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蔚然
青春是什么?在《青春》一文中,我追随李大钊先生的文字,来到那个年代,找寻答案。
1915年,先生积极参加留日学生自发的反抗斗争,在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面前发出了呐喊: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忠义之民,愿为国死。
1916年,先生在《新青年》发表了《青春》。
1917年,先生任教于北京大学。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两间办公室成为进步青年高君宇、刘仁静、罗章龙等人学习交流之地。在这里,有自由融洽的学术研讨氛围,有已经萌芽的红色思想……这里成为孕育进步青年的摇篮。其中,年轻时期的毛泽东也深受先生影响,在先生的安排和指引下,他当上北大图书馆助理员并走上了马列主义道路。
在先生的身上,我找到了在那个年代里“青春是什么”的最好答案。正如先生所写,“青年当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在那个年代里,青年人的青春,就是为了创建青春之中国而奋斗。我仿佛看到那群正值青春的青年们,在《青春》的号召下,正排除万难,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努力地探寻着新中国的方向和前途。
时间定格在1927年4月28日,先生牺牲了。但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穿越了时空,久久回响:“为了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这是先生坚定的革命信仰。
先生满载希望的话语犹如火种,一旦散落世间,就再难扑灭。这些星星之火,在中国大地上逐步燎原。无数的青年积极响应先生的号召,为了青春之中国而前赴后继,“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先生用生命发出的时代强音。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先生的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向世界展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今天的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先生所有的殚精竭虑,终在今天变得辉煌明亮。
青春是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我想告诉先生,在今天的中国,青春就是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以吾辈之青春,继续建设青春之中国。