、惠民生,不断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来甬寻梦安家。2016年以来,宁波全面推行新型居住证制度,实施流动人口量化积分申评制度,并适时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度下调落户门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围绕流动人口最关心、最现实的随迁子女教育、健康诊疗、就业培训等问题,全面做好服务保障。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居住证149.66万个,登记流动人口504.68万人,同比增加15.23万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做大做强制造业品牌,产业工人培育步伐加快。

近年来,宁波以“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培养,率先在全国实施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大力推行制造业人才提升工程,出台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提高培训补贴标准、扩大培训补助范围及紧缺高技能人才岗位补贴等系列配套措施。建成以镇海炼化、方太厨具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38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近300家,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

引进及服务新市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宁波强化引人聚才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随着全国兴起“抢人”热潮,城市间竞争加剧,宁波引人、留人还存在不少短板。

受农村政策红利与城市生活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不高。近年来,宁波户籍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人力资源更多依靠外来人口流入。为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宁波连续大幅下调户籍迁移和积分落户门槛,但总体上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不是很强。一方面,担心老家承包地、宅基地、合作社股份等既得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对宁波相对较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激烈的子女教育竞争心存顾虑。同时,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居住证持有人和户籍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待遇差距不断缩小,户籍“含金量”相对降低,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流动人口尤其是年轻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

产业就业多样性与职业亲和力相对不足,对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吸引力有限。宁波作为制造业大市,产业多以制造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企业层级以量大面广但能级相对较弱的中小微企业为主,独角兽企业比较缺乏,无论是工作的体面性、多样性,还是职业的个性化成长空间和竞争力,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对青年群体吸引力相对有限。《202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智慧化、数字化日益成为青年群体重要职业追求方向,但宁波在智慧化、数字化方面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青年群体吸引力不够强。

与部分先进城市相比,引人聚才的政策环境尚有优化提升空间。近年来,宁波持续优化引人聚才政策环境,但与深圳、杭州等竞争力更强的城市相比,宁波在人才政策统筹力度、平台建设能级、机制创新力度等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在人才法制保障方面,深圳对人才培养、引进与流动、评价等方面以地方性法规给予明确,为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人才服务创新方面,杭州优化人才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打造“多点受理、多点服务、全城通办”的办事新模式,为人才提供集成式、智慧化、全流程的优质服务。

加快提高引进及服务新市民水平的建议

新市民的流向和规模是城市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风向标。下一步,宁波可围绕强化安居保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打造和谐环境以及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实施“新市民甬居五大工程”,精准施策,优化服务,让更多新市民选择宁波、爱上宁波、留在宁波。

实施新市民“甬居安家”工程。一是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用地供应,每年新增居住用地中,重点保障经济适用房、人才房、公租房建设。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构建商品房、人才房、限价房和公共租赁房等多层次供给体系。二是提高保障房经营管理水平。推进专业化运营管理,探索筹建宁波市安居集团,承担市本级保障性住房购、建、管一体化职能,提高保障房资产统筹配置和管理水平。完善封闭流转机制,制定人才住房封闭流转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与服务年限、人才层级、社会贡献挂钩的人才住房产权制度。三是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支持住房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住房租赁企业提供符合其经营特点的中长期贷款和金融解决方案。四是优化人才安居保障方式。实行以租为主、租售补相结合的人才安居保障方式。推广建设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公寓,解决短期来甬工作人员的住房问题。

实施新市民“甬居服务提升”工程。一是多层次提升教育服务能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分布较密集的居住生活场所,新(改、扩)建一批普惠性托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确保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外合作学校和国际学校,引进一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育一批高水平民办中小学校,为各类人才子女就学提供更多选择。二是高质量提供医疗服务。探索来甬新市民家庭共同体建设,加强异地医疗保险合作,扩大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覆盖范围,有序扩大互联化医保支付在项目和区域上的覆盖,实现随迁家属共享本地医疗资源。深入推进远程诊疗、共享药房等“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电子社保卡、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三卡融合”,最大限度提升就医的智慧化、便利化水平。三是多渠道丰富文化生活。探索具备条件的公共文化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加大甬剧、大运河非遗项目等夜间展演力度,吸引新市民走进剧场、展厅或广场。大力发展在线消费新模式,鼓励景区、公园、博物馆等应用短视频、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

实施新市民“甬居乐业”工程。一是深入探索柔性引才。加快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双创工作室等人才合作平台,鼓励推出顾问指导、挂职兼职引进等多种渠道,招纳各类紧缺型人才。完善人才专属服务平台建设,研发推广人才服务“e码通”,实现各类人才申报一站式线上审批、各项政策一站式线上咨询等,增强新市民来甬发展的体验感、获得感。二是畅通成长成才通道。鼓励用人单位优化设置岗位职级或技能绩效薪酬层级,设立学历津贴、带徒津贴、荣誉津贴等多种激励措施,增强各级人才职业成长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实施“技能提升”计划,用好用活技能提升专项资金,加大对高端技能人才,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职业(工种)及育婴、养老等紧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三是推进跨区域劳务一体化发展。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积极推动宁波与舟山、绍兴、杭州等城市之间职业资格资质互联互通互认,强化跨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实施新市民“甬居和谐共融”工程。一是丰富社交活动载体。打造“新市民服务宣传月活动”品牌,积极开展政策宣讲、婚恋联谊等各类主题活动,引导和鼓励有条件在甬稳定就业生活的新市民落户宁波。探索构建高互联性、高诚信度、高活跃度的线上社交平台,畅通新市民诉求表达渠道。做大做强“We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升新市民社会责任感和融入感。二是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开放工会会员网上入会端口,最大程度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新市民参加工会组织,围绕职工疗休养、救助帮扶等方式开展各类工会特色服务。建立“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新市民社会决策管理机制,强化社区等基层组织流动人口意见及需求响应,每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意见征集适当增加新市民代表。三是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探索在“最美宁波人”评选活动中,增设“最美新市民”单项提名奖,每年遴选一定名额,授予专属纪念章,以表彰在服务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市民。

实施新市民“甬居制度保障”工程。一是完善政策配套。积极回应外来务工人员的新期待,探索制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强化人才法制保障,借鉴深圳、杭州等地做法,研究出台人才工作条例,对人才培养、引进、流动等各方面权责以地方性法规给予明确。二是注重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发布实施以人口发展规划为统领,妇女、儿童、人口老龄化、公共服务、人才等为配套的专项规划体系,形成合力。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时优化市户口迁移政策,进一步放宽社保缴纳年限等落户条件,放开投资落户、投亲靠友等相关渠道。积极探索户籍制度一体化,推进与更多城市间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优化流动人口积分落户制度,率先试行杭甬、甬舟、甬绍等地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积分互认,并完善与量化积分评价相挂钩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猜你喜欢
落户流动人口宁波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抢人大战”待升级——“落户式抢人”或许不灵了
山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落户西海岸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